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红色革命文化

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

时间:2014-6-10 9:36:59  作者:孙玉璞  来源:  查看:6930  评论:0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他们,只有深刻地了解他们,才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独有的“国家精神”和信仰。

沂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故事,曾经震撼了世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长期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锻铸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翻开这部厚重的历史,一段段英勇悲壮、感人至深的事迹,跨越历史时空浮现在我们眼前……

一场实力悬殊的杀戮,一段中国农民的悲壮传奇,渊子崖究竟保卫的是什么?

穿越时空的隧道,历史定格在19411219

渊子崖这个村庄很小很小,小得在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但渊子崖这个名字却很响很响,响得全中国的人都知道,因为它谱写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刚烈悲壮的历史篇章。

渊子崖是山东临沂沭河之东莒南县的普通山庄,距离县城15公里,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宗族社会,共有九族,全村人大多姓林,他们淳朴善良、剽悍正直、顽强勇敢。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民们为对抗匪盗祸乱,在村子的周围筑起了五米多高、一米多厚的围墙,墙上修起了大小不等的炮楼、炮眼,从远处看渊子崖俨然是一座坚固的城堡。抗日战争打响后,八路军115师挺进沂蒙,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播下了抗日的火种,渊子崖村成为八路军在沂蒙山根据地的大后方,承载着为八路军输送粮草的补给后援任务。

浴血奋战之“刚”

1941年,山东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蚕食和残酷的扫荡。中共所领导的山东纵队与八路军115师相互配合,依靠当地群众广泛展开了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的游击战。而日军集中四个师团七个独立混成旅团及部分伪军,共五万余人,由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指挥,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展开了铁臂合围的扫荡,妄图围歼115师及山东纵队主力、摧毁沂蒙山抗日根据地。

当时,日伪军进攻沭河西岸后,便在沭河西岸的小梁家安了据点,八路军则在沭河东岸频繁活动,渊子崖成了敌占区和抗日游击区的“拉锯区”。

日军经常对渊子崖村进行侵扰,残害百姓、抢掠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伪军也常到村子里替日军要粮逼款,百姓们度日如年,天天过着“白天怕见人跑,夜里怕听狗叫”的日子。八路军115师挺进沂蒙后,指战员们平易近人,打鬼子、捉汉奸,出生入死,不怕流血牺牲,村民们认识到八路军才是真正抗日的队伍。之后,渊子崖村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先后成立了“自卫队”、“农救会”、“儿童团”、“妇救会”等群众组织,积极组织村民抗粮抗捐抗伪顽,反击日寇、伪军等烧杀掠夺活动。村里到处可以看到抗日的标语,听到抗战的歌声,抗日救国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因此,作为“拉锯区”的渊子崖村便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19411217早上,盘踞沭河西岸小梁家的伪军大队长梁化轩得到密报,在日军铁臂合围之后,八路军粮草吃紧,只能依靠树皮、草根充饥,而渊子崖村决定把自己的粮食送往前线支援八路军。梁化轩立即派人向日军报告,自己则亲自带领一百多伪军和汉奸在第二天闯入渊子崖村。他找到村长林凡义,要求渊子崖村所有的粮食必须在两天内交出来,否则血洗渊子崖。难道把送给八路军的粮食就这样交给日本鬼子吗?村长林凡义组织召集九族代表在村部召开了紧急族人大会讨论对策,决定为八路军誓死保住粮食。

林凡义立刻召集自卫队成员,肃穆庄严地在祖宗面前立下誓言,誓死保粮,与鬼子血战到底,捍卫民族不屈的气节。他们清楚这个决定意味着会搭上渊子崖整村的人命,这是林氏家族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但他们认为,这也是林氏家族的最大荣耀。面对不到两天的生死大限,渊子崖的自卫队员和老幼妇孺这样一群普通农民同仇敌忾、大义凛然,渊子崖沸腾了。

1219清晨,天刚刚亮,1000名装备精良的日本鬼子黄压压的一大片压向了渊子崖,向这座田野里的孤堡包围过来。这样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在一个年轻村长的带领下,依靠9门“五子炮”、大刀、长矛和铁锹,与日本的精良武装部队展开了整整一天的殊死搏斗。

浴血奋战之“烈”

面对即将到来的杀气腾腾的鬼子,在村长林凡义的带领下,全村村民争分夺秒的准备着,他们集中武器、集中人员、集中粮食,全村自卫队员和老幼妇孺手持土枪、铁锨、农具、石头准备与鬼子拼死一搏,并派出人员火速翻山越岭,寻求八路军的支援。

一场实力悬殊的杀戮即将开始……林凡义安排村外自卫队队长林端午带领一百名精壮自卫队队员在村外候命,剩下的二百余人分为四个梯队。他们集中了村中的九门五子炮和大刀及农具,四个梯队分别一门五子炮,其他五门用于守住村口,在与鬼子肉搏时,大刀农具一起上。他们在村中布置了四个据点,严阵以待。

敌人一波一波的进攻被击退了,日军整编队伍调整战术开始了第三轮进攻,敌人凶猛而又高密集的火炮“嗖嗖”地像刮风一样,轻重机枪的子弹也像雨点一样射向城墙,硝烟炮火迅速在村子周围升起,村里也是浓烟滚滚,被炮弹击中的房屋顿时成为一堆瓦砾,村南口土围子也被炸开了一个缺口。自卫队用所剩无几的炮弹轰击冲上来的鬼子,土炮用的铁砂子眼看就要用完了,有的村民从家里把烧饭锅端来砸碎,把铁耙钉砸下来,甚至把农具铁耙子的一根根齿掰下来,用来做土炮的砂子,直接放到炮膛里向敌人猛轰,多门“五子炮”的炮膛都发了红,只能一门一门地轮换着浇上煤油降温。无奈鬼子人数众多,自卫队员在土围子上与鬼子展开了肉搏,伤亡惨重。

浴血奋战之“悲”

一个英雄的村庄,一群刚烈的百姓,一场血与火的拼杀开始了。村民们都明白: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只有跟鬼子硬拼了!

村里的墙拐角、小巷里到处都有人和日军拼命,村民们边打边撤,用笊钩、铁锨、菜刀、锄头同敌人展开了惨烈的巷战、肉搏战。年轻的自卫队员用铡刀将冲上来的鬼子砍死,自己也中弹牺牲。他父亲眼看着儿子死在了敌人的枪口下,不顾一切地迎着后边的敌人冲了上去,用长矛捅死了一个日本兵,老人也不幸被敌人刺中。临死还高呼着:“乡亲们,拼到底,死了也决不能当孬种!” 村里平时话不多,只会绣鞋的寡妇翠琴提把菜刀,冲在了最前面,她的丈夫年前被鬼子砍死了,她的胎儿惨死腹中,蓬头垢面的翠琴挥舞着菜刀,一通乱砍,冲进村的鬼子受到重创,而后面的鬼子又涌上来。林凡义边指挥乡亲们战斗,边与村民林九乾一起,挥舞着大刀片同多名日本鬼子肉搏血战。

渊子崖村里的激战,一直打到天黑,余下的村民退守到最后一条街道上,弹药已经没有了,他们的身后就是渊子崖的祠堂和藏粮食的猪圈,鬼子的最后进攻就要开始,村民们都知道这是渊子崖最后的时刻。

浴血奋战之“壮”

为了保住林氏家族最后一点血脉,林凡义指示林老九趁夜色把十多个年幼的孩子藏在猪圈旁的地窖里面。林老九将一个最大的孩子拉过来,对着孩子说:“小毛头,你牢牢地给我记住,以后等这些孩子长大了,告诉他们,咱渊子崖村打鬼子,全村没一个孬种。”林老九离开地窖不久,就发现日军朝着猪圈和地窖搜索而来,他悄悄地站在墙头上,用铁棍砸死一个日本鬼子,但也因此暴露,英勇牺牲。

由于八路军纵队的大部队正在外线作战,驻地的二团三营一连接到消息后,火速赶往渊子崖,在村外就与鬼子接上了火。大批的鬼子围了上来,一连的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往村里冲,经过激烈的搏斗,八路军终因寡不敌众,全连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此时,肉搏战还在大街小巷激烈地进行。村子里到处都是惨叫声、怒骂声、砍杀声……有的夫妻双双在院子里同鬼子拼杀,有的父子在巷口阻击敌人,有的母女合力同敌人撕打在一起……

从早上天放亮儿,一直打到天黑,整整一天一夜,嗜杀成性的鬼子估计八路军的大部队可能随时会赶到,于是撤退了。

渊子崖街道上横七竖八躺着牺牲了的父老乡亲、八路军战士和被杀死的日本鬼子,鲜血染红了街道、断墙,处处是血水,处处是尸体,全村房屋被烧光,一片灰烬。只有村角的那个猪圈还是安然无恙,粮食终于保住了。这是渊子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换回来的。

第二天早上,八路军山东纵队二团赶到渊子崖,孩子们把八路军领到猪圈,战士们搬开猪草,最上面放着一封信,信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全部村民的名字。血将名字浸成了红色,八路军战士手捧这些血红的粮食和血信,泣不成声,八路军山东纵队二团团部书记刘常德失声痛哭着,他不断念叨着“孩子们还活着,林家不会亡,渊子崖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两天后,渊子崖村把用全村生命保护下来的粮食送到了八路军与日军激战的前线。

炮火中倾洒的热血,是奔涌而出的民族气节;残阳下铮铮的铁骨,构筑起民族的脊梁!渊子崖保卫战,是一次英勇无比的英雄壮举,是一幅表现中国人铮铮铁骨的经典画面,是一曲响亮的民族正义之歌,谱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农民自发组织的规模最大、最为刚烈悲壮、最具民族不屈精神的壮丽诗篇。

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毛主席高度评价该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 1942年春,滨海专署授予该村“抗日楷模村”的光荣称号,渊子崖也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

70年一晃而过,如今的渊子崖村,很难看到当年的村容样貌。村容可以变,但人们心中那份对历史的追溯和对前辈的缅怀之情却清晰可见。

松柏掩映之间,夕阳的余辉涂撒在这座高高的纪念塔上,这是1944年当地县政府为纪念渊子崖自卫战,在该村北小岭上建成的一座六角七级纪念塔,塔身由紫砂岩砌成,塔的正面是碑文,简述了渊子崖村自卫战中血战到底的悲壮一幕,塔的背面雕刻着一百多名抗日烈士的英名,塔的两侧是滨海军区领导陈士榘、梁竹航等人和县参议会的题词:“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 正义之力量,血染之风采,民族之英魂,历史记住了这个勇敢的村庄,岁月永恒地镌刻上了这个英雄村庄的故事。

一个普普通通村子里的一群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不畏强敌,用那誓死保卫村庄守护家乡的血性骨气、让凶残的侵略者有来无回的勇敢举动、豁上命也要捍卫民族尊严的凛然气魄,汇聚成一道血肉筑起的长城,表现了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也书写出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这种精神至今让人感奋不已,与现实同在,与未来永恒。

如今,鲜花已经代替了炮火,我们的天空不再有枪声回荡,我们的家园也不再经受炮火的洗礼,身处由共产党人创建的太平盛世,我们更应:

铭记曾经的耻辱与苦难,牢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那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民族之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使之融入思想血脉,变为实际行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和神圣使命,在艰难跋涉中坚持到最后,开辟明天辉煌的新历史!

 

 

(作者单位:中共临沂市委党校)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