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历史文化

南北东莞趣话

时间:2020-7-4 12:24:32  作者:刘世松  来源:  查看:3081  评论:0

广东省东莞市,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地级市,东西只有46.8公里,南北70.45公里,就是这块仅有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近代中国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屡屡创造经济神话,有“世界工厂”之称,2019年生产总值近万亿,在全国地级市中独领风骚,成为珠江三角洲一颗极为耀眼的经济明珠。

广东东莞驰名世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今天沂蒙山区的莒县,也有一个东莞,这就是莒县北部重镇东莞镇。东晋南北朝时期,江苏南部的晋陵县,还出现过侨置的东莞郡与东莞县。而最早的东莞县与东莞郡,中心区域在今沂蒙山区的沂水县。

那么,广东东莞与沂水东莞、莒县东莞、晋陵东莞是否有什么历史的渊源?

一、北东莞

最早的东莞出现在山东沂蒙山区,《汉书》载:“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王子吉为东莞侯”,这是史书上关于“东莞”最早的记录。汉承秦制,可能秦代已有东莞县。沂蒙山区的沂沭河流域盛产蒲草,蒲草即莞草,“小蒲曰莞”。莞草用来编席,莞席在沂蒙山区称蒲席,是古代必不可少的生活日用品。《诗经·小雅》描述宫廷生活时说:“下莞上簟,乃安斯寝。”沂水县古名“东莞”,应该是与沂水产莞草、莞席密不可分。西汉的东莞县治在今沂源县东里镇一带(原属沂水县)。东莞郡始于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国志》的《魏武纪》和《臧霸传》里记下了这件事,是曹操攻破吕布后从北海郡和琅琊郡分划出一部分设“东莞郡”,以尹礼为东莞太守。东莞县归东莞郡管辖,出现东莞郡与东莞县同时并存的局面。东莞郡治在今沂水县马站镇杨家城子村,原为夏商周姑幕国治所。

东莞郡在西晋前期最兴旺,晋太康元年(280),东莞郡辖东莞、朱虚、营陵、安丘、盖、临朐、剧、广,共八县。太康十年(289),青州城阳郡之莒、姑幕、诸、东武四县又划归东莞郡。至此,东莞郡辖十二县,范围包括今青州、临朐、安丘、沂水、沂源、莒县、诸城等广大地区,疆域空前扩大,实为山东第一大郡。东莞郡是刘、徐、孙、蓝、沙、竹、竺、从、童、叶、臧、松、芏等姓氏的重要郡望。西晋惠帝时,东莞郡治移至莒县城。南北朝北齐时期,东莞郡取消。东莞郡从东汉末建立到北齐取消,历时约360年。南北朝时期,东莞县治迁址今莒县北部东莞集,唐代前期东莞县撤并,东莞成为莒县一个辖区。东莞县从西汉初算起,至唐初撤并,历时约800年。这就是历史上的北东莞,或称古东莞。

作为东莞文明发祥地的沂水县,是因沂水(沂河)纵贯全境而得名,沂水又因北依沂山而得名。沂山沂水之“沂”,上古与“夷”相通,“沂地”即是“夷地”,为东夷文明的核心区域。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考证,《山海经·东山经》中的“太山”,就是今沂山。管仲所言上古七十二帝封泰山,实为封禅今沂山,因为东夷原始先民视沂山为天地中心——“天齐”。齐的本义是“脐”,代表生命根源,甲骨文中“齐”字的三个小圈,代表脐带中的三条血管。“齐”字还引申为中央之义,所以碾磨的中心轴,称作碾脐磨脐。东夷原始先民心目中,沂山就是天地中央、生命根源,所以成为远古历代帝王争相崇拜的神山祖庭。“天上的银河,地上的沂河”,唐宋以前“沂”与“银”发音相同,银河与沂河天地相应,银河为天宇之中,沂河为大地之中。

古东莞最辉煌的史迹,是孕育出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司马睿的祖父司马伷,乃司马懿第五子,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封司马伷为东莞郡王。晋武帝咸宁元年(275年)八月丁酉,大风吹折宫廷中象征社稷吉凶祸福的帝社树,有青气出社中,占者谓“东莞有天子气”,意即新天子当出东莞。次年(276年),东莞郡王司马伷的孙子、司马觐的儿子司马睿出生。生时神光满室,户牖尽明,无不称奇。传司马觐在东莞郡为王太子时,夏侯光姬与府中一个姓牛的小吏私通,司马睿实为牛氏之后。或许是司马觐无生育能力,其妃嫔多人,仅夏侯光妃生司马睿一子。对夏妃所生之司马睿,司马觐心知肚明,但生子而有异征,又有东莞当出天子的预言,于是含忍不发,认为己子。司马睿之生,震惊宫廷,多以为有天子之兆。为此,晋武帝于278年将司马伷由东莞郡王改封琅琊王,并将东莞8县一并划归琅琊国,以强大其权势。290年,司马觐病死,司马睿继立为琅琊王。八王之乱时,用琅琊士族首领王导之计,镇保建业(仅南京)以保存实力。316年匈奴攻下长安,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在王导等人的支持下,在建业称帝,史称东晋。

《晋书·元帝明帝纪》载:魏晋之际,有本书名《玄石图》,上边有“牛继马后”的谶言。司马懿怀疑大将牛金将来有可能夺取司马氏政权,于是用“鸳鸯壶”装两样酒,鸠杀了牛金。岂料想,东莞牛氏无意中暗度陈仓,最终还是继承了司马氏政权,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司马睿在南京称帝,也印证了秦始皇时望气者关于“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的预言。

二、中东莞

从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开始,西晋诸王互相残杀,酿成十数年的“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趁机纷纷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西晋永嘉年间,匈奴兵攻陷洛阳,杀死晋怀帝司马炽,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蝗灾、瘟疫肆虐,加之气候变得非常寒冷,因此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的北方士族百姓大量南迁,总量达到数百万之多,中原萧条,千里不见人烟。史书记载,偌大的长安城中,还剩不足百户人家。面对突然大批涌来的北方士族与民众,司马睿建立东晋后,宰相王导制订“侨寄法”,即在北方士族民众聚居地,设立侨郡、侨县,保持北方原郡县名称和独立的一套行政机构,但没有具体的地盘,以此来维护北方士族的权益。史料记载,其时东莞姑幕人徐澄之与臧琨,率本家后辈和乡里族众一千多家南渡长江,定居于京口,成为当地望族。这些移民大多属于社会地位与文化层次较高的士族与文化人、富庶家庭,在他们纷纷南下的同时,也将的早期文化带到了南方。当时在晋陵郡的晋陵县内侨置东莞郡,领东莞、莒、姑幕三县。晋陵县即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南朝时还曾在徐州侨置北东莞,今江苏扬州宝应县侨置东莞郡。

侨置的郡县只是办事机构,并无实土,侨人与原来的江南土著杂处混居,却分属于不同的州、郡、县管理,仅晋陵一郡就有侨立的徐、兖、幽、冀、青、并六州的十多个郡级和六十多个县级机构。加上侨人居住不固定,经常流通,侨置郡县也经常变更。另外,侨置郡县不收税,也影响朝廷财政收入。故到南朝梁武帝时,就撤销侨置郡县,所有外来居民都编入当地户籍,纳税服役,归当地郡县管辖,侨置郡县从此陆续取消。侨置东莞郡和东莞县,始于晋明帝太宁中,废于梁天监元年,前后约180年。侨置东莞郡县,从位置上属于中东莞。

随着东晋政权的建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之南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这次历史性的文明中心南移,沂蒙山区的东莞郡与琅琊郡,以司马睿和王导为首的沂蒙精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三、南东莞

南东莞即广东东莞,是先有东莞郡,后有东莞县,与北东莞恰好相反。西汉时期在广东东面设置盐官,称为“东官”。三国时期,吴国分增城另立东官郡。265年在莞地置司盐都尉于东官场。入晋,废东官郡,其地分属番禺、增城。早期北方迁民多集中在江苏,江苏填满后继续南下,散布江南各地,成为中国客家的先民,客家文化由此发源。北方大量移民的南迁,使岭南移民迅速增多,而靠近南海的南海郡范围广袤,难以管理。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将南海郡一分为二,划出南海郡的东部和南部,重设东官郡,郡治在宝安县,今深圳南山的南头城。东官郡管辖宝安、安怀、兴宁、海丰、海安、欣乐六县,范围包括今潮汕、梅州、惠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港澳等广东东部、南部部分以及福建云霄、诏安等的广大地区,也算是广东第一大郡了。这一时期的岭南迁民中,应该有不少北东莞或侨置东莞人,但史料疏于记载。东莞市著名地方历史文化学家杨宝霖老师研究了全市300多部家谱、族谱,没有一部谱记载是原当地居民,全部来自北方迁民。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梁武帝萧衍改东官郡为东莞郡。至于梁武帝为什么改东官郡为东莞郡,没有材料记载,山东、江苏、广东不少研究者都认为很可能与移民有关。湖北著名文化地理学家徐显之,92岁高龄时,在其论文中还特别提示:广东东莞之名,来自沂蒙山区古东莞迁民。

笔者是古东莞沂水人,从1984年就在古东莞郡治马站镇杨家城子村的马站中学,从事历史地理教学。1985年第一次看清代《沂水县志》,知道沂水汉代称“东莞”,就考虑沂水东莞与广东东莞有什么联系,邻县的莒县为什么有一个东莞镇,数十年间时有用心。2010年7月乘去东莞石龙镇开会之机,专程到东莞市史志办与曹少华、刘念宇主任商讨,知广东东莞来历有三说:一是迁民说,这是一个传统说法,但没有找到确切证据;二是因地处广东东面产莞草而得名,这是最流行的说法;三是因一种产盐的工具名“筦”而得名。显然,第三种说法很难让人信服,第二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无法解释梁武帝为什么将东官改为东莞,仅仅是因为产莞草吗?只有第一种传统迁民说更近乎情理。

从东莞市回来后,笔者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日照老同学地方文化专家田文阁与莒县县志办专家张同旭等人的东莞考证文章,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对我颇有启发,尤其采访了齐鲁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志·刘勰志》的著作者莒县三中的朱文民老师,研究取得新突破。朱文民老师提供了祖籍古东莞的刘整刘祥兄弟,与广州的特殊关系。南朝齐时,侨置东莞刘勰家族的刘整,为广州刺史,卒于任上。时隔数年,刘整之弟刘祥,侍才傲物言行不拘,得罪齐武帝萧道成与朝臣,被发配广州,未久也客死广州。刘祥是当时有影响的文人,做过东阁祭酒与骠骑主簿,曾先后在齐武帝萧道成的四个儿子手下做事,与来自琅琊王氏的朝廷重臣王导五世孙王俭关系密切。而祖籍山东兰陵的梁武帝萧衍也做过祭酒,最初就是在王俭门下做事,得王俭赏识而提携。兰陵萧氏与东莞刘氏有世亲关系,梁武帝与刘整、刘祥兄弟都熟识,而且梁武帝非常重视乡情,在其下令取消侨置郡县名称时,唯独晋陵境内的兰陵得以保存,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笔者的推论是:当时广州一带已有不少东莞移民,很多在沿海从事莞草编织,而梁武帝出于对故土的眷恋,出于兰陵萧氏与东莞刘氏的世亲关系,出于对客死广州的刘氏兄弟的同情,恰好广东东官郡与刘氏兄弟的祖籍东莞郡谐音,因此在撤销了侨置东莞郡县五年之后,就将广东“东官郡”改名为“东莞郡”了。

笔者从姓氏文化中查知,芏姓系因职业而得姓,就是以编席为业的人。“芏”是古人对茳芏的称谓,茳芏即是莞草一种。芏姓的郡望只有一个,就是汉魏时期的古东莞,现在芏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南部沿海地区,自然就是从古东莞南迁而来。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断:芏氏原来主要在沂沭河上游的沂水一带从事编席业,战乱期间陆续南迁后,需寻找能生长大量莞蒲茳芏的地方以利重操旧业,而南部沿海多这种水草,于是纷纷落居南部沿海,其中一部分进入广东东莞,继续从事莞席编织业。原在沂水古东莞从事莞席编织业的芏姓,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的事实,不仅为迁民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更成为古东莞迁南东莞的“活化石”。

南朝陈朝的帧明二年(588年),又将东莞郡改回东官郡,南东莞郡只存在了80余年。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将原东莞郡首县宝安县,更名为东莞县,其县治也从南头迁移到今莞城,这就是今天东莞市的雏形。

明万历元年为加强海防,分东莞县南境设立了新安县,地域包括现在的深圳特区和香港区域。鸦片战争后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迅速发展为南海明珠。辛亥革命后,为避免与河南洛阳市的新安县混淆,1914年复称为宝安县,县治仍在南头城。1954年宝安县城从南头古城迁往深圳镇,1979年1月改宝安县设深圳市,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从广东东莞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今天的香港特区、深圳市、东莞市、番禺县南部、中山市、珠海市及澳门等地区,都与东莞郡、东莞县紧密相关。

名称相同,全息度必高。广东东莞与沂水东莞确有不少相似之处,如沂水古东莞境内有珠江,广东东莞也有珠江。沂水东莞因莞草莞席而得名,广东东莞同样以盛产莞草莞席而闻名。沂水县面积2434平方公里,东莞市面积2456平方公里,几乎一样大小。连管辖沂水县的临沂市的市政大楼,都与东莞市的市政大楼极为相似。临沂市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东莞市又是外来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南北两东莞分别在历史的两端闪耀:北东莞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南东莞是虎门销烟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园。辉煌的南东莞,从历史文化上寻根,与沂蒙山区最早的东莞一脉相承,全息相通。

如今,长春至深圳的长沈高速公路,又将南北中三东莞一线紧相连。南东莞所在的广东省,中东莞所在的江苏省,北东莞所在的山东省,又恰好是当今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第一、第二、第三,这种特殊现象,昭示着似乎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在发挥着作用。鉴于三东莞这种历史文化上的内在联系,临沂、常州、东莞三个地级市,应当自觉加强经济文化上的沟通交流合作,携手共进。

如果将历史上的三个东莞看作一个文明整体,那么,北东莞是东莞文明的根,侨置中东莞是东莞文明的茎,南东莞就是东莞文明的花果。在全球文明全方位回归本根的今天,东莞文明的中心必将回归沂水,回归沂蒙,在东莞文明的发源地,结出最艳丽最丰硕的花果!东莞、深圳、香港的今天,就是沂水、莒县、沂蒙的明天!文明中心回归后的沂水、莒县、大沂蒙,会比今天的东莞、深圳、香港更辉煌!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