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沂蒙精神内涵研究

时间:2018-11-14 16:04:17  作者:潘云翔  来源:  查看:2197  评论:0

 

 

神圣的沂蒙山大地孕育了伟大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内涵是与时俱进的,但最稳定的、最核心的本质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自诞生之日起皆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上空坚强屹立的鲜红旗帜,也将一同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激励着英雄儿女推动历史发展,在新时代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有伟大的精神。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沂蒙精神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光明前途的新事物。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山东临沂调研期间高度赞扬了沂蒙精神,强调要把沂蒙精神与新的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发扬光大。无论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沂蒙精神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沂蒙儿女投身革命、搞建设,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新时代青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事业。本文将从哲学思维角度来研究沂蒙精神的内涵、产生、发展和时代价值等。

一、沂蒙精神的产生是革命斗争的必然结果,也必将为革命斗争的发展起到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沂蒙精神是在特定地域、特定时间中产生的,并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新形势,沂蒙精神又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品质。沂蒙精神自产生至今,都对不同时期的人民群众发挥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在这过程中,人们对沂蒙精神内涵的把握,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深化、凝练和提升。

(一)沂蒙精神源自于对社会存在正确的、科学的把握,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生动表现

社会存在是构成社会的一切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沂蒙山地区在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奠定了沂蒙精神形成的最初基本要素。

1、沂蒙精神产生的地理环境

沂蒙精神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产生的,即以蒙山和沂山为地质坐标的地理区域——沂蒙山地区,以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上主要指临沂市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文性格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方的人文性格偏淳朴与坚韧。沂蒙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三个精神分别产生于沂蒙山地区、井冈山地区、延安地区,这三个地方自然环境方面共同的特点就是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利,闭塞,人民深受压迫,生活极度贫困,人民群众渴望改善生活强烈、潜在着容易被唤醒的革命意识。

沂蒙山地区,主要是山地丘陵,背山近水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较独立的社会文化形态和人文性格。沂蒙山地区的群众具有淳朴实在、坚韧有耐性、忠诚讲团结、辛勤劳动的大山般性格和胸怀。沂蒙山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后来沂蒙精神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是形成沂蒙精神的地缘因素。

2、沂蒙精神产生的人文环境

1)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的影响。沂蒙山地区深受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的影响,尚礼仁爱、兼爱尚义。日本侵略者在沂蒙地区烧杀抢掠被沂蒙人民朴素地认为是“非礼”行为,而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位置,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公平买卖,借东西要还,损坏要赔偿、不打人骂人,不调戏妇女等等,被沂蒙人朴素地认为是“礼”。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对沂蒙人民的“礼”是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是为了给人民谋求幸福的,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这使得沂蒙人民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从内心产生无限的敬佩和热爱,也必将积极的参军拥军支前,忠诚于党,于是就形成了沂蒙精神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中所体现“大爱”“大义”情怀。

2)光荣的革命传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沂蒙大地上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他们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民族大义而反抗压迫剥削、反抗外来侵略。沂蒙地区的人民起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连绵不断。在近代,外寇入侵、清廷腐朽,沂蒙人民揭竿而起,其中鲁南幅军起义规模最大,主要战地在蒙山和沂水地区。在辛亥革命时期,沂蒙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积极响应,进行护国、护法斗争,虽然失败了,但是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一定作用。沂蒙精神传承了沂蒙人民高度的爱国意识和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

3)革命真理和新思想的熏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沂蒙大地上就有先进的红色种子。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曾回家乡沂蒙山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山东省早期领导人刘一梦、李清潍、刘鸣銮等革命先烈也曾在沂蒙山地区进行过群众工作,发动武装暴动,这使得一批先进的沂蒙儿女尽早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39年八路军115师驻扎在沂蒙山地区,1942年刘少奇到沂蒙地区带去了群众工作经验和群众思想路线观念,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深切关注沂蒙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工作,通过与沂蒙地区频繁不断的电波联系对沂蒙山地区进行指导工作。还有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黎玉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沂蒙山地区战斗过,他们都对沂蒙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真理和新思想的政治宣传工作,并始终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所以深受严剥削压迫的沂蒙人民遇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科学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就从内心自发的燃烧起革命的精神,同时沂蒙人民也深刻意识到只有与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才能争取和保卫胜利果实,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独立。

按照唯物主义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儒家、墨家思想的影响,光荣的革命传统这类因素是沂蒙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内因,革命真理和新思想的熏陶是沂蒙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外因。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也就很难产生伟大的沂蒙精神。

(二)沂蒙精神发挥着改造社会历史的强大精神力量,产生于社会存在,必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精神现象的总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沂蒙精神是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都起着巨大的能动性作用,激励着人民群众不断攻坚克难。

1、沂蒙精神对革命斗争的积极作用

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沂蒙儿女积极参军支前,涌现出数不尽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这里有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有与日本鬼子血战到底的渊子崖村,有奉献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等等。其实,在这些典型人物事迹背后有更多的“红嫂”“姐妹”拥军支前,据不完全统计沂蒙地区有120多万群众参加支前,直接参军参战的有20多万人,其中10万多沂蒙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都是伟大的沂蒙人民群众为了革命事业所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真实写照。当时参战的刘少奇、陈毅、迟浩田等领导人都对沂蒙人民无不感慨称赞。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代表人民利益的思想精神是伟大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精神对社会发展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沂蒙人民深知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热爱,为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中国共产党是真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取幸福的,只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打倒一切敌人。这种“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沂蒙精神一旦产生,则给广大的沂蒙人民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激励成千上万的英雄儿女为了革命事业前赴后继。

2、发展着的沂蒙精神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

在社会主义将建设初期,沂蒙党组织继续发扬着沂蒙精神,带领沂蒙人民、依靠沂蒙人民,进行土地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沂蒙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念,敢于拼搏、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涌现出了一批诸如厉家寨、王家坊前等先进典型,使得原本千疮百孔的社会经济焕然一新。在改革开放时期,沂蒙人民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引下率先完成整体脱贫,沂蒙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阶段,临沂在200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小康水平,在2004年,生产总值实现总量过千亿、人均过万元的“双突破”;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万元大关。在沂蒙人民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下,创造了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辉煌事业,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生动表现。

沿着历史发展路径走来,沂蒙精神无论是在战争年代面对生与死、保家卫国时,还是在和平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一直都是以不同的特点发挥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沂蒙人民谋求幸福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在党的十八大会议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来,人们更要重视对沂蒙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大力弘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再创辉煌。

二、沂蒙精神是历史的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对沂蒙精神的研究是被认识的过程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并把认识的发展同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沂蒙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诞于革命战争时代,并被积极运用、发挥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产生了无数的感人事迹,也创造了战争奇迹。但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当时“沂蒙精神”本身尚未被理论化的认识,也没有被命名。对“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

认识的发展变化也是在认识意识的指挥下实现的,这一过程也具有实践性。1989年,新华社山东分社原副社长李锦在九间棚村调研时,最早提出了“九间棚精神”——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坚韧不拔、无私奉献,这为沂蒙精神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后来李祥栋第一次提出了“沂蒙精神”这个概念,姜春云视察临沂时将沂蒙精神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再到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组织专家赴沂蒙山区考察研究又系统的梳理了沂蒙精神。随着认识主体的扩展,各大学者、媒体陆续对沂蒙精神进行研究和弘扬,2013年习近平到临沂视察提出了沂蒙精神核心的本质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无论各时期各认识主体对“沂蒙精神”的认识赋予的内涵如何,其最本质的特点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稳定不变的。对“沂蒙精神”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认识是认识主体主动认识的过程,在认识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提炼。

认识受实践检验,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对沂蒙精神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弘扬沂蒙精神,让沂蒙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出更大的历史作用。

(二)对沂蒙精神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沂蒙精神,就要把沂蒙精神看成是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来认识沂蒙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发扬沂蒙精神,这样有助于全面的理解沂蒙精神。

如上文所述,对沂蒙精神的认识过程,也同时体现了沂蒙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对沂蒙精神的研究也相应的不断变化发展,无论如何阐释沂蒙精神、创新沂蒙精神,但是沂蒙精神稳定的本质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这一优良的党群关系,贯穿于沂蒙精神影响下的每个历史时期,这也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是永恒的,但是静止是相对的观点。正是在这变化发展与相对静止之间,才体现了沂蒙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因为既能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创新发展,又能保持核心本质不变。

三、沂蒙精神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一)沂蒙精神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表现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积极参军支前,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沂蒙人民艰苦

创业,在改革开放时期沂蒙人民整体脱贫,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开拓进取,沂蒙精神都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品质,这是沂蒙精神在该历史阶段的特殊性,但是不同的历史阶段,沂蒙精神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一个稳定的共性既“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二)沂蒙精神自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表现

沂蒙精神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正是沂蒙精神区别于其他精神的灵魂或核心本质,也只有沂蒙精神具有特殊性才能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继续展现其强大精神力量。沂蒙精神产生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产生在齐鲁大地,沂蒙精神自产生时就自带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与其他红色精神都是共同性。沂蒙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表现,有着共同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们都包含有爱国主义、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品质。

沂蒙精神“它属于一个地域,但又不限于一个地域;它属于沂蒙山人,但又不限于沂蒙山人;它属于一个时代,但又不限于一个时代”。沂蒙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不同就在于特殊性,那就是沂蒙人民固有的高尚品德、爱憎分明的正义感、吃苦耐劳忠厚朴实的品质,在中国共产党纪律严明、一心为民的感召下,建立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这样沂蒙精神就有了历史穿透力,在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践行群众路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就有了生命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力量。

沂蒙精神的普遍性还在于优良的党群关系,还能给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的建设出现的问题带来重要的启示作用。为什么沂蒙精神从烽火硝烟的战场走向和平社会建设一直都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呢?原因在于,沂蒙精神的核心特点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四、沂蒙精神体现的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斗争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沂蒙精神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革命精神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鲜明的群众观。

沂蒙精神的核心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表现特征为“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等。井冈山精神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延安精神内容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路线;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西柏坡精神内涵为“两个敢于进取精神、两个坚持的民主精神、两个善于的科学精神、两个务必的创业精神”。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四大精神的承载主体不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承载主体更侧重于党员干部,而只有沂蒙精神更侧重于人民群众,更侧重于党群关系。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沂蒙精神正是广大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不怕牺牲积极参军拥军支前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精神在党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率先在全国实现了贫困地区整体脱贫的壮举。沂蒙精神体现的主体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力量和品质,沂蒙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更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严明的组织纪律,爱民为民谋福利的赤子之心,也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这无不凸显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沂蒙精神就是践行群众观的生动表现。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沂蒙精神是群众路线的典范,在群众路线指导下,沂蒙地区才在革命战争年代展现出强大的人民力量,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展露出强大的人民智慧。

五、沂蒙精神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一)尊重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起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97个年头,我们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攻坚克难,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再创辉煌成就。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我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我们党与其他任何执政党不同的重要标志。正是基于这一客观实际,我们党开展工作都坚持群众路线,紧密的团结人民群众,才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前进。我们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是科学的政党。

群众路线已经被历史证明了,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的革命才能胜利,任何脱离了人民群众我们的革命就会受到惨重的失败。沂蒙精神是我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在群众工作基础上,广大党员认识到只有真心的热爱群众,帮助群众,想群众所想,捍卫群众的利益,那么群众才会支持你,才会拥护你。沂蒙精神表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才是取得沂蒙地区大小战役胜利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

在当下,我们党经过长期执政,党的工作重心不再是战争,而是经济建设,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各种诱惑增多,我们党的队伍中出现个别同志思想腐化、脱离群众的现象,不再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本来是人民赋予的,于是出现了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蜕变成了人民的罪人,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危害了党和政府形象,损害了人民利益。

(二)弘扬沂蒙精神,坚定崇高的信仰,补精神之钙

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我们要适时的推进认识进一步发展,针对马克思主义沂蒙精神反映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共产党能给人民群众谋取生存资料和安定的社会,也不能停留在人民群众可以帮助共产党打赢战争的物质层面,因为只有利益,没有精神,革命是走不远的。我们可以再深入一步理解,“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又体现了什么精神呢?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走向更远的未来,正是这种精神才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聚合力,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广大的沂蒙人民为了革命战争勇往直前走在战火线上。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所反映的更深的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

广大的共产党员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途径中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到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党员和群众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革命实践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性、正确性。在革命火与血的洗礼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也就是彼此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才能战胜敌人赢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不是凭空实现的,是彼此都有坚定的信仰,持之以恒的信心,在残酷的战争中,一同经历生与死的考验,经受人性的锤炼,才锻造而成的。当代,我们党员队伍中,有少数党员同志信仰不坚定,脱离了人民群众,这二者内在具有逻辑同一性。信仰不坚定必然导致脱离人民群众,脱离了人民群众,必然导致信仰不坚定。所以,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求全党深刻认识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全党坚定群众路线,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补精神之钙。

(三)弘扬沂蒙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对沂蒙精神再进一步分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背后,是党和人民群众都有一颗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之心,正是这种对共产主义信仰坚持,才使得自然环境恶劣下、战争环境残酷下广大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紧紧团结在一起,患难与共,谱写了壮丽篇章。沂蒙精神所反映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梦是相通的,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宏伟愿景,实现中国梦是引领中国人民走向下一个辉煌的过程。沂蒙精神是中国精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弘扬沂蒙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沂蒙精神,有利于将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发扬光大,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迸发出强大的人民智慧和人民力量。

 

 

参考文献:

[1]曲筱鸥,“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对策[J].临沂大学学报,2015(10):37.

[2]费聿辉,徐东升,关于沂蒙精神的哲学思考[J].临沂大学学报,2015(2):37.

[3]何中华,沂蒙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临沂大学学报,2014(2):36.

 

 

(作者单位:兰陵县委党校)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