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理论研究

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

时间:2018-11-14 16:09:34  作者:尹飞鹏  来源:  查看:2024  评论:0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131125日,习近平在山东临沂视察工作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说,“把沂蒙革命老区所蕴含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继承好、发扬好,是我们的重大政治和历史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是消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众所周知,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在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指导。在新时代,如何通过弘扬沂蒙精神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和现实课题。

一、沂蒙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育出来的先进思想文化

一种价值理念只有扎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之中,才能基于广泛的民族文化认同而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沂蒙精神深受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鲁文化熏陶,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齐文化锻造。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固然是沂蒙精神产生的深厚根基,但沂蒙精神更重要的文化源头是红色革命文化。可以说,没有红色革命文化,就没有沂蒙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充分挖掘和阐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是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继承了民族精神文化中最具有价值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核心部分。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诉求,是一种有别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它必然要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的愿望和需求;必然要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沿着社会主义轨道阔步前行;必然要区别西方普世价值而又吸收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上产生的价值层面的积极因素。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沂蒙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在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结晶和经验理论,是长期实践发展凝练而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先进群体意识和思想。二者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追溯其形成的历程便于我们“知其来路,识其归途”。

沂蒙精神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政治背景和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是沂蒙精神的引领者、主导者和组织创造者。建党初期,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就在临沂播下过革命的种子。1927年春,沂蒙山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沂水支部建立。30年代初,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发动了沂水、苍山、龙须崮等几次较大的武装暴动,在沂蒙山区燃起了革命的火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御外患、救民于水火的同时,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和教育群众,引导人民走上自我解放的革命道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国内战争时期中共在国内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是中共山东省政府、中共华东局的创立地,也是国内战争时期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许多中共领导人曾经在此战斗过、工作过。“沂蒙精神的生长和结晶,从一开始就注入了共产党人的先进理念和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色和精华,而且饱含着老百姓对党和人民军队的可亲可信。” 在20世纪50年代,沂蒙精神有了许多新的内涵,集中表现为生生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以国家为重,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精神得到了巨大促进和质的升华,突出地表现为把市场经济意识与诚实守信、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沂蒙精神初步展示了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开放精神。

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不同的价值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2018225日新华社发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又把加入“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修改宪法的建议之一提了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凸显。

马克思主义最优秀的品质就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沂蒙精神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当地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地域化、沂蒙化,将沂蒙人民特有的优秀品质转化为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高度政治热情、巨大精神力量。沂蒙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民族性、人民性、科学性、开放性的本质特征。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国家意志、社会意志、个人意志凝为一体,倡导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和风尚。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任重而道远,必须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摒弃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长期、科学、系统、持续地推进。

二、沂蒙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都把人民群众作为其理论传播的客体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创立的现代思想文化,沂蒙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都坚持了唯物史观的群众观。但是,人民群众的多维性决定了其在弘扬沂蒙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双重身份:既是践行的主体,又是理论诠释、教育、传播的客体。

列宁曾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国内学者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时说:“从‘现实的人’出发,我们就必须认识到,我们所讲的‘大众’,是以‘多质’的形态存在与发展着的”,这对弘扬沂蒙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主体的探讨有启发意义:一般民众是不会自发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时势造英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出英雄的人民群众。沂蒙精神既不是天然形成或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单纯依靠外界灌输,它是沂蒙人民在经过认真观察和反复比较后自觉形成的。所以说,弘扬和传承沂蒙精神,不能只是倡导者的一厢情愿,脱离了受教育者内心需求的精神是没有感召力和说服力的。当年沂蒙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之所以忠心耿耿地拥护共产党、爱护共产党、支援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实实在在地为群众的实际需求着想,维护群众利益,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影响和带动着沂蒙人民,使之在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行动上给中国革命以坚决的支持和拥护。对此,韩延明教授认为,“沂蒙精神是党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党是沂蒙精神的培育主体。”

同样地,我们也有必要从党和人民群众两个建设主体相对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同样要考虑人民是作为独立的、现实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要在社会形成长期渗透,积极引导人民群众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久而久之方能形成意识形态领域的定式思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生活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进一步说明了先进的思想和意识向社会群体的认同与践行之间不能直接转化,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引导,但这不是“我说你听”的强迫接受和填鸭式教育,而是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这些思想和意识。这是将先进思想的理论彻底化与人民性相结合。

基于以上原因,从提出、诠释、传播、教育、培育的层面看,沂蒙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体应该是提出和诠释这些思想和观念的人,应该是组织好人民对沂蒙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认知、认同的人,应该是引导、教育国民加强对沂蒙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并使之在实践中践行的人。人民群众的“多质性”“群体性”“主体性”等决定了其在弘扬沂蒙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客体”,也是“主体”。

沂蒙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具有意识形态性。因而,其“不仅反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性质,而且以主导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式维护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和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建设。”由此可知,弘扬沂蒙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坚持导向性。而且,也应看到,弘扬沂蒙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领导干部必须在其中发挥先锋和模范的带头作用。习近平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只有坚持正确的导向和领导干部亲身示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客体地位的统一,才能引导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这种先进的思想理念。英雄造时势,先进的思想理念一旦被英雄的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新时代。

三、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同频共振

沂蒙精神的内涵、思想和历史脉络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鲜活的素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又在不同层面闪烁着沂蒙精神的影子。有学者认为,“沂蒙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特定区域的具体体现和形象表达,是其重要的内容来源和建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沂蒙精神的内涵并紧密契合,融合了沂蒙精神的灵魂、主题、本质、核心,是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概括提炼和体现。

沂蒙精神的核心内涵源于沂蒙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沂蒙精神的内涵。沂蒙精神的核心内涵,应该是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党群干群血肉相连、鱼水情深。军民生死与共和党群鱼水情深是沂蒙精神的真正灵魂。战争年代,它表现在拥护党的领导和拥军支前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天空,“沂蒙精神”的横空出世,得力于战争的推波助澜和洗礼。“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歌声响彻天际;“红嫂”“沂蒙六姐妹”“火线桥”的故事传颂至今。没有十几年惊心动魄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就不可能产生惊天地、泣鬼神的“沂蒙精神”。临沂人民爱党爱军之情,是传统爱国主义的升华,是在战争年代爱国主义最深层次的表现。沂蒙人民爱党是因为这个党能带领大家实现强国梦;沂蒙人民爱军是因为这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能“打鬼子、救中国”。沂蒙人民深信,没有国家就没有咱们的小家,没有军队的保护就没有咱老百姓的安宁。爱国家就是爱自己的家,拥军就是拥护和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和平时期,沂蒙精神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则更多的体现在沂蒙人民乃至山东人民贯彻执行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沂蒙精神的“开拓奋进”内涵彰显了沂蒙老区群众对民主、自由、平等的向往。“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主题,体现了沂蒙人民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自由,就是自主选择个体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发展道路。平等,就是个体之间彼此尊重各自权利和利益。大革命时期,沂蒙人民为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在地方党组织领导下,与封建军阀进行了顽强反抗,先后爆发了沂水、苍山、龙须崮等几次较大的武装暴动;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追求民主、自由、解放,积极接受新思想、新文化,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屠杀不屈不挠,坚决斗争,创立了革命根据地。这些事例充分体现出沂蒙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平等,不畏强暴的思想意识,表明沂蒙人民有着为民主、自由、平等不惧牺牲的顽强斗志。

沂蒙精神的“艰苦创业”内涵在和平年代突出地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国强民的价值追求、“敬业”“诚信”的精神风貌。“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本质,体现了沂蒙人民坚忍不拔、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建国初期,面对战争创伤和穷山恶水,沂蒙人民艰苦创业,战天斗地,再建家园。正因如此,毛泽东亲自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临沂人民为代表的山东人民,紧跟时代步伐,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和历史性跨越,临沂率先在全国老区中实现整体脱贫,山东经济综合实力雄踞全国前列,为建设富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经济的发展绝不是单纯依靠生产、技术、资金及制度等,它也需要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互利、公平等精神作为引导。从毛泽东批示过的厉家寨,到全国第一个电气化村刘团村,再到艰苦奋斗的新典型罗庄、沈泉庄、九间棚,无不体现了临沂人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公平互利的精神风貌,树立了沂蒙人民讲究信用、诚实不欺的新形象。

沂蒙精神的“无私奉献”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和谐”“友善”高度一致。“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体现了沂蒙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精神内涵。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不畏生死,积极参军参战,紧衣缩食支援前线,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国后,沂蒙人民体谅国家困难,分担国家重担,把节省的粮食、油一并交给国家分散给灾民,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顾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现如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沂蒙人民依然把国家的利益摆在首位,充分体现出沂蒙人民在党的教育下形成的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精神满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建立公民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价值认同基本一致,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传承性。我们应继续在其中挖掘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材和资料,把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先进的故事和实例渗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之中。

四、弘扬沂蒙精神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迪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和地域文化精神。它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和革命传统,根植沂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沃土,形成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山东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在历史上曾为山东乃至全国的革命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在当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还需要我们切实弘扬沂蒙精神,借鉴沂蒙精神被山东人民广泛认同并作为自觉行动的启迪。

(一)高扬理想信念旗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方向性。

沂蒙人民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它代表了最大多数沂蒙人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他们要求自由解放、图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因而得到了沂蒙人民乃至整个山东人民的认同和接受;而山东人特有的注重人际亲和、讲求忠信人情、崇尚仁爱等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则为沂蒙人民确立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和革命理想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土壤。一个国家和社会需要用社会主导价值凝聚信仰和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称之为国家和社会的“总开关”,习近平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把价值观建设比喻为“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指的都是它能为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指明前进的路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十分重视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他们明确提出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建设方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用价值鲜明的内容凸显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取向。沂蒙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观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利他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现实合理性和生命力,是一种应为全民族所推崇的共同价值观。这种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力量。

(二)杜绝知行分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感召力。

抗日战争初期,沂蒙人民在经过认真观察和反复比较后发现:对日寇望风而逃的国民党政府和军阀是以抗日救国为名行搜刮人民之实;卖国投敌的伪政权和伪军是借曲线救国之名愚弄人民;浑水摸鱼的会门游杂土匪武装是打着抗日旗号欺压人民。只有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哪里群众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19384月,日军血洗临沂城,杀害群众共达3000多人,制造了临沂血案。国民政府却弃人民群众于不顾,两次逃离山东战场。在这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抗战心愿,组织山东人民高举抗战义旗,又派遣八路军主力入鲁,进一步壮大了山东的抗战力量,与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形成鲜明的对比。19411220日,1000余名日伪军对渊子崖村实施报复。该村群众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锄头、菜刀、木棍同全副武装的敌人展开激战。傍晚,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第五团和县、区部分武装赶来救援。为支援该村战斗,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区委宣传委员赵同、区中队副队长高秀兰和十几名中队战士壮烈牺牲。1942112日,在对崮峪战斗中,沂北县野坊乡支部书记武善桐为保护红石崖群众,将日军诱至村南小崮山的绝壁上,把一名日军推下山崖,后又抱住另一个日军跳下悬崖,与敌人同归于尽。无数类似的事实证明,大敌当前,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才能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坚决抗日、独撑危局,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失。所以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信任和拥护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对一种价值观的培育和树立,伤害最大的莫过于知行分离、说一套做一套。即使在今天,沂蒙精神所体现的党群关系中的群众主体也没有变,只是个别党员和党员干部变了,如果个别地方党委政府一边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边却不能在实践中真正践行这些价值观,作出损害人民利益的决策和行为,导致社会不公正、不公平,就会导致党和政府失去公信力,以至于人们对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也产生怀疑,失去信心。

须知,“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当是一个火种、一盏明灯、一座桥梁,既要温暖群众,又要照亮群众,还要引导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党只有真正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认清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客体地位,领导干部只有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这边,以身作则,践行垂范,法律法规只有充分体现和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和政府倡导的价值观才能真正为公众所接受,否则只能停留在宣传上。

(三)关注民生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认同度。

“党把人民当亲人,人民和党心连心”。只有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人民群众才能真正从内心接受党、热爱党,从而更加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的一项最广泛、最深刻、最成功的社会动员,也是中国共产党获得老百姓拥护和支持的主要原因之一。毛泽东曾说过,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始于减租减息运动。山东各根据地减租减息工作的认真进行,严格讲来直到一九四二年才开始,在这以前,减租减息还是一个宣传口号,实际并未认真进行。1942年刘少奇在中共山东分局委员会议上,指出山东减租减息运动必须走群众路线才能成功。根据刘少奇的讲话精神,1942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增资运动全面展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广大农民和雇工从减租减息和雇工增资运动中得到了实际好处,切身感受到共产党、八路军和抗日民主政权是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因而更加拥护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权,抗日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和国家民族利益,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争取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群众基础。据19458月统计,民兵由1944年底的31.8万人发展到50万余人,自卫团由1944年底的105万人发展到150万人。同时,各地不断掀起参军、参战、支前和拥军优属的热潮。1945年春,沂南县10个武委会主任中有9个带头参军,民兵参军人数占全县民兵的82%。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又在山东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山东革命根据地走在各根据地前列,沂蒙山区基本都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土地。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使他们翻身解放,从而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定;一方面,他们也认识到,要保卫自己刚刚获得的土地,就要武装起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因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踊跃参军参战,担负巨大的战争勤务,并以粮草、被服等物资支援自己的子弟兵,从而使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在了稳固的基础之上。

这启示我们,重视住房、医疗、教育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人民群众才会真正认可中国共产党,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伟大的时代诞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催生新的伟大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精神财富,与弘扬沂蒙精神同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相互间有着更深的互动与更大的合力。因此,弘扬沂蒙精神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紧密结合,对坚定信仰,增强党性,关注民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