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我们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当前尤其需要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以“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的行动,增强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自觉,再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党群关系,凝聚推动历史进步的磅礴力量,奋力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就沂蒙精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政治营养,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思考,为我们从新的高度、用新的视角、以新的理念研究和弘扬沂蒙精神,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我们感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八个字,生动概括了山东根据地党群关系的鲜明特征,深刻揭示了山东根据地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内涵着对山东根据地历史贡献的充分肯定,成为沂蒙精神的显著标志。全面回顾山东根据地革命史,深入探究党群关系为什么能达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境界,我们理解,沂蒙精神内涵应包括这样的元素:共产党八路军“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
“为人民靠人民”是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它赋予沂蒙精神崇高的真理力量,成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逻辑起点。
“为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山东根据地,围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与把握历史前进规律的内在统一,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风等各方面发展和保障群众利益,“为人民”成为前所未有的政治实践和社会运动。这里面,既有对人民是真正英雄的政治认知,也有救民众于苦难的现实担当;既有政党的价值追求,也有民族文化的道德力量;既有宏大的社会变革,也有催人泪下的故事;既有“满缸净院”的亲民作风,也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既有“喊大爷叫大娘”的尊民称呼,也有“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的爱民行动。迟浩田将军说“党心换民心,黄土变成金”。在山东根据地,一切为了人民是那么纯粹。有了这样的政治立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水到渠成。
“靠人民”是共产党人的最大政治智慧。尽管当时的沂蒙山区那么苦、那么穷、斗争那么残酷,但只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我们党就能立足扎根、发展壮大。在山东根据地,共产党、八路军吃的是乡亲们筹的粮,住的是老百姓让的房,穿的是红嫂们缝的衣,受伤躺的是老乡抬的担架,遇到危险靠的是群众的掩护,急行军实在没办法过的是“识字班”肩扛的“火线桥”。罗荣桓元帅曾经感慨:“有了群众,就有了粮食,有了战场,有了兵员,就一定能够由弱变强,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可以说,在山东根据地,一切依靠群众是那么有力。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洞察历史规律的清醒;它不仅来自一切为了人民的奉献牺牲,还来自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真诚努力;它不是任何政党都能靠得上,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优势。有了这样的政治选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牢不可破。
“忠诚看齐革命到底”浓缩的是共产党、八路军一切行动背后的根本精神和品格,它赋予沂蒙精神强大的实践力量,成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行动引领。
“忠诚看齐”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政治自觉和政治规矩,也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历史地看,1942年刘少奇同志受毛泽东同志委派到山东前,由于没有抓住时机大量地普遍地争取政权,
没有充分发动群众进行民主民生斗争,统一战线缺乏独立自主,长期未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等,根据地尚未完全达到中央的战略构想。归结起来,就是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没得到全面、彻底地执行。刘少奇来山东后,在深入开展整风运动以统一思想、大力减租减息以充分发动群众、巩固各方面团结为党的一元化领导奠定基础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自此以后,体现毛泽东思想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坚决执行,根据地迎来发展壮大的新时期。在山东根据地,忠诚看齐是那么宝贵。正是凭着忠诚看齐这一政治灵魂,山东根据地构建起中央和地方、党的领袖和党政军民之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关系。这无疑是沂蒙精神最突出的个性、最宝贵的财富。有了这样的政治境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有了最根本的保证。
“革命到底”是共产党人实现远大理想必备的意志品格。在山东根据地,无数共产党员、八路军战士用革命到底的意志践行着忠诚、献身于理想,推动根据地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一部沂蒙革命史,就是一部坚定信仰不动摇的历史,为了胜利不怕死的历史,执着革命不觉苦的历史,勇于担当不退缩的历史。在山东根据地,革命到底是那么执着。它是咬紧牙关的钢铁意志,是坚信正义必胜的磐石信念,是顾全大局的奉献牺牲,是不失时机争取胜利的勇气果敢,是向死而生、献身信仰的英勇决绝,是重大问题坚持原则不妥协的责任担当,是不忘初心的不懈进取,是淡泊功名利禄、安逸享乐的生命升华。有了这样的政治气概,“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持久永续。
“听党话跟党走”是沂蒙群众对“人民离不开党”这个历史命题的最好回答,它赋予沂蒙精神鲜明的人民性,成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信任基石。
“听党话”。党说什么就是什么,党叫干啥就干啥,是沂蒙百姓在政治上的显著特征。老百姓为什么这么听党的话?因为党用生动语言所讲的,正是沂蒙百姓已经产生的强烈愿望、朦胧感觉的道理。说到底,是共产党的话里有正义、有真理、有光明、有群众利益。坚定不移听党话,是沂蒙人民经过战争洗礼和历史积淀后的政治信念,它不是盲目的而是清醒的;不是一时的而是始终如一;不是少数人的选择而是普遍的自觉;不是在这个方面听、那个方面不听,而是全部听全部信;不是顺利的时候听、不顺的时候就不听,而是越需要克服困难、越需要付出努力越坚决。人民群众有了这样的信任回应,“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有了深厚的社会思想基础。
“跟党走”。以党的方向为方向、紧紧追随着党,是沂蒙百姓对党无比信任、对人民军队一往情深的行动自觉。一句“只要跟党走、就能得胜利”,充分体现了历史进步中政党主导作用和人民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沂蒙百姓用实际行动回应着这样的认知:跟党走就要全力支持党的工作,就要踊跃参加党的队伍,就要争取加入党的组织。在山东根据地,跟党走是那么坚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诞生在烽火沂蒙的这首《跟着共产党走》,成为沂蒙人民“永远跟党干革命,砍下脑袋也不叛党”的生动写照。人民群众有了这样的道路选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有了坚实的社会实践基础。
“敢于斗争无私奉献”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思想理论导引下,在共产党人风范感召下,在苦难辉煌历史中的升华,它赋予沂蒙精神丰富的人文色彩,成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不竭的力量源泉。
“敢于斗争”源于沂蒙文化的底蕴。在山东根据地,沂蒙人民的敢于斗争,是在压迫面前的不屈,一个渊子崖自卫战,牺牲村民147名,歼灭日寇112人,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村自卫战的典范”;是在苦难面前的坚韧,一位支前民工,为给部队送粮,涉冰河、顶风雨,忍饥挨饿、日夜奔波,鞋子磨烂时就赤脚,一路走过3省88个城镇;是在困境面前的智慧,一个个互助组、合作社有效克服了生产方式的落后、生产工具的不足,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是在历史转折中的清醒,面对“还乡团”一年杀害1.6万群众的血腥报复,广大农民仍然勇敢地站在土改第一线,实现了“土地还家”的社会变革。可以说,无论环境多么恶劣、苦难多么深重、情况多么危急,沂蒙人民总是有骨气、有锐气、有勇气挺身而出。有了这样的底色,“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有了可靠的社会精神基础。
“无私奉献”是沂蒙人民最淳朴、最生动、最壮美、最感人的大爱所在。感人意味崇高,群体代表精神。一个个红嫂、一副副担架、一摞摞煎饼、一件件军衣、一双双布鞋,代表着当年的牺牲奉献,涤荡着人们的心灵。陈毅元帅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在山东根据地,无私奉献是那么彻底。它超越了旧道德的阶级局限,升华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境界,创造了共产主义道德的新实践,提升了革命文化的新高度。有了这样的大爱壮举,“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有了丰厚的社会道德基础。
从以上方面的内在逻辑看,在情感上,正是因为党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流血牺牲,才感动了人民这个“上帝”,人民才红心向党“听党话”。在力量上,正是因为党把力量的基点放在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宣传群众、依靠群众上,人民群众才认定党要做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从而坚定不移“跟党走”。在行动上,正是因为共产党人在“忠诚看齐”中引领着前进方向,用“革命到底”的行动唤醒了人民的力量,人民群众才迸发出“敢于斗争”的无穷勇气和智慧。在目的上,正是因为“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的全部目的在于奉献国家、民族和人民,才激发了人民群众以“无私奉献”支持正义事业的全部自觉。这些精神元素汇聚起来,也就自然而然地铸就了高山仰止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感到,沂蒙精神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当年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在价值观、方法论、政治立场、意志品格、作风纪律、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实践,昭示着每个党组织、每名党员和广大群众应当坚守的奋斗初心和行动原点。那就是,作为党的组织和党员,不管历史方位如何变化,外部环境多么复杂,中心任务怎么调整,各种诱惑考验何其之多,都要始终发扬“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的精神,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作为广大群众,不管发展中出现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社会思潮怎样多元,噪音杂音多有迷惑,都要始终发扬“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解决好“相信谁、支持谁、维护谁”的问题,在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三句经典论述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融会贯通,揭示了我们党把握“三大规律”、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精髓要义。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了新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这个领袖与核心。当前尤其需要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以“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的行动,增强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自觉,再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党群关系,凝聚推动历史进步的磅礴力量,奋力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既是历史的昭示、时代的呼唤,也是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