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沂蒙文学

“沂蒙文学”里的形容词方言

时间:2018-11-23 15:45:28  作者:李学良  来源:  查看:7498  评论:0

 

多数沂蒙作家常年生活或工作在沂蒙地区,他们对沂蒙方言颇为熟稔,并常以沂蒙方言入文,这使得“沂蒙文学”成为沂蒙地区“方言土语”的良好载体,并且赋予了“沂蒙文学”以独特的地域风情。

一、词义来源可知的形容词方言

沂蒙方言里管“饿了”叫“饥困”(《尴尬大全》),里面虽含“困”字,却没有打盹犯困之意,而是取“困乏”之意。钻玉米地让玉米叶给毛着后那种又疼又痒的感觉,沂蒙人称之为“刺挠”(《温柔之乡》),活灵活现地把那种难受感表现了出来。形容人“得寸进尺”的时候,沂蒙人不会那么文绉绉,而是形象地说成“瞒着锅台上炕”(《尴尬大全》)。沂蒙人习惯称“中间”为“当央”,例如“当央的两间比土改时的房高出两头”(《沂蒙九章》)

官话里的“灰头土脸”多被说成是“秃头瓜拉脑”;说这个人贫嘴,喜欢插科打诨的性格,被称作是“撩嘴刮舌”(《人走形势》) 。松软,沂蒙人习惯用“暄”字表示,多用来形容馒头或被子松软。饥饿则被叫做“害饿”,害字很鲜明地表露出饥饿的煎熬感(《青烟或白雾》)。形容一个人贫嘴的性格,除了前述的“撩嘴刮舌”外,还有“耍嘴掉舌”,如“谁和你耍嘴掉舌的! 家里等着水刷锅哩!(《端午》) 形容这个人颐指气使地发脾气,沂蒙人以“吹胡子瞪眼”(《端午》) 一词就描述得非常形象,如“进门来就吹胡子瞪眼,耍尽了威风。”沂蒙方言里还把好的东西叫做“金镶边”(《无题》),也算是实至名归。“庄户孙”是沂蒙地区骂人的话,意指没有出息,只能当农民,如“何青怎么着还不比你那庄户孙媳妇干净吗?(《冬天与夏天的区别》)

小孩子一起玩耍追逐打闹是“打皮闹”,因为说这个小孩顽皮时,沂蒙人往往用一个形容词“皮”字来代替,显然是来自“顽皮”里的“皮”字。沂蒙方言里的“出挑”指长得漂亮、出色。高兴极了、舒服极了,沂蒙方言里说成是“恣运运”(实际当是恣晕晕)。齐全、齐备在方言里是“全合”,如“我的一个眼瞎了,不全合了!”无聊没事干而上火,叫做“躁得慌”。天黑了被说成是“上黑影了”,非常直观。说这个人穿着干净整齐,沂蒙人称为“板整”。表示这个人傻,用“傻啦吧唧”来形容。心乱如麻则被称为心里“麻痒”,一般用于被某件美好的事情诱惑着而心乱如麻。不结实,容易松动,沂蒙人称为“不实落”,例如“垒台阶的石头也不实落,一踩乱动弹。”饭菜或生活没有滋味,沂蒙人常说成“无滋拉味的”。做事较真,叫做“上劲”,如“你这么上劲干吗呀?”形容一个人的态度凶神恶煞,叫做“熊头八脑”。笑嘻嘻被称为“笑咪恣”,在某处待着很少出去叫做“窝窝着”。一个事物很小,不怎么样,叫做“了了个事儿”。(本段案例皆引自小说《乡村温柔》)

吃饱了撑的叫做“烧包”(《乡村诗人》)。山里人比较土气没见过世面,于是或自嘲或被嘲为“山杠子”(《学屋》)。摔了个四脚朝天,叫做“仰八叉”,说别人的乌鸦嘴说话不吉利,叫“丧门星”(《你无法真实》)。吃饱了撑的干一些没意义的事叫“胀饱”(《老三届们的歌》) 。不过这几个词并非沂蒙独有。另有“膈应”一词,是北方常用的方言,在沂蒙方言里指不舒服,尤指心里不舒服(《阻非典》)。“着调”一词也是北方常用,某年春晚的相声《瞧这俩爹》里,就有“不着调”(buzháodiao)一词,沂蒙人也常用这个词,但读音为“不着调”(buzhàodiao),沂蒙人喜欢对人作评判,如果这个人行为不合规矩,就会被人说成“不着调”。

“好样的”在沂蒙方言里叫“好货”,例如“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搞体育好货。”(《师生三两个》) 从词义上推究起来,货是指物件,好货是指这个物件在某方面有专长。沂蒙方言里把吝啬、抠门的人讽刺为“老抠腚”( 《自家人》),形象是形象,只是不太雅。说一个人没文化又傻又倔强,沂蒙人则形象地描述为“脖子梗梗着”(《群众反应》),确实很是形象贴切。关于“驼背”,官话上也称罗锅,而在沂蒙方言里则是“龟腰”(《南湖旧事》),意指腰背像乌龟壳一样隆起,更加形象,也更俚俗。“愣怔”就是发愣,但加上一个“怔”字,那种怔忪、迷糊的状态一下子就体现了出来(《南湖旧事》)。有的词需要联想一下才能知晓其意,例如说一个人爱显摆,会用“走高岗”(《通腿儿》) 一词,站在高岗上人人都能看见,可不就是爱显摆了。

说这个人没能力、没本事,沂蒙人称为“没能为”,例如“大妹妹,我是个没能为的人。”“能为”在沂蒙方言里是能力的意思,“没能为”当然是指无能了。壁虎在沂蒙方言里被称为“蝎虎子”,此时为名词,蝎虎又可当形容词用,有“厉害”之意,例如“捡着那闹得最蝎虎的地方,给他一刀子。”嚣张,沂蒙人形象地称为“扎煞”,如“这小娘们,也扎煞起来了。”磨磨蹭蹭,叫做“迂磨”,如“都什么时候了,还迂迂磨磨!”一半,沂蒙人称为“半劈子”,也非常形象。飞快,沂蒙人称为“风快”。(本段案例皆引自小说《端午》) 在此补充一点,关于“风快”,有时也用来形容刀刃锋利,这时也可写成“锋快”。

二、词义来源存疑的形容词方言

“半页子”一词,就连使用这个词的作家刘玉堂也不明白到底什么意思,“我到现在不知道‘半页子’的真实含义是什么。是指他说话‘咬舌子’? 还是说他比一般人少个心眼儿? 抑或是说他脸上有麻子(但不深),耳朵有点背(但不聋),动作有点迟缓(但不笨),还是因为别的什么?”据笔者揣测,其原词可能是“半尾子”,沂蒙地区也称为“二尾子”,不过这里的“尾”读作(yǐ),很可能被误读成“半页子”,“二尾子”形容此人的行为特征骑墙,不男不女,不好不坏,不聪明不傻……

耷拉着脸不给好脸色,称为“郎当个脸”(《乡村温柔》),不过“郎当”似乎并无实际意义,推究起来,“郎当”可能是“耷拉”一词倒过来“拉耷”的音误。扎实,称为“泼实”,例如“别看张云帆身子长得单弱,干起活来可真泼实”(《端午》),“泼实”的“泼”字与“泼妇”的“泼”字可能是同义的。

三、词义来源未知的形容词方言

说这个人特别吝啬小气,叫做“嘎咕”(《尴尬大全》),但沭河流域的读音则是“嘎哏”,沂蒙人常用俗语“嘎哏茬子,一脸麻子”来讽刺吝啬鬼。至于为何此词表示吝啬,不得而知。走起路来两腿分得很开的样子,叫做“拉巴”(《温柔之乡》)。“恣”表示高兴,如“今年二月晴了天,炮声一响人心恣。”(《旱苗得雨》)

说这个人由气势汹汹变得蔫头蔫脑了,沂蒙话叫“草鸡”,如“踩泥这个活,你看着挺轻松,也挺好玩儿,其实踩不上几下就草鸡了。”(《乡村温柔》)中国北方的方言里普遍有草鸡一词,此词表示胆怯、怯懦,推测有可能是与鸡胆小怕事的性格有关。“馋得不得了”沂蒙人称为“靠得慌”,如“来了也不客气,说是靠坏了,来你这里犒劳犒劳。”(《乡村温柔》)至于为何以“靠”表示“馋”,是否“靠”字的本源应该是“犒”,不得而知。

“没见过猪走还没见过猪拉巴?(《南湖旧事》)这里的“拉巴”一词,在沂蒙方言里表示走路姿势难看,一摇一摆的样子,“拉巴”在沂蒙地区还有一个含义,是养育的意思,应是从“拉扯”一词演变而来,表示养育的“拉巴(lǎba)”与表示“一摇一摆”的“拉巴(làba)”没什么联系,一为动词,一为形容词,意思相差甚远,在读音上相近,但音调并不一致。至于“拉巴”为何表示走路一摇一摆,也不好查考。说这个人脾气有点邪乎,不近人情,沂蒙方言里叫做酷“kòu”(《破瓢》),如“刚过门就这么酷(kòu),以后还不骑在咱脖子上拉屎。”不过推究起来,原字应不是“酷”,而读音上,莒县地区则读作二声(kóu),其本字、本意是什么,查考起来较有难度。

综上,“沂蒙文学”里保存的诸多形容词及虚词方言,不但颇具学术研究的价值,同时也以其形象、生动而赋予沂蒙文学以独特的地域风情。“正是这些独具民间特色的方言词汇,带领我们领略沂蒙山的民风民俗,品味沂蒙山区既温暖的又洋溢着革命气息的地域文化。”沂蒙本地人在文学作品里读到这些方言,会有亲切感而会心一笑,而外地人在文学作品里也可通过这些沂蒙方言,得以领略沂蒙独特的地域风情。

(本文节选自《“沂蒙文学”里形容词、虚词方言考辨》)

 

作者简介

李学良,山东莒县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副教授,博士。


上一篇:老兵记忆
下一篇:临郯敌后抗日保垒村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