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理论研究

沂蒙精神:党政军民共同构筑与验证的革命文化

时间:2018-11-14 16:03:26  作者:杨中举 王红坤  来源:  查看:1879  评论:0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这一论断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其中首次把“革命文化”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性突出出来,这是对悠久光荣的中国革命文化的继承、现实应用与发扬光大,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力抵制不健康的外来价值观对国人的影响,有效反驳抹黑中国革命历史与英雄主义精神的言论,可见继承革命文化与构筑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的历史意义。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次革命斗争中,书写了一部光辉的革命文化史,凝聚了丰富的革命传统文化,对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形成的“三山一坡一长”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宝塔山)精神、沂蒙(沂蒙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国革命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之魂,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核心文化基因。

沂蒙精神是党政军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与时俱进的先进集体意识与革命文化,其形成、发展、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党政军民多维构筑的历史过程,并在多样化的传承与实践验证中不断扩大影响,深入民心与党魂。它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辉岁月中,也体现在和平年代建设中;它根植于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生产实践、生活实践、艺术创造之中,也源于党和国家各级政府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具有党性、人民性、革命性、时代性、历史性、实践性等突出的革命文化特征。从战时沂蒙精神、到和平建设时期的沂蒙精神、改革开放的沂蒙精神,再到新时代特色的沂蒙精神,代代相传,与优秀的齐鲁文化传统、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全国红色革命文化汇拢,成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与基因。

沂蒙精神更是可验证的红色革命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沂蒙人民通过社会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丰富、发展、传承、验证着它。习近平在早在201412月就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2018年初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山东代表团讨论时,对沂蒙山区基层教师代表张淑琴把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的做法表示肯定,并明确表示:“我们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要多讲传统文化,不能最后教出一批数典忘祖的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要继续加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过程,不仅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自己也不能迷失。数理化之外,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红色基因是要验证的。”[3]习书记的这一要求,点明了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党政军民各界人士都在用实践行动发展、验证着沂蒙革命精神。

一、沂蒙革命文化精神的形成与实践验证过程

沂蒙精神深植于沂蒙文化热土,在革命战争年代诞生,由生活在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人文环境中的沂蒙人民所创造,经由历代党、政、军、民在各行业、各个历史阶段的丰富与发展逐渐定型,通过革命斗争实践、政治实践(治国理政)、生产实践、生活实践、艺术创造等多维度传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文化渊源看,它继承了沂蒙古老历史文化的因子,孔子、郯子、曾子、荀子、孙子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思想与行为一直滋养着这片土地,尚德、尚文、尚武并存,仁爱、勤苦、无私、正气、爱国忠孝在民众身上根深蒂固;从社会历史实践看,它诞生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其内涵在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新世纪建设大美临沂的事业中得到了巩固、丰富与发展。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沂蒙精神,省市县区各级政府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沂蒙精神研究。这有力地证明:一种精神或理论的诞生、发展、传承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和人民群众的革命与建设实践、党和国家的治国理政实践、各行业的创造性劳动等相结合,才能永葆生命活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沂蒙人民是沂蒙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发展者。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创造出了战时沂蒙精神、和平建设时期的沂蒙精神、改革开放的沂蒙精神、新时代特色的沂蒙精神。其内涵不断丰富与完善,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理论品格与强大的生命力。

1.战时沂蒙精神的构筑与实践验证

山东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绵延八百里的沂蒙山更是孕育了纯朴、善良、爱国、奉献、无私、勇敢的沂蒙百姓,儒家文化的敦厚、爱、礼、仁、忠、孝等优秀传统滋养了他们的精神,这决定了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会无私地支持民族独立与自由解放。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一大代表王尽美就是莒县人,他是沂蒙人民的好儿子,是人民群众中走出的杰出代表,20世纪20年代他在沂水、莒县一带传承革命思想,指导王敬斋、李清漪等于1927年在沂水建立第一个山东党的支部,播散革命的火种。1928年建立沂水县委,成为山东党的第一个县委;1929年中共鲁南第一支部又成立;这些组织成立后出版的报纸宣传革命思想,组织了一系列农民武装暴动,扩大了革命影响,奠定了革命群众基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

1930年代,我党建立了沂蒙抗日根据地,全面抗战爆发后,山东省委、八路军山东部分主力常驻沂蒙山区,进行根据地各项建设,与全国抗战各个阶段相适应,建立了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发展壮大了军队、支援了全国抗战、创造了各种战术、歼灭了大量敌人,当然也为革命与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1940年罗荣桓、陈光等在沂南成立了山东战工会,成为山东省政府的原型,山东省委党的机关报《大众日报》也在此创刊,抗日军政大学大第一分校也设立在这里,形成了华东地区的小延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陈毅、粟裕、徐向前、刘少奇等都在此战斗、工作过,更有不少人在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受到沂蒙人民鼓舞而选择与人民战斗在一起的罗炳辉、赵博、汉斯·希伯等英雄与13万多沂蒙儿女牺牲在这片沃土上。

解放战争中,沂蒙人民为革命做出的贡献与牺牲更大,不仅参加淮海战役,还南下江南、西南,参加与支持渡江战役、沪杭战役,支援浙江、福建、广西、云南等地的解放,用行动与血肉之躯创造着沂蒙精神:“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岁月中,沂蒙人民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军队无比爱戴,对革命事业无利、奉献。他们用红薯、煎饼养育了子弟兵,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独轮车把革命一程程送往前方,直到‘推出了一个新中国’。在这片土地上,涌现了一友批杰出的英雄摸范人物,既有‘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又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也有无数个把自己的亲骨肉一个个交给国家和民族的‘沂蒙母亲’,还有一大批惊天地、泣鬼神使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斗英雄。仅在解放战争时期全区460万人民就有120万人次支前参军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血洒沂蒙、气贯长虹。”[4]对此巨大贡献,陈毅元帅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主要是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5]

为了支持革命战争与事业,沂蒙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私奉献,送儿送夫去战争成为每个村落的共识,而不能打仗的农民兄弟就筹备军需,做军衣,做军粮,抬担架,救治伤员,修路搭桥,掩护同志,支持了大大小小数千次战斗,大青山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临沂会战、莱芜战役、济南战役以及南下的各场战役等都活跃着沂蒙儿女的英勇身影,他们和大批革命领导人一起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战时沂蒙精神,铸就了含义丰富的革命文化。

2.和平建设时期沂蒙精神的构筑与实践验证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把战争年代的伟大精神转化为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建设、商业改造的具体实践,把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运用自然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拥护社会主义,坚定跟党走,响应国家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选良田,兴修水利,到1978年前后全市兴修1300余座大小水库,改造几百万亩岭地、水田、林场,整修国道省道数十条,出现了一系列时代劳模和先进集体,昔日的战争英雄,支前模范变成了劳动生产的先进人物,这种先进性具体表现为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创新创造的胆识上,如莒县爱国村、莒南县厉家寨、高家柳沟等先进村集休都具有典型的创新性。1954年秋,团省委将高家柳沟村创办记工学习班的事迹经验上报中共山东省委,并抄报团中央书记处。1955年,毛泽东考虑编纂《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他找当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问有无在办社中组织农民学文化的典型,胡耀邦遂将高家柳沟村的材料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后说,高家柳沟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12月27日,毛泽东对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一文写了长篇按语,指出:“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看了这种情况,令人十分高兴……这种学习班,各地应当普遍地仿办。各级青年团组织应当领导这一工作,一切党政机关应予以支持。”[6]从此这一做法在全国推广,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用为典范,派各国代表来考察学习借鉴。1955年前后,厉家寨乡大山村农业合作社通过深翻整地、开展综合水土保持,普及良种、改进耕作、开辟肥源、合理施肥、改良农具,表现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愚公移山精神,农业年年获得丰收,195710月,毛泽东为莒南县厉家寨亲笔题写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个好例”的题辞,极大鼓励了沂蒙人民,在各行业创造出了优秀成绩,沂蒙山区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地区。莒南王家坊前村大胆尝试,在建设农业合作社过程中,创新思路,发动社员入股投资,解决了资金缺乏的问题,被毛泽东称赞为“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并由主席指示在全国进行推广[7]。同时,这一时期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天灾人祸的1960年,沂蒙人民宁愿自己挨饿,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为了修建水库无数人从平坦的山间地搬到了山坡居住……他们用这些创造性劳动成就与行动,诠释、构筑了和平建设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勇于实践。这是对战时精神的传承,也是与时俱进的发扬光大、丰富发展。

3.改革开放时期沂蒙精神的构筑与实践验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沂蒙人民在党和国家政府领导下,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而改革开放就需要开掘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践的精神,依靠这些精神,临沂人民走出了致富的新路子,开辟了事业新天地,把沂蒙大地从一个单一的农业为支柱的老区,转变成一个生态农业、商业、物流业、工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旅游观光业等多业态发展的经济强市。1978年沂蒙人均年收入为69元,大多数县区为贫困地区,而到了1995年临沂在全国18个整体贫困区中第一个整体脱贫;商业经济从简单的自发的农村式集市,转变为主动创造的、领先的、成体系的、管理科学的三百多个专业专门市场,紧随浙江义乌之后名列全国小商品亚军。同时商业等各业发展带来了物流业的繁荣,临沂成为全国闻名的物流之都,其物流线路通达全国二千多个县区,并融入了一带一路,商业及物流走向了全球。2004年,在全国十八个革命老区中双率先实现了经济总量过千亿、人均过万元的目标。之后,临沂党政军民更没有松懈,继承弘扬沂蒙精神,融入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科学设计大、美、新临沂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政府有为,民营主力、大市场启动、大城市拉动、产业集群带动、文化强市推动”的战略方针。使得临沂多次上榜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在这一过程中,临沂党政军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勇于改革、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各行业都涌现了大批模范集体和先进人物,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干劲、奋斗精神一点也不亚于战争年代的老前辈,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了艰苦奋斗、开掘创新的典型宁家沟、九间棚等先进集体,90年代涌现出了沈泉庄、孩子圪墩村等致富脱贫集体,至新世纪前十年,在各行业都出现了思想理念先进、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改革领头人。平邑县九间棚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带领全村人民,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谱写了“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的“九间棚精神”——“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这一精神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引发了思想精神大讨论,成为沂蒙精神研究的重要起点。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思想解放、勇于改革、善于实践、艰苦创业、开掘创新、无私奉献的改革开放时代的沂蒙精神。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沂蒙精神的构筑与实践验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但是这一时代的到来并不是说自十九大召开才开始,只是十九大上对这个时代的到来进行了科学的历史定位与判断,其实这个时代的到来早已经孕育在十八大召开前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改革实践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小康社会建设、建成的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民青山绿水环保理念共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供给侧改革的实行……这些伟大的改革与实践,早已客观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时代。

伴随着新时代这些国家大政方针的实行,勤劳智慧的沂蒙人民,与时俱进,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与中央政策保持一致,先富带后富,无私奉献,共同致富,使改革开放的红利更加公平;牺牲个人利益,服务整体利益、大局利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各行业进行发展质量检查,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关停了一批粗放发展、资源消耗严重、污染严重的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自2014年临沂实行污染治理,有不少企业不理解,有抵触情绪,几万下岗工人也减少了收入,但是随着思想工作的深入,治污染效果的突显,企业转产转型的成功,工人的再培训与安置,使绝大多数人认识到富了还不够,还得富得健康、富得美丽,对富裕加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成为沂蒙人普遍的共识。近年来临沂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新农村建设成绩突出,美丽乡村不断出现,比如原来落后的沂南县竹泉村、常山庄获得全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临沭县山里村、莒南县涝坡镇鬐山村也获得美丽乡村称号,费县许家崖乡镇整体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远近闻名。经济业态好、自然环境美、人文环境好、社会环境安已经成为大美沂蒙建设的共识,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3%,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中心城区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205万人、213平方公里。沂水县被授予全国文明县城称号,沂南、莒南、临沭、兰陵和费县等成为国家园林县城。乡镇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19个小城镇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22个被列为省级示范镇,12个农村新型社区入选全省示范社区。临枣、长深高速和蒙山高架路、环城快速路等重点交通工程建成通车,临沂机场航空口岸获准开放。30万吨供水东线工程和西部供热中心等投入运营。完成大型病险水库和塘坝除险加固276座,治理中小河流265公里,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信息化防汛指挥体系,获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先后被评为中国物流之都、板材之都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02元、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59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6元、增长7.6%

2017年,全市提升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107.8万亩,其中农业、林业、畜牧养殖、渔业基地分别为89万亩、16万亩、1.1万亩和1.7万亩。发展“三品一标”认证企业174家、产品338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07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62家,市级541家。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达910个、新增357个,乡村振兴工作成绩斐然。

新时代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沂蒙人民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沂蒙精神的有力支撑,沂蒙人善于、勇于、乐于把自己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在关键时刻舍小家顾大家,个人服务集体,局部服从大局,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以开拓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探索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新模式,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参与五位一体的建设。由此,无私奉献、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顾全大局、追求理想、为建设美丽家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成为新时代沂蒙精神的重要内容。

上述四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变化表明,人民群众是沂蒙精神的创造者、践行者、验证者,也是沂蒙精神大厦的基础,这也表明任何一种精神思想或理论,必须与时代结合、与人民结合、与实践结合才能获得不朽的活力,也才能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

二、党政军民对沂蒙革命文化的共同构建与实践验证

一种革命思想精神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内因与外因,形成多维驱动的合力才会出现。沂蒙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丰富与中国精神的产生、发展一样,同样需要党政军民的团结协作,需要各级政府的倡导,尤其在战争年代更需要人民军队的保障。具体来说沂蒙革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党政军领导及各级政府的思想引领、政权与军队的保护、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宣传教育等多方面构建、传承、实践、验证的结果。

1.  党的领导是沂蒙革命精神产生与发展的核心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这一核心作用体现在各个历史阶段,体现在事业建设的各信领域,她在寻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事业中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代表全世界无产者的先进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选择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选择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领导核心作用也体现在沂蒙精神产生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她为沂蒙党政军民提供了思想领导、组织领导、革命与生产建设领导。如前所述,早期沂蒙地区的共产党人在此成立组织,1925年受中央指派尹宽、王尽美、王翔千、刘俊才、孙秀峰、邓恩铭、王用章等为代表的党员在济南成立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后在各地分别开展党的建设工作,在全省各县区建立了100多个支部,王尽美等负责沂水支部的工作。他们或秘密或公开宣传革命思想,深入群众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提高人民的革命思想觉悟。193812月中共山东分局成立后,党对沂蒙山革命与建设的领导更加有力,党的各级组织更加完善,思想宣传、政治动员、政策落实、工作指导更加具体,特别是在关键时刻统一党、军队、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进行土地革命动员、抗日动员等。19397月在沂蒙山区腹地岸堤又建立了山东分局第一区委员会,简称一区党委;之后在一区党委之下又成立了5个地委,五个地委以沂蒙山为中心,形成组织协调联动;党组织健全后,党紧紧抓住群众路线这关键,团结群众,进行统一战线建设。在临沂的朱瑞、罗荣桓、刘少奇等都亲自到群众中去做思想工作。如朱瑞做的《五年工作及今后任务》报告中指出:群众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依靠,故斗争的胜利取决于群众[8]。有了党人民才有了主心骨,革命思想认识才得到提高,革命目标才更明确,群众才更团结。因此党的领导是沂蒙革命精神产生与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沂蒙精神产生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山东党政军和全国党政军各级领导都特别重视对沂蒙精神的传承与传播,这些领导人是在革命战争中和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实践中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优秀代表、杰出人物,他们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人民发声,为人民谋幸福。借用传承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理论说这些人物都是各行业的意见领袖,在人民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声誉,他们的意见往往具有巨大的引领与号召作用,对群众影响巨大,对舆论的引领更强。

毛泽东同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红色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做出了无数批示,写出了大量诗词,号召全国人民传承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虽然他在世时还没有明确这些精神概念,但是从思想内容到现实行动上都已经在践行与传承它们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平建设年代毛泽东对山东根据建设、经济建设作过众多的指示,多次肯定山东人民的巨大贡献。19389月他发出“派兵去山东”的指示,到12月他就看到了山东党政军民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山东工作在同志们艰苦创造中,已获得巨大的成绩,没有八路军和没有足够数量的具有军队经验的干部帮助条件下,地方党已经单独创造出较有战斗力走向正规化的军队,它将成为坚持山东抗战的主力军。”[9]谈到山东人民对革命军队的贡献时毛泽东说:四野的主力,三野的一半,二野的一部分,一野还动员了几万兵,都是从山东动员的。而这些兵员大都来自英难的沂蒙山区,这里的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形成了“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无私奉献精神。如前文所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高家柳沟、厉家寨的批示,在全国掀起了学习与传承沂蒙革命文化精神的热潮。

另外,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朱瑞、张云逸、迟浩田等领袖与将帅,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评价沂蒙人民的历史贡献,对传承沂蒙精神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在战争年代,陈毅元帅听说村民无私支持蔬菜后,感慨万端,说了一段话点中了沂蒙精神的具体内涵实质:“为了沂蒙山区的解放,为了革命的胜利,革命老区人民倾其所有、倾其全力,支援我军作战,有多少群众宁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自己的粮食送往前线。现在群众还很贫穷,他们的生活还很苦,我们怎么能白要群众的东西呢?这也是我军纪律所不允许的!这菜钱一定要还!”后来陈毅在登沂山时赋诗一首:“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建国后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这些史实都表现了沂蒙人民与党政军之间“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

1947年孟良崮战役期间,18岁的迟浩田是华野九纵一个年轻干部,在战斗中受伤,在参加南麻战斗时也受伤昏迷,都是沂蒙百姓救了他,特别是在后方医院时物资紧缺,生命垂危之际,不能吃东西,普通的沂蒙大娘拿出了小米,一个正哺乳孩子的大嫂挤出奶水,仔细照顾,他终于获得第二次新生。解放后他先后八次来寻找恩人都没有找到,因为村子里的老人告诉他:这里每个村里的人都做过类似救伤员的事,都不记得了,就不要找了。退休后的迟将军已把沂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胜利难忘我乡亲,生死相依沂蒙人;多少撼天动地事,几多壮举牵梦魂。红哥红嫂情似海,碧血丹心义凌云;军民携手共歼敌,换得山河一片新。”这是对沂蒙精神的艺术颂扬,也是充满情感的艺术传承。他不只一次高度评价沂蒙人民对革命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我永远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们的恩情。”不只如此,他还亲自参加沂蒙精神研讨的活动,2004年第三次沂蒙精神研讨会他与专家学者一起确立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内涵。

改革开放后党的每一届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沂蒙精神的传承,对不同时代沂蒙精神所起的重大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1991年,临沂地区民政局编辑了传承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精神的《光照千秋——华东革命烈士陵园》[10]一书,邓小平同志听说后欣然为这本书题写了“光照千秋”四字书名,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同年出版,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1992年江泽民同志来山东临沂视察时,对沂蒙精神展现出来的伟大民族力量,肃然起敬,题写了“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十二个字号召传承沂蒙精神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当听到许多新时期的劳模和新时代红嫂事迹时,他用了不起”、“好样的”、“不简单”等通俗的用语表达对沂蒙精神培育出的优秀人物的赞扬之情。1999年胡锦涛同志到临沂视察时指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临沂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创立了光辉的业绩,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临沂人民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把发扬革命传统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沂蒙精神。”他的讲话揭示出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2013年习近平同志来临沂考察时说:“这次来沂蒙就是看望老区人民,重温沂蒙精神。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11]他还表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方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习总书记的讲话继承了毛泽东等老一代领导的观点,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指出了沂蒙精神已经不单独是区域性的革命精神,而是与其他红色革命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精神财富,是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要传承要光大,要对当代具有指导作用,发挥其在当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构筑中的作用。也正是有了这种认识,习总在十九大报告中才专门强调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综观历代领导人的倡导与指示可以明确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历代领导人不仅是沂蒙精传承者、践行者,还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民群众一起成为这种精神的创造者、发展者、完善者。

2.政权与军队建设是沂蒙革命精神产生、发展的支柱

在中国革命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党、军队、政权建设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战争年代建立根据地政权的建立、军队的发展壮大,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在革命初期,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是反动势力对群众打击报复,使群众担心,这样没有革命的政府与武装就无法保住人民的利益。所以中国革命从湖南起,毛泽东就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充分强调军队的作用,这一论断适用于全国根据地建设与革命需要,毛泽东还多次指示山东工作的同志重视军队与政权建设,如1940128日,毛泽东在给北方局、山东分局、一一五师的电报中指示要“把发展武装力量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山东分局与一一五师至少应发展武装军队(包括游击队)到十五万人。要建立这样大的武装力量,没有政权是不行的。因此必须以坚决与逐步的计划,极力争取山东……大部政权归入我们与进步人士的手中。”强调“集中一切力量为发展武装建立根据地而斗争乃是你们最主要最主要的任务。”工作在沂蒙山区的党政领导按照指示,充分利用正规军,发动民兵和地方武装,抗日战争期间的游击队员、青年农民、学生大量参军,山东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武装迅速扩大。到1940年夏,正式建立了基本以一省的行政区划为主体的山东抗日根据地。至年底,一一五师发展到7·6万人,山东纵队发展到5·4万人;建立了行使政府职能的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成立了两个行政主任公署、10个专员公署和79个县政府,党员发展到11万多人。在此基础上军队支持建立根据地各级政府,让群众有了人身的安全,生活的安全、财富的安全、家庭的安全,他们才没有了后顾之忧,紧跟党走。在沂蒙根据地我党建立了山东战工会、山东省政府、各县、乡、村政权等。例如1939年五月中央《关于山东工作的方针》中指出:在政权问题上,应认识到无论八路军或地方游击队,如无政权则决不能发展巩固与建立根据地,因此已取得的政权决不应放弃,还应努力争取建立新的县区政权。朱瑞、徐向前、肖华都一致认为:必须迅速建立政权。1942年,山东分局要求设立政府工作部,建立县区与专区政权,军队干部兼任地方党委书记、政委和机关干部,支持政权建设,这样山东各级政府的工作开展起来了,人民的各种关切都得到了保护。这是沂蒙精神产生与发展的政权与军事支撑。

3.与时俱进的制度与政策是沂蒙革命精神扎根群众的保障

政权与军队建设过程中,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抓住土地这个根本,进行工作,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这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而在统一战线过程中,实行减租减息政治,自19267月中国共产党的四届三次扩大会议对广东的农民运动决议中,提出减租25%——“二五减租”,到八七会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抗日土改政策,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双减政策虽然在不同阶段有所变化,但始终坚持下来。沂蒙山根据地的建设也同全国土地政策、双减运动一样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激发了群众参与革命、参加战争的积极性。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山东根据地,特别是沂蒙根据地也实行了全国统一的精兵简政政策,山东分局和战时工作会3次减少3万余人;同时工作做到更加细致到位,194111月,山东省临时参政委员会发布了《人权保障条例》在沂蒙山为中心的根据地颁行,得到了广泛拥护,成为我国第一部人权条例。19424月,刘少奇到达山东临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扎实的群众观念,深入调查研究,耐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仔细翻阅山东党政发展有关材料,全面分析战局态势,作了《关于山东工作》《群众运动问题》《中国革命的战略与策略》《改造政权问题》《党内斗争问题》《思想方法问题》《关于财政粮食问题》等8个报告,使山东的干部受到一次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教育,具体指导了各项政策的落实。所有这些办法措施,都为沂蒙精神的存在与发展打牢了政策基础与群众基础。

4.多手段宣传、传播是沂蒙革命精神深入人心的有力杠杆

在战争年代山东军民成立了大量剧社,组织了不少新闻工作者、作家对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进行宣传,增加了英雄人物的自豪感、荣誉感,从而教育人民。比较著名的有115师战士剧社、沂蒙国剧社、抗大第一分校文工团、鲁南剧社、山东纵队鲁迅艺术学校宣传大队等。演出了《生产大合唱》《马县长》《十八勇士》《回到前线去》《抗属真光荣》等。《大众日报》《山东文化》《鲁中南报》等报刊发表了大量诗歌、小说、报告文学、通讯等;艺术家创作了《跟着共产党走》《沂蒙山小调》《独立进行曲》《中国进行曲》《临郯青年救国团团歌》《打蒙阴城歌》等;另外还有不少画家、摄影家用特殊的方式记录了英雄的沂蒙人民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导向,起到了宣传作用。同时举办学校,传承革命思想与文化知识,抗大一分校、抗战建国学院、华东白求恩学院地、滨海建国学院、山东大学与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等也都在此建立或开展工作,而更有群众影响的是农民冬校、夜校、午校,以识字班为代表,教授庄户学,影响深远。这些活动为巩固与宣传沂蒙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后,党政军各级机关在和平建设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社会经济建设中,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借鉴和光大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做法,更加有意识地以各种政策与手段宣传沂蒙精神,在各行业构筑了沂蒙精神的新高地,为丰富发展沂蒙精神提供了政治、政策、组织、制度、宣传、教育等保障。

1990年到2018年,山东省委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弘扬、宣传、研讨沂蒙精神活动,由临沂市政府和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导进行过各级沂蒙精神展览,同时由省委宣传部、各市地宣传部、社科联、文化部门及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大专院校组织的研讨会也多达十几次,这些对传承、传承、发扬、丰富沂蒙精神起到了政府参与指导、舆论传承引领、组织传承推动、学术研究深化的作用,深化了内涵的认识,提升了理论高度,形成了理论体系,使之与中国文化建设、中国精神构建、中国力量凝聚、中国核心价值构筑汇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1989年临沂地委宣传部组织相关人员,就沂蒙精神进行归纳,在《临沂大众报》(《临沂日报》前身)发表了“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一文,明确提出“沂蒙精神”的概念,把其内涵概括为“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求实创新”[12]1990年新华社记者李锦到沂蒙山区平邑县九间棚村采访调查,深受村支书刘嘉坤为代表的党员与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鼓舞,写出《九个共产党员九根擎天柱》的调查,引起了宋平、姜春云等中央与省领导高度重视,相关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向全国宣传了“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九间棚精神,成为总结归纳论证沂蒙精神的重要文献与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姜春云把沂蒙精神概括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同年11月山东省社科联组织大批专家实地考察、研究沂蒙精神,考察组的成员李玉明等写出了《宝贵的财富,强大的支柱——沂蒙精神考察纪要》,这次考察各位专家就沂蒙精神产生的历史原因、社会基础和政治条件,其内涵、本质和特征和现实价值做了深入调研与讨论。1991年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牵头召开首届沂蒙精神研讨会,就上述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并就如何传承、传承、弘扬、发展沂蒙精神进行了探讨;1997年第二届研讨会集中讨论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挖掘其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拓展了它的研究范围;2002年第三届研讨会集中讨论沂蒙精神理论的构建与实践价值,结合三个代表研究,强化了其中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提升了理论高度;2004年为纪念115师进山东开辟沂蒙根据地65周年,山东省和临沂市党政军各级部门、省市媒体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召开第三次研讨会,主题是沂蒙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成立山东省沂蒙精神研究会,举办沂蒙精神展等13项活动[13]。活动之后时任临沂市委书记李群在《人民日报》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论进一步弘扬和实践沂蒙精神》,论述了沂蒙精神的与时俱进、开放包容、实践性强三大特点。200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经中宣部批准,沂蒙精神大型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整个展览以沂蒙精神为主线,以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民的牺牲奉献和新时期山东和临沂人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为重点,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集体成果《沂蒙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沂蒙精神》分别由红旗出版社、人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传承传承活动,为沂蒙精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2011-2018年,以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山东社科联、临沂市委宣传部为代表的相关部门,先后又举办了6次沂蒙精神研讨会。至此沂蒙精神已经成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加入到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合唱中。

5.学术研究助推沂蒙革命精神的理论化、系统化发展

一种精神理论的建构与传承、深化也离不开学术界的探讨,这是因为产生于革命斗争实践与生产实践中的沂蒙精神起初是朴素的、朦胧的思想意识,是人民群众由自发到自觉、由无意到有意、由被动到主动创造的,往往比较粗糙,不成体系。但是在党政军民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专家学者们宣传、教育、引导下,沂蒙人民积极地投入到了革命与实践中,用聪明智慧主动参与,铸就了内涵丰富、活力无穷的沂蒙精神。其中专家学者们的学术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的研究与传承中,沂蒙精神理论更完善、更成体系、发展得更彻底,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了它、运用了它,成为他们改造社会、不断创新的精神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4]在革命战争年代党政军领导人和有关专家学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革命思想,在沂蒙山区则以《大众日报》《山东民主导报》《战士报》《时事通讯》《战时画报》《前卫报》《群众文化》等报刊宣传革命思想,为沂蒙精神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时代基础,前文所述的各种演出剧团的活动,更是以生动的艺术形式传承革命思想,让革命的思想和理论变成通俗的形式说服群众、引导群众。这正体现了马克思的观点。而学术界对沂蒙精神的研究传承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进行的,特别是1989年世界局势发生变化,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背景下,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张,国家发展与地方建设都更加需要弘扬革命精神,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在此背景下由政府部门倡导,学术界开始关注沂蒙精神的研究,到今天已经近30年,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沂蒙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意义研究、沂蒙精神与沂蒙文化、中国文化精神的关系研究、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沂蒙精神与党史党建关系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

另外,不少学者还分别从哲学、社会学、社会管理、国家治理、根据地建设、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三农问题研究等角度研究沂蒙精神,形成了多维度研究的视角,建构了相对成熟的沂蒙革命理论体系,为不同行业的群众所了解、所掌握,成为他们改革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沂蒙精神是党政军民集体共同铸就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织部分,是重要的革命文化宝库,它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融入了中国革命精神力量,吸纳了不同时代发展的思想精髓,成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政治内涵、思想内涵的理论,它兼备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现实性、可变性与不变性的相统一的理论品格,它与时俱进,属于历史、现实和未来,更属于党和人民,它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也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传承验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人民日报》,20141214日。

[3] 新华视点:《习近平:红色基因是需要验证的》,见《大众网·聚集两会》,http://www.dzwww.com/2018/lh/top/201803/t20180308_17127673.htm

[4]颜景芳,宋福亭:《根植民族精神的沃土——谈沂蒙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临沂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第21页。

[5]徐东升等:《沂蒙精神大学生读本》,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5页。

[6]毛泽东等:《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人民出版社,1955年。也可参见《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同上。

[8]山东省史志办:《朱瑞——山东抗战将士传略》,见山东省情网,http://www.sdsqw.cn/kzsl70/krjszl/201509/article_33855.html

[9]茅永怀等《毛泽东与山东战场》《福建文史月刊》,2016年第3期,第55页。

[10]参见临沂地区民政局:《光照千秋——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11]新华网:《习近平: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25/c_118286985_2.htm

[12]李祥栋等:《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临沂大众报》,19891212日。

[13]徐东升等:《沂蒙精神大学生读本》,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5-86页。

[14]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卷第9页。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