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代杰出文化

九间棚: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典范

时间:2014-6-10 9:43:19  作者:孟庆银  来源:  查看:3588  评论:0

 

九间棚离平邑县城40公里,位于天宝山区腹地,坐落在海拔640的龙顶山上。全村现有68户,236人。上世纪80年代,在九名共产党员带领下,九间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高山水利化,铸造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1991年,九间棚人把工厂办到了县城,公司开到了京城。九间棚村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样板村。支部书记刘嘉坤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选党的十四大代表,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二十多年来,先后有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20多位省部级干部、50多所大学的师生、100多万群众到九间棚考察、学习。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为什么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九间棚几十年来走过的发展道路,告诉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艰苦奋斗拔穷根

最初的九间棚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石棚,长30、高3、深10。乾隆六年,一户姓刘的夫妻逃荒要饭,经过龙顶山,发现了这个石棚,就在石棚内安了家。后来人口增多了,就砌石为墙,把石棚分隔成九间。1963年,九间棚最后一户人家搬出了石棚,第二年,在石棚内建立了九间棚小学。1966年,以房屋为教室的新九间棚小学投入使用,九间棚人彻底告别了穴居生活。

九间棚人的生活艰苦,集中表现在三难上。一是走路难。九间棚地处山巅,四面都是悬崖绝壁,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下,交通很不方便。买了自行车,只能寄放在山下亲戚家里;卖头肥猪,要4个壮劳力用门板抬到山下。二是喝水难。石棚东侧的龙泉,当时是全村唯一的水源。到了干旱季节,每户村民每天只能分到10多斤水。三是种地难。九间棚112亩山岭薄地,分成大大小小3100多块,散布在23道山梁上。由于条件艰苦,村里到了结婚年龄的男青年,大多找不上对象,他们编了这样的歌谣:

龙顶山,没龙眼。出门望悬崖,走路难于上青天;

水论瓢,一人一天两碗半;

星当灯,省下油钱来买盐;

闺女嫁出去,媳妇不上山;

夜晚树下听鸟喊——

老天,老天!

改革开放以后,周围的村子安上了电,盖起了新房,有的人家还买上了摩托车。看到周围村庄的变化,九间棚的共产党员坐不住了。19841月,村里接连开了几次党员会,大家统一了认识:要致富,就要先拔掉穷根,当务之急是架电、修路、治水!当年,他们就把电力线路架设到村口,开始动工修筑下山的道路。19851月,刘嘉坤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开始全面实施架电、修路、治水、整山工程。

架电、修路、治水、整山,对九间棚人来说,哪一项都是大工程。就拿修路来说,买炸药、钢钎,就得27000元,而当时,全村的人均收入,还不到140元。至于工程量,从县里请来的技术人员一测量,山上山下七华里,大大小小二十四道弯,整个工程要搬动土石20000多方,村里45个男劳力,白天黑夜连轴干,也得干三年。

怎么办?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干。没资金,党员带头,大家一起想办法。老会计刘加训拿来了1000元。老支书刘德敬带病到山下两个姑娘家借钱,把准备给儿子盖房的3000斤水泥也拿了出来。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有的拿出为女儿准备嫁妆的钱,有的卖掉家里的猪和羊。工程量大,就把七里长的盘山路一次承包到各家各户,最困难、最危险的路段包给党员、包给干部。群众如果对自己包的地段不满意,可以跟任何一位党员、干部调换。为了修路,刘嘉坤在石崖上搭起了窝棚,吃住都在里面,一连七天没有回家,第八天,他四岁的儿子发烧到四十度,刘嘉坤回家匆匆看了一眼,让妻子和来帮忙的亲戚把孩子送到山下的医院。为了赶工程进度,村民们在工地上度过了1985年的春节。

靠着这种拼命精神,用了5个月的时间,一条宽6、长35000的盘山公路修成通车了。整个工程,用去炸药20000公斤、压断扁担200多根,磨秃钢钎1000多根。

靠着这种拼搏精神,5年的时间里,九间棚人共投工14万个,投资23万元,开挖土石14万方,修建盘山公路和环山路16公里,建蓄水池扬水站38个,铺设石渠8华里,输水渠16华里,治山整地500亩,栽植各种果树3万多株,经济林8万棵。

九间棚人艰苦创业的事迹引起了媒体和各级领导的关注。198910月,新华社记者李锦来到九间棚,进行了长达52天的采访;116,地委书记王渭田视察九间棚,将“九间棚精神”概括为“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忍不拔,艰苦创业”。 19901月,省委常委、副省长高昌礼视察九间棚,和九间棚村民共度春节。8月,在全国村级政权建设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宋平听取了刘嘉坤的汇报后高兴地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共产党的威信也是干出来的”。

二、开拓奋进闯市场

九间棚在全国出了名,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一天,刘嘉坤接待了一批来自苏南的客人。客人参观了龙顶山天池、九间棚旧址,听取了九间棚的创业史,唏嘘不已。送走苏南客人,刘嘉坤在留言簿上发现了一条墨迹未干的留言:“原来如此。一个小山村最大的资产是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刨掉了穷根,但尚未富裕。没有商品的精神超市,是不会有旷世持久的生命力的!”这条留言,引起了刘嘉坤的深思。几年来,为了治山引水,全村人均集资800多元,村集体欠银行贷款8万多元!单靠几亩果园,什么时候才能还上欠账,什么时候才能富起来?经过考察、学习、思考,1991年,刘嘉坤提出了“立足山上农林果,出山进城办企业”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思路的提出,引起村民们很大的争议,刘嘉坤向当时的县委书记李玉妹请教。李玉妹说:“九间棚精神的实质,说到底,是实干推动了发展,不是靠什么闲话编出来的。九间棚要与时俱进,乘势而上,眼下单靠在山上实干,断难搞出什么新名堂来。只有抢抓机遇,敢为人先,走出山门进城办厂,九间棚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这也是对九间棚精神最好的实践和弘扬。”

这年的7月底,刘嘉坤带领九间棚建设大军挺进县城,拉开了进城办厂的序幕。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多方筹措资金,在县城先后建起了花岗石厂、机械配件厂、塑料厂、金银花茶厂等工业项目。90多个村民转移到城里,当了工人。1992年,九间棚村利用天宝山区风景秀丽的优势成立了旅游公司,发展旅游观光业。

企业办起来了。可是,由于不懂管理,几年下来,不仅没有挣到钱,反而欠下了二百多万的贷款。1996年,村里请权威机构对村办企业(旅游公司除外)进行评估,面向本村群众公开竞标拍卖,企业的债权、债务一并转移给购买者。

这次失败,让刘嘉坤深深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经过慎重思考,刘嘉坤做出了一个决定:自费到大学学习。1997822,只有初中学历、已经43岁的刘嘉坤踏上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大门,开始了两年的求学之路。在北大学习期间,刘嘉坤接触到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眼界大为开阔。1999年春天,九间棚与北京市顺义区九王庄村签订了租期40年的420亩的果园承包合同,建立了北京九间棚农业科技园。20007月,成立平邑县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公司立足当地的金银花资源,和中国科学院徐长青博士合作,开发了金银花优良品种九丰一号,在重庆、青海、云南、广东创建了4个控股子公司、在10多个省区建立了30000多亩的示范基地,进行九丰一号的推广、种植。公司和临沂市人民医院合作创办了九间棚药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三、科学发展谱新篇

现在,九间棚已经形成了农业、工业、旅游业三大发展板块。

农业方面。2010年建设了里大湾、龙潭两座水库,合计库容量30万立方米,解决了村里“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方便了附近10多个村庄的用水。

工业方面。与临沂市人民医院共同投资6亿元人民币,以九间棚药业为基础,整合饮片厂、提取厂、山东大陆药业有限公司,建设占地面积300亩的九间棚药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以金银花为主要原料的“消瘿化结口服液”、“银菊散结颗粒”等中成药。九间棚药业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九间棚人已经形成了育苗、推广、栽植、加工、提取、生产完整的金银花产业链条,占据了金银花产业的制高点。

旅游业方面。请山东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景区控制性规划,确立了以“开发中国最大天然花园,创建最美乡村生态农业景区”为目标,以打造“沂蒙精神教育基地”为特色,以“梨乡、奇崮、石棚、龙形”为背景,融“农业生态游、山村风情游、红色创业文化游”于一体的发展战略。

在创业的过程中,九间棚人深深认识到人的素质的重要性,2011年,村两委提出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标准:有文化,尚科学,守法纪,善经营,会致富,讲文明,重诚信,懂孝道。九间棚人迈上了靠提高人的素质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台阶。

九间棚的发展的过程,就是弘扬沂蒙精神,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过程,也是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过程,是新时期基层党组织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典范。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方面,九间棚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1、明确着力点,顺应群众要求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九间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基层党组织只有把发展作为工作的着力点,顺应群众的要求,把带领群众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选好结合点,闯出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平邑县是全国有名的金银花之乡,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九间棚二次创业,立足平邑是全国金银花之乡的优势,把主导项目选在金银花上。由于是自己熟悉的领域,能够很好地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这是九间棚第二次创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3、抓住关键点,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展依靠群众,关键要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用党员的先进行动感染群众、影响群众、带动群众。要感染群众、影响群众、带动群众,就要有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的精神,在关键时刻彰显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干部要有不怕吃气的精神,用宽厚和大度包容群众,教育群众,化发展的阻力为发展的动力。修盘山公路,开山炮炸起的碎石砸坏了四棵黄梨树。梨树的主人和他的几个儿子把刘嘉坤按在刚起炮的乱石窝上,一顿拳打脚踢。第二天上午,在村民大会上,刘嘉坤讲了这样一番话:“老少爷们,俺还年轻,哪句话说得不对,哪些事处理的不妥,俺表示道歉,请大家原谅。眼下大家伙还得紧紧手,多吃点苦,多受点累,为了咱龙顶山的好前景,俺先在这谢谢大伙。” 一番话让全村群众深受感动。打人的父子几个找到刘嘉坤,后悔地说:“你是为全村,俺是为自家,俺错了。今后你昨说,俺咋干。可别为这事生气了,咱九间棚还指望你领着大伙朝前奔呢!

4、抓好落脚点,把发展为了群众落到实处。30年来,九间棚村走得是一条扎扎实实的发展道路,群众切实从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1984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140元,人均口粮不到300斤;1989年,全村人均收入800元,人均口粮700斤,果林产果7万多斤;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00元;2010年,九间棚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亿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0元。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九间棚村为全体村民买了养老金,在县城建起了九间棚新村,为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发送奖学金。

群众从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党员和干部自然在群众中有威信,党组织自然在群众中有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作者单位:中共临沂市平邑县委党校)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