•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沂蒙文学

沂蒙啊,沂蒙

时间:2018-10-24 14:19:46  作者:厉彦林  来源:  查看:2064  评论:0

沂蒙啊,沂蒙

沂蒙山,从东海横空出世,雄踞齐鲁大地东南方,曾用甘洌乳汁为战争淬火,用独轮车碾碎美式大炮。这是英雄辈出的土地,代代英雄儿女谱写出无数英雄故事与传奇。

沂蒙山是沂山山脉与蒙山山脉的总称,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境内。辖区内较大的山头800余座,呈西北至东南向延伸状,若展开气势浩荡的画卷。蒙山为山东第二高峰,素称“岱宗之亚”。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东山”就是蒙山。“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白、杜甫同游蒙山留下这千古佳句。沂山、天宝山、文峰山、甲子山、银雀山、马陵山、蒙阴山、苍山、艾山……都以独特的雄奇、胜迹、史事、人物、传说、物产闻名遐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蒙山沂水养育了一代代淳朴坚韧、憨厚实诚、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一曲《沂蒙山小调》,风靡齐鲁大地,感动大江南北。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那悠扬动听的旋律,人们对沂蒙山的敬仰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我为自己是沂蒙山的后代而自豪与荣耀。

临沂古称琅琊、沂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纳蒙山之灵气,汲沂水之膏泽,人灵地杰,因而“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诸葛亮、王羲之、刘勰、颜真卿,短短几百年间,矗立起四座文化高峰,可谓文韬武略、雄才大功。

这里更是哺育和催生中国革命的摇篮,那英雄史诗和革命故事,让人感动、感叹、感激,敬佩、敬仰、敬畏。

“沂蒙山”这个名称响亮地提出来,始于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对115师东进的电文:“要建立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沂蒙山成为一块全国著名的根据地、抗日杀敌的坚固堡垒,被赞誉为“华东小延安”。八路军、新四军、华东野战军曾在这里浴血拼杀,立下赫赫战功。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陈毅元帅深情地感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沂蒙山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这片贫困闭塞的大地上,善良质朴的沂蒙百姓爱党、爱军队,“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 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种大仁、大义、大爱,属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沂蒙人民,属于组织和发动沂蒙人民的中国共产党,更属于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抗战最困苦、最艰难的危急时刻,沂蒙人民用生命和热血谱写出《跟着共产党走》这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伴奏曲。我曾目睹几位颤巍巍的老战士肃立无名烈士墓前,携手高唱雄壮的英雄战歌,为逝去的战友虔诚地鞠躬,追溯腥风血雨、生死与共的战争岁月。我肃然起敬,眼前闪动电影《南征北战》《红日》中那气势恢宏、雄浑悲壮的场面。

伴随着各种电影、戏剧、舞蹈作品,“红嫂”的故事家喻户晓,沂蒙山也名扬四海。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沂蒙山真实、催人泪下的故事,红嫂危急时刻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名八路军战士。用乳汁救伤员,集中展现了沂蒙山区数以万计的红嫂充满母爱的大爱情怀,在人们心中耸起崇高而神圣的精神丰碑。“红嫂” 和诸葛亮都因战争扬名,时隔千余年,成功的奥秘都因智慧与奉献。

临沂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沂南县马牧池村建有红嫂纪念馆,房屋均就地取材用石块垒成,当地叫“干插墙”。这里还保留了一间进去直不起腰的干插墙的“团瓢屋”。这百年石屋牢记着罗荣桓、徐向前与红嫂们拉家常的情景,铭刻着沂蒙人民与子弟兵血浓于水的亲情。走进展馆,看到这一幕幕悲壮的场景,听着那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故事,感觉灵魂已穿越时空与先辈对话,心灵被英雄的传奇事迹浸润感动着……留下遗愿,把骨灰与战友们一起安葬在沂蒙山区的粟裕将军;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主人公原型、在临沂牺牲的罗炳辉将军;同刚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小女儿惨死日军刺刀下的革命“圣母”陈若克;用乳汁抢救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和为照顾八路军后代,4个亲骨肉先后不幸夭折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毅然跳进刺骨的河水搭人桥、让部队快速通行的年轻沂蒙女性;还有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的支前模范群体“沂蒙六姐妹”……英雄人物,犹如历史长河中的耀眼星辰、光芒如初;英雄故事,犹如滔滔的沂河水,虎啸龙吟、如雷贯耳。

有骨气、有血性、有志向的沂蒙人民不向命运屈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改造自然,重塑自我,涌现出新的典型,谱写下新的篇章。“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1955年至1957年,毛泽东主席三次亲笔批示,肯定推广莒南县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村的典型经验,指导建国初期的农村、农业工作。

许多人对沂蒙山区的印象,大都源于主观类比推测,往往把沂蒙老区与贫穷落后并列起来,带上几丝苍凉和悲壮,甚至对沂蒙山区的发展变化心存疑虑。沂蒙山走向富足,走向文明,不仅创造了新的荣耀与辉煌,更让沂蒙、沂蒙精神名扬四海。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首次对294个城市进行了幸福感调查,并评出十大幸福城市,临沂排名全国第二,幸福感指数山东第一。这个调查结果,似乎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可谓自然而然,当然必然。

“沂蒙山”,在地图上找不到,因为她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道梁,而是一个人文概念、一个区域概念、一种精气神,是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符号。四周峭壁而顶平的“岱崮地貌”,是沂蒙山区特有的地貌景观,俗称有“72崮”,著名的就有孟良崮、南北岱崮、抱犊崮、纪王崮等。每个崮都有一种高傲和昂扬的气节,就像沂蒙百姓一样,深深根植于脚下的土地,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风雨,总是面向蓝天和太阳,高昂起头颅,挺直脊梁。沂蒙山,是这片区域内大大小小所有山岭和山峰集体的姓名!

沂蒙精神,是千千万万沂蒙儿女共同的灵魂称谓!是共产党人党性和沂蒙人民善良人性的完美结晶,彰显着忠诚的本性和奉献的特质。沂蒙精神,产生、发展于沂蒙老区,但她属于山东、属于中华民族;沂蒙精神,孕育和诞生于战争年代,但她不封闭僵化,不断汲取新营养,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2013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冒着严寒视察临沂,看望老党员和贫困群众,他动情地说:“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拜谒沂蒙山,捡拾一颗虔诚感恩的心,顿增无穷的激情与力量!喊一声沂蒙山!我泪流满面,眼前是我牵肠挂肚的父老乡亲和亲爹亲娘,信仰的旗帜飘扬在心灵高地上。(厉彦林)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