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历史文化

琅琊宋氏考

时间:2018-11-23 16:13:22  作者:宋家宣 车少远  来源:  查看:3840  评论:0

琅琊宋氏,世居济南府长清县野雀窝。明洪武初年,始迁祖宋海受迁居沂州,暂居今兰陵县向城镇杭头村西两公里处的石龙山上,其族裔繁衍生息。截至目前,后人主要居住在山东的兰陵、费县、驿城、枣庄以及江苏的邳州等地,形成了人口达十万之众的庞大家族——琅琊宋氏家族。明清时期,琅琊宋氏共培养了进士5名,武举人7人,岁进士5人,岁贡生13人,廪贡生47人,官生3人,太学生103人,增广生、廪膳生、附国学生共计30人。

琅琊宋氏始祖海受公来兰陵向城的时间,自明末鸣梧公和之谱公时就没有查实清楚,到道光年间续谱时也没有一个准确的交代,仅仅只是引用了较为模糊的“明洪武初年”的推断,而后来的传说和部分人的随意和臆想,特别是某些书刊和媒体的不实记载和报道,更使这一问题更加扑朔迷离,众说纷纭,但却都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佐证。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误导了世人,而且给众多的琅琊宋氏子孙带来了错觉和模糊意识。因此,对海受公来兰陵向城时间的准确考证,不能不说是在“第七次修谱”的今天,应当首先弄明白的问题。为了对这一问题给世人和后代子孙一个满意的交代,本人本着“尊重历史和事实求是”的原则,经过多方努力和认真查证,终于在元末和明初的繁杂历史档案中找到了切实可信的佐证,使这一困扰了琅琊宋氏子孙几百年的迷团,得以彻底破解。

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琅琊宋氏家谱“世系”中记载:“海受,行字佚,济南长清县野雀窝(今齐河县仁里镇)人,明洪武初,迁沂州石龙山占籍,生卒配无考,一子:失讳。”而在之谱公的“传文”中却更为详尽地记载“济南长清县之野雀窝人,从洪武军至沂,初占籍向城镇北……”由此可以断定,海受公是济南长清县野雀窝(今齐河县仁里镇)人,是明朝洪武初年来到临沂兰陵县向城的。但“初年”初到什么时候,是一些人写的“洪武十二年”,还是“洪武二年”呢?如果不去认真地查考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就断定是“十二年”或“二年”,还是其他什么年份,都是草率的和不负责任的。因此,只有弄清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来龙去脉,才能真正得出一个准确的判断。但如何弄清楚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来龙去脉,只有到中国的历史典籍和资料中去寻找答案。这也是一条最直接最正确的途径。

纵观元明两朝375年的历史,只能用“波澜壮阔”和“惊心动魄”来形容,但要确认海受公来临沂的准确时间,却仅仅只有“洪武初年”那一小段短短的片断,确实是有难度的,但并不是没有可能。而之谱公“从洪武军至沂”的记载,更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准确的信息。

元朝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经过十几年的混战,只有以朱元璋为首的江南义军一支独秀,其在“红巾军”的旗帜下,先后打败和收复了江南元军和其他众多的割据势力以及义军后,建立了统一的江南政权,并自立称为吴王。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统一中原,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号召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推翻元朝统治。随后便颁诏命令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的二十五万大军出师北伐。徐达、常遇春按照朱元璋的部署,由淮安兵分两路北上,一路攻打徐州,一路直扑鲁南重镇沂州。在攻陷沂州城杀死镇守的“土皇帝”王宣和夺取徐州后,随即又受降和攻占了莒州、益都、莱阳、胶东、营州、海州、日照和济州、东平、东阿等。不久便会师济南,仅仅用了三个多月,便平定了除德州以外的整个山东。

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这时的洪武元年一月,也正是至正二十八年的一月。

当时的德州,是通往元朝首都——大都的咽喉要道,有元朝的重兵把守。徐达遵循朱元璋的战略部署,暂时没有去攻打它,而是于洪武元年的三月还师南下济宁,并马步舟师溯黄河而上,攻入河南境内,先后拿下了永城、归德(今商丘)、汴梁、郑州、洛阳和潼关。这时,也仅仅是洪武元年的四月。随后,徐达和常遇春收拢部队,由汴梁经卫辉、彰德、磁州反回临清,伺机攻打德州。

洪武元年闰七月,根据朱元璋的命令和部署,徐达、常遇春率马步舟师由临清沿运河迅速北上,接连攻下了德州、通州,逼近大都。见事不妙的元顺帝匆忙携后妃、太子等狼狈地逃往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

洪武元年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并随后改为北平府。接着乘胜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今山西沁阳)等地。稍事休整后又挥军西进,攻取山西。在与精锐的扩廓帖木儿军进行了艰苦曲折的搏战数月后,平定了山西。

洪武二年三月,西征军进攻陕西,元将李思齐由凤翔奔临洮,力竭投降。元顺帝乘明军主力长驱秦晋之机,命元军向北平反扑。常遇春又奉命与李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士一万驰救北平。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为了覆其巢穴,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顺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

洪武二年(1369)七月,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

据《明史·徐达传》记载:“扩廓以十八骑遁去。尽降其众,遂克太原。乘势收大同,分兵徇未下州县。山西悉平。二年引兵西渡河。至鹿台,张思道遁,遂克奉元……遂渡陇,克秦州,下伏羌、宁远,入巩昌,遣右副将军冯胜逼临洮,思齐果不战降。分兵克兰州,袭走豫王,尽收其部落辎重。还出萧关,下平凉……三年春帝复以达为大将军,平章李文忠为副将军,分道出兵。达自潼关出西道,捣定西,取扩廓。”

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直至洪武十七年徐达死和全国统一,“洪武军”再没到过济南、长清和济宁。

从以上史料中可以断定,海受公到沂州的时间,只能是从“洪武军”从徐州到东平攻打济南和从济南到济宁攻打河南卞梁时的这段时间。因为只有这段时间,海受公才有被吸收到“洪武军”的可能,除此之外均可否定。这是因为在这之前的“洪武军”,全部都是江南人,海受公绝对不会在此队伍中,而之后“洪武军”又再也没有回到过东平、长清和济宁这条线上来,因此只能是这段时间。但如果要在这段时间找出更为准确的答案,还需作一个更为详细的分析。

根据之普公《海受公传》中的记载和描述,海受公是一个“性恬静寡欲,不治荣名,不交人间事,不一入城府,萧然物表而已。”的人,因此可以断定海受公更是一个既没有打过仗,又没有经历过血腥杀戮和惧怕战场的人。所以不可能参加了攻打济南的战役。如果说是原济南周围红巾军的人,更不存在这种可能,因为那就不是“洪武初年”的“洪武军”了。又因为只有海受公是被被动地吸纳到军队后,根本就没有什么建功立业的壮志和与南方人为伍的打算,才会采取悄然逃避的方式。

由此可以肯定地说,海受公到沂州的时间,只能是“洪武军”攻下济南后,又南下济宁攻打河南的这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正是洪武元年的三月。而四月份,洪武军就已打到了商丘和卞梁了。因此,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海受公来临沂兰陵向城镇的准确时间就是洪武元年三月。即:公元一千三百六十八年三月,距今日的公元二千零九年,整整六百四十一年。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