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革命历史人物

刘少奇同志山东调研的丰功伟绩

时间:2014-6-10 9:13:30  作者:陈燕红  来源:  查看:4904  评论:0

19424月至7月,刘少奇同志去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受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委派,途经山东检查指导工作。刘少奇同志来到临沭,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他唯一的山东之行。

当时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是联结华北和华中根据地的枢纽,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1940年,基于日军战败后新四军、八路军必须经过山东集中到东三省,而蒋介石有可能重兵出山东切断该道路这样的判断,毛泽东要求“要密切关注鲁省”。 日寇也早已把目光放在这里,1940年以来,日军为了准备太平洋战争,巩固战略后方,加剧了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仅1941年,就对根据地发动了29次大规模“扫荡”。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加紧了对根据地的封锁包围,企图割断山东与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在这十分困难的境况下,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各主要领导人,却对反“扫荡”策略和群众工作等问题产生了分歧,他们先后向中央申述各自的意见,中央甚为忧虑,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关键的时刻,山东党的领导集体并没有形成,这不仅严重影响到根据地的巩固工作,还与根据地将要担负的重任远远不适应。

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向刘少奇连发三封电报,要求他代表中共中央解决山东问题。来到山东后,刘少奇同志不负众望,运筹帷幄,力挽狂澜,圆满完成了中共中央托付的重任。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抗日战争时期,……他受毛泽东同志的委托,统一山东党政军领导机构,调整策略方针和各方面政策,使山东抗日根据地迎来大发展的生动局面。”

短短四个月,刘少奇同志何以有如此能力和魄力完成了在山东积聚已久的问题?是调查研究,让他摸清了各领导人的思想动态;是调查研究,让他清楚了实施减租减息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是调查研究,让统战政策的精髓在根据地深入人心。

一、依靠调查研究成功化解党内的不团结

刘少奇来到山东后,面对班子团结的问题,他没有立即作指示、下命令,而是把山东各领导找来谈话。他首先与朱瑞谈了三天,这次谈话,对朱瑞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随后,他又同115师政治委员罗荣桓、代理师长陈光谈了一天一夜,然后又与山东纵队政治委员黎玉谈了一天。这些谈话,让刘少奇同志对根据地各领导人的思想动态有了初步了解。

分别谈话后,41617日,刘少奇同志又召集山东分局委员(朱瑞、陈光、罗荣桓、黎玉)以及肖华等开了两天谈话会。会上,他对山东几年来的工作和今后的任务做了系统总结和指示,与会者完全赞同刘少奇的意见,这进一步解决了山东根据地领导人之间长期存在的隔膜与分歧,为确定根据地今后的工作总任务奠定了基础。

统一了主要领导人的思想认识后,刘少奇同志接着召开了山东分局与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指出山东工作的缺点及造成这种严峻形势的原因,并启发同志们就山东的战略方针和领导、组织问题开展讨论。讨论决定山东分局作为政治军事统一领导中心,分局下设军政委员会,115师师部、山东纵队司令部和山东分局通过精兵简政后合并办公;山东纵队除一旅拨归115师建制,胶东二旅、五旅仍为机动部队外,其余各部均拨归各军区。从此,山东根据地领导人思想认识统一了,团结问题也基本解决了,一元化领导问题也有了解决的初步方案。

二、依靠调查研究顺利实施减租减息政策

在来山东之前,刘少奇收到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三封电报后,心急如焚,遂即向中共中央索取更多有关山东的材料,毛泽东答复他:“请到当地调查,此间材料不足”。

20多天后的1942410,刘少奇一行风尘仆仆,来到临沭县的朱樊村。稍作安顿,他就开始了走访、调查、听汇报、看材料。

他穿着粗布衣,走村入户,一见农民就问:“你们村里有农救会吗?老乡是不是都参加了?农救会开不开会?减租减息减得怎么样啦?……”除了自己躬身亲行,他还告诉随行的工作人员,应该找一切机会和老乡交谈,看看党的政策贯彻得怎样,听听群众的反映如何。经过调研,刘少奇同志感到山东分局工作的弱点在于:“没有把群众运动摆在适当的位置上。”

在调查中,刘少奇还得知,在减租减息问题上,山东分局曾有两种意见:罗荣桓等同志的意见是放手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通过这一运动,把农民运动开展起来。另一种意见是首先把妇女和青年发动起来,由此带动农民运动和减租减息。由于山东分局和115师的意见出现分歧,减租减息运动很难开展。

在全面了解情况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刘少奇同志召集召开山东分局委员会议。他充分肯定了山东的工作成绩,同时严肃指出了山东领导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群众工作是山东根据地各项工作中最薄弱的一环。”随后,又作出决策:“在当前,减租减息是山东的中心工作,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来做。”

决策制定后,刘少奇同志又调查了解当地干部群众对这个决策的反应,在得知这个决策深受欢迎后,他又找来朱瑞,做了多次长时间谈话,详细指导如何开展这项工作。

为了迅速发动群众,刘少奇同志把他的秘书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全部派下去,直接投入到减租减息的火热斗争中,他也身体力行,亲自深入到基层,先后到临沭的夏庄,东盘村和赣榆县的大树村等地,了解运动的开展情况和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对运动加以指导,帮助解决问题。

5月开始,山东分局抽调300名干部组成工作团,以莒南、临沭为中心县,在9个中心区、30个中心村、120多个外围村首先展开了双减增资的群众运动。五六月份,正是春荒之时,一部分饥饿的农民需要借粮度荒。干部们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开展减租减息,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密切了党群关系。

这场发自滨海区的轰轰烈烈的双减运动,以点带面,辐射到整个 山东抗日根据地。1942年一年间,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不包括鲁南和冀鲁边),减租户近2万户,减租地近40万亩,减租粮是620多万斤,减息款达到了11万元。

“双减”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初步削弱了封建势力,减轻了贫雇农的负担,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群众的抗战热忱,根据地的每座村庄都变成了坚强的堡垒,这为山东度过最艰苦的阶段和为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依靠调查研究正确贯彻统一战线政策

刘少奇同志住在朱樊村期间,罗荣桓等同志向他汇报了山东地区敌、友、我三角斗争的形势,以及敌、友、我力量对比情况。由于我们在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给自己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大块的根据地被敌、顽军分割了,造成我们在人力、物力、交通等方面的很大困难。接着,朱瑞同志也向刘少奇同志汇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这些汇报,刘少奇同志敏锐地觉察到山东的统战工作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但如何处理这类重大的原则问题,他认为要反复地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所以便恳切而又谦虚地说:“对于你们的工作,对于山东地区的整个情况,我了解得还很不够,等我把情况再好好研究一下,然后和大家一起来商量。”为了把问题搞透,刘少奇同志要求随行人员从各方面去搜集有关材料,并且对材料进行仔细、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了解了这样一件事,为刘少奇同志解决这个问题打开了缺口:

早在抗日开始时,日寇沿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前进,国民党军队相继南撤,国民党政府的官吏都弃职逃走,国民党的省、专署、县、区各级政权机关都无形瓦解了。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山东人民在我党的领导下,拾起国民党军遗弃的武器和弹药,组织了敌后武装,坚持高举起敌后抗战的旗帜。但在当初,我们的某些同志还不知道去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原在沂蒙山区任职的国民党县长,因为日本的进攻,逃命到了郯城,待我武装部队收复失地后,为联合这个县长抗日,就派人去请他。那个县长不敢回去,他说:“我现在是光杆子一个,怎么回去?回去了又怎么能当县长?”我们的同志就劝他说:“不要紧,现在到处都是枪,我们可以给你动员一些人组织警备队。”结果真帮助他组织了一个连的武装,有了武装后,这个县长腰杆子就硬了,随着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加剧,他的反动行为也一步步加剧,后来成为插在我鲁中和鲁南、滨海之间的一把刀子,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麻烦。

透过这件事,刘少奇同志明确意识到,山东领导没有理解统战政策的精髓。于是他决定召请山东分局的负责同志开会,在会上,他鼓励同志们探讨、分析统战工作。在第三天的会议上,刘少奇同志对山东地区在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发言,并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同时又明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针和原则,那就是毛泽东同志讲过的:对付顽固派,要又联合又斗争,我们不能只讲联合,不讲斗争。他还说:“只有正确执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才能壮大自己,削弱敌人,取得胜利。”

下面这件事,同样是刘少奇同志贯彻统战政策的典范。

一天,刘少奇同志正在研究材料,几个县、区、乡的干部跑来见他,向刘少奇同志反映了这样一个情况:

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后,有一部分较进步的国民党员,来到我根据地参加抗战。他们来了以后,不久就建立了一个组织――“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这个协会,有一套与我党、我军、抗日民主政权的平行组织,他们的工作,对我党、政、军保密;而各级协会组织的经费,以及由我们帮助他们建立起来的两个旅的军需供给,都由我抗日民主政府负担。在得知这件事后,刘少奇同志派柳岗去了解“抗协”的态度,并嘱咐柳岗要和他们交朋友,和他们个别地恳切地谈谈。柳岗到了“抗协”,住了5天,谈了5天,充分调查了解了抗协的情况,回来后向刘少奇同志做了汇报。后来,又邀请了“抗协”负责人来与刘少奇同志面对面交谈。这次交谈,争取了抗协的人参加减租减息运动,参加抗日,一些同志还相继提出了入党要求,个别人还成了我党的骨干。

刘少奇同志对统战政策的宣讲和实施,教育了当地干部,争取了抗战团体,壮大了抗战力量。从此,一块块被敌顽分割的根据地,又相继联结起来。

四、刘少奇山东之行调研的启示

百年沧桑,神州巨变。老一辈革命家的调查研究思想在今天却依然煜煜生辉,生机盎然。最近,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要求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秋季第二次开学典礼上又专门强调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的传家宝,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当前,我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如何把握机遇化解矛盾,需要我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本功,使调查研究成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调查研究首先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念。必须明确: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办法从哪里来?只能从调查研究中来,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调研的过程,就是虚心向群众学习、请教的过程,既要讲好“普通话”,也要学点“方言”,当好群众的学生。要多问计于群众,集中民智;要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要紧紧依靠群众,努力寻求解决难题的办法、良策。

调查研究贵在深入。要亲自走基层,多些自选动作,少些他人陪同,身要入,心更要入。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曾经指出:“调查研究没有满腔热情,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只有弯下腰,沉下心,带着感情、充满热情、踏实践行,以真心换实情,以虚心换真知,以勤奋换素材,才能做好调查研究;到厂矿,进车间班组,身上要带点油灰味;去农村,进农家小院、到田间地头,脚上要沾些泥土。只有身、心“深”下去,才能摸上来第一手材料。

调查研究重在形成工作常态。调查研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基本的工作态度、工作环节。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表明:每当调查研究之风盛行的时候,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凡是调查研究之风销声匿迹的时候,党的工作就产生失误,就会犯错误,甚至把党推向分裂和毁灭的边缘。今天在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面前,要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增强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重视调查研究。只有通过调查研究,认清事物本质,才能正确认识改革开放面临的新任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提高统揽全局、驾驭局势的能力;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把好事办在群众的心坎上;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白云千载唱大风,刘少奇同志山东之行所采用的调查研究方法,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座卓越的丰碑,是我们永远的楷模。

 

 

(作者单位:中共临沂市委党校)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