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理论研究

论沂蒙精神产生过程中沂蒙男人和女人的作用

时间:2018-11-14 16:05:03  作者:葛文峰  来源:  查看:2309  评论:0

 

 

战争年代发展起来的、以“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船业、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容的沂蒙精神,无论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轰轰烈烈的和平建设时期,都曾激励着沂蒙人民沐风栉雨、勇往直前,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穷奔向小康。201311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临沂时强调,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习主席的讲话,又对新时代沂蒙精神进行了新的诠释和解读,一场弘扬和学习沂蒙精神的浪潮,又在神州大地卷起了风暴。

不过,大家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后会发现,所有对沂蒙精神连篇累牍的报道以及像电影《沂蒙颂》、《沂蒙六姐妹》《党员登记表》等媒体宣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很少有男人多是那些英雄女人: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有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她们的坚强和无私无畏,是很多男人都难以做到的。即使是解放后,在整山治水第一线,人们最熟悉的典型也是女人,有受全国妇联表彰的《钢铁十姊妹》,有搬上银幕的《费县女石匠》。她们的光辉形象和不朽业绩,在中国建设史上都有着浓重的一笔。

那么,在这些时期,沂蒙山的男人哪里去了?真像电影《党员登记表》里女主角说的“你眼瞎吗?我们的男人都上前线了,家里只有女人”了吗?当然不是,男人们承担的责任和危险、以及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在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女人更多地是为了爱,为了爱祖国爱家乡、为了爱子弟兵、爱这片繁衍生息的热土而与敌人周旋、战斗、牺牲,而沂蒙山男人,是为了光明,为了光明的未来、为了未来美好的生活忍辱负重、坚持抗争、在各个地方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汗水。战争年代,他们主要战斗在斗争的第一线。

一、组织抗日游击队打击敌人

1938年初,日军进攻沂蒙山区,114日,由泗水东犯平邑镇。平邑镇联庄会会长米栻带领民众在八埠庄伏击日军,迫使日军退回泗水,打响了当地民众自发抗日的第一枪。1939110日,驻守临沂的日军在西侵路上,在费县东流村,遭到以吴恩庆为首的大刀会几百人的强势阻击,虽然最后吴恩庆和其他67位村民战死沙场,却打死日军官兵78人、打伤几十人。沂蒙大地燃起了民众自发抗日的烈火,给日军的嚣张气焰泼上了一瓢结结实实的冷水。

一时间,抗日烽火席卷沂蒙大地,沂水、莒县、临沂、沛县、滕县等地相继掀起抗日热潮,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并组成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支队、第十二支队、鲁苏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和第二总队等,这些揭竿而起的队伍大都是沂蒙男子,只有少数女性,他们使用土枪、长矛、大刀等原始武器,甚至用铁锨、鐝头或者赤手空拳同敌人搏斗。到1939年底,山东纵队共作战2000余次,毙伤日伪军4·1万人,收复县城和重要集镇20多座。

二、踊跃参军

19393月,罗荣桓、陈光率领八路军115师一部来到鲁西山区。6月,师部、随营学校、686团和特务团越过津浦路进入鲁南,开始斗争。19402月,罗荣桓、陈光等率部相继攻克马头、孔庄、白彦等日伪据点,开辟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115师的到来,让沂蒙山人看到了前路的曙光,热血男儿纷纷参军走向前线。1939年至1940年,沂蒙大地掀起了第二次参军高潮(第一次是在根据地建立之前),费南县一次就有近千人参军入伍。到1940年底,115师从1个旅发展到7个旅,共6万多人;山东纵队也发展到了5万人,编为5个旅,2个支队。山东抗日根据地也迅速扩大,建立起10个专员公署、79个县级民主政权。

1944年,沂蒙山区掀起了第三次参军热潮,仅沂中县就有1496名男子参军。1945年,为准备大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又掀起了第四次参军高潮,仅1月份,鲁中根据地沂蒙区,就有8111名沂蒙汉子报名参军。在战争中,大多数的沂蒙男子,拿起武器上了前线。

三、保障物资运输

提起沂蒙山人民,陈毅元帅曾含泪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陈毅元帅提到的“用小车推过了长江”里的推小车的人,就是沂蒙男子。除去当兵的、打游击的,剩下的男人已经不多了。这些为数不多的男人,所担负的责任,不比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逊色。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把战场上急需的弹药、粮食、衣服、药材……运上去,把伤病员送下去,把牺牲的烈士埋葬掉。特别是在日军实行“三光政策”“坚壁清野”的最黑暗时期,为了让躲藏在深山幽涧的子弟兵吃饱穿暖,他们千方百计、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线,把急需物资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东蒙镇有一场著名的东蒙战役,那是一次共产党员和国民党的遭遇战,弹尽粮绝的八路军战士120多人被围困在塔山东、黄崖寨西北一片山坳里,最后全军覆没。为了安葬这些烈士,当地村民冒着生命危险走上山去,趁夜色悄悄把烈士们埋葬。当时的敌人就驻扎在沥水崖西侧的一座山头上,上山的村民一举一动都在敌人的视线范围内,稍有闪失,就会命丧黄泉。可即使这样,那些留在家里的沂蒙汉子还是义无反顾。

四、地下活动

一部分觉悟高的沂蒙汉子,很早就组织起了地下党,开展秘密的救国抗敌斗争。他们发动群众参军、转移物资、救助伤员,出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通过西墙峪村地下党的工作,就可见这些铮铮铁骨的沂蒙汉子的智慧和勇敢。

七十年前,西墙峪村只有50多户、200人,有10几个小自然村。每个自然村多则35户,最少的只有一户。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山村,在抗战时期,村村有党员、户户有伤员,仅仅从1939年到1942年间,就救活了320多个八路军伤病员。每救一个伤员,就要举全家之力、全家之财。他们舍弃父母,舍弃子女,舍弃自己的生命,不舍弃一个伤病员,被誉为“抗日堡垒村”。

1938年,西墙峪梁子峪村的村民张文桥第一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带动下,陆续有多名进步村民参加了党组织。

由于地下党工作积极主动,老百姓民风淳朴,加上西墙峪村地形偏僻,是个难得的隐秘之处,所以,1939年八路军山东纵队野战医院搬到了西墙峪村。鉴于战事紧张,物资困乏,加上安全因素,八路军不能大张旗鼓地搞建设,医院的病房只好设在各家各户。

一旦有伤员送来,村里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就往各家各户安排,一户最少承担一至二名伤员或者病号,多的一户承担三到四名,张恒谦和张道增都是西墙峪村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成员,两家也成了掩护伤病员的先进户,先后掩护和护理伤病员三、四十人。

到了1940年,形势一天天恶化,日本鬼子经常从县城下乡扫荡。西南峪村,也成了鬼子扫荡的重要地点。鬼子为了杀一儆百,对于抓获的通共人员或者发现村民家中有八路军伤员甚至家中有八路军的军装,也会把全家人杀光。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西墙峪村地下党,组织全村青壮劳力在西墙峪、龙岗峪两侧的山崖下或者梯田里,挖了大量的隐秘地窖。伤病员来了以后,用花篓抬着送进地窖。白天不敢去探望,怕被汉奸看见,只有到了晚上,才偷偷去送水送饭。

这些沂蒙汉子,为了保护八路军伤员和物资,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1939年到1942年间,西墙峪村的党员、百姓,掩护、救助八路军伤病员320多名,没有一个出现安全问题。

总之,沂蒙男人在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和沂蒙女人一样,都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他们都在用热血、汗水和智慧共同构筑它的伟大,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并肩战斗,他们是一个群体、一类人,贡献难分大小,作用不分彼此。尽管在宣传过程当中,似乎沂蒙山区女人的壮举更能让人耳目一新和眼前一亮,主要原因就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沂蒙女子与其他地区的女子相比,做得更好更积极主动更让人感觉惨烈悲壮、荡气回肠。在男人面前,她们是勤劳、朴实的妻子和母亲,在男人不在的时候,她们稚弱的肩膀照样能坚强地撑起一片天!但沂蒙精神,并不是哪一个人或者哪一群人的发明、创造,是整个沂蒙山区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不光是男人和女人,也包括老人和孩子,以及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的所有人。沂蒙精神,就是沂蒙山区这方水土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哺育成长起来的、有着地域风情、人文环境和历史传承的一种心灵的升华和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千秋万代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