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理论研究

“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14-6-14 21:39:44  作者:曲文军  来源:沂蒙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查看:3924  评论:0

 

沂蒙精神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有着科学的内涵及其强大的精神支撑价值和精神动力价值。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研究“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对策,对于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沂蒙精神”的提出和早期的研究(19891991

1989年,新华社山东分社原副社长李锦在平邑县九间棚村调研52天,最早提出了“九间棚精神”,概括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为“沂蒙精神”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891212,《临沂大众》发表了题为《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沂蒙精神”这一概念。后来,经过专家共同研究论证,逐渐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199022,省委书记姜春云同志到临沂视察,将“沂蒙精神”高度概括为16个字,也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19906月,时任临沂师专人事处干部的陈建光在《临沂师专学报》发表了《弘扬“沂蒙精神”的历史必然性》的研究论文,这是研究“沂蒙精神”的发轫之作,陈建光在论文中指出:“今天,沂蒙精神之所以应该弘扬,这是由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是由中华民族的政治素质决定的。我们全民族都应当以沂蒙人民为榜样,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始终如一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

为了拓展“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199011月,山东省社科联组织臧乐源、包心鉴、陶滋年、梁自洁、于超等专家赴沂蒙山区进行考察研究。考察的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沂蒙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社会基础和政治条件,二是沂蒙精神的内涵、本质和特征,三是沂蒙精神的现实价值,四是弘扬沂蒙精神的途径和方法。考察结束后,李玉明、于成河在《山东社会科学》发表了《宝贵的财富、强大的支柱——沂蒙精神考察纪要》,这是挖掘梳理沂蒙精神的第一篇系统的研究文章[2]

(二)“沂蒙精神”研究的第一个高潮(1997

1992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临沂,欣然题词:“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这个题词深刻揭示了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为沂蒙山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灵魂。五年之后,1997728,山东省委宣传部和临沂市委在临沂召开纪念江泽民同志题词五周年座谈会,“沂蒙精神”的研究进入第一个高潮。《发展论坛》1997年第9期隆重推出了“沂蒙精神”研究专栏,发表了董凤基的《弘扬沂蒙精神》、张守业的《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署名松章、景智的《纪念江泽民总书记“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题词五周年座谈会综述》等文章。

同时,临沂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第3期发表《弘扬沂蒙精神,促进文明建设》。杨玉金在《东岳论丛》1997年第6期发表《论沂蒙精神的时代意义》,文章分析了沂蒙精神形成的多维因素、沂蒙精神体现的时代内涵、弘扬沂蒙精神的重大意义,指出:“沂蒙精神就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群体意识和可贵革命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新时期的沂蒙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道德,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体现了沂蒙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3]

(三)“沂蒙精神”研究的第二个高潮(2004

为纪念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开辟沂蒙革命根据地65周年及庆祝建国55周年,200472830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在临沂市召开沂蒙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同时,山东省沂蒙精神研究会在临沂市正式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刘德龙发表讲话,要求大家加强联系和研究,共同打造好沂蒙精神这一政治品牌。沂蒙精神研究会选举李群任会长,张全新、刘德龙、包心鉴、李海萍、孟宪海、丁凤云任副会长。

为了配合沂蒙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的召开和山东省沂蒙精神研究会的成立,《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10月推出了“沂蒙精神研究专栏”,刊发了丁凤云的《沂蒙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推动力》,文章指出:“沂蒙精神是沂蒙文化发展的结晶,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临沂发展步伐,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沂蒙精神。要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开拓创新,不断把弘扬和培育沂蒙精神推向前进。”[4]同时,该专栏还刊发了杨鲁慧的《马克思人的主体价值观与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涂可国的《论沂蒙精神与临沂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刘长飞、李洪彦的《沂蒙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等。

200410月,李群在《人民日报》“理论专页”发表论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论进一步弘扬和实践沂蒙精神》,首次提出了“沂蒙精神”的三个特质:一是沂蒙精神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品质;二是沂蒙精神具有很强的开放兼容性;三是沂蒙精神具有强大的实践功能[5]。这篇论文使沂蒙精神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沂蒙精神”研究的第三个高潮(20102012

为了探讨电影《沂蒙六姐妹》和电视连续剧《沂蒙》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经验,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李长春同志2011年在山东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我省对“沂蒙精神”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1020119月,在省级以上刊物出现了12篇研究文章、在全国重要报纸出现了18篇研究文章或报道文章。《人民日报》2010119发表了丁凤云的文艺评论《沂蒙精神唱新声》,文章指出:“要把沂蒙精神这个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高品质的文艺作品不可或缺。以高度的艺术性打动受众,以高度的思想性凝聚人心,用精品之作生动讲述沂蒙精神,这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6]《求是》杂志2010年第5期刊出了丁凤云的文艺评论《沂蒙精神的生动再现——评电视连续剧〈沂蒙〉》。

2011726,山东社科专题论坛——沂蒙精神理论研讨会在临沂市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历史贡献、时代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作了深入探讨,会议论文主要有丁凤云的《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弘扬》、王志东的《沂蒙精神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李晨玉的《沂蒙精神与山东革命精神的关系》、孔维同的《沂蒙精神,山东永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杨金卫的《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魏建的《沂蒙精神与沂蒙文化》、涂可国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沂蒙精神的内涵》、高明的《论沂蒙精神之大义》等。

2011731,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山东大学、齐鲁晚报主办的齐鲁大讲坛,邀请韩延明作题为《沂蒙精神的血脉与真谛》的专题报告。韩延明说,伴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沂蒙精神被浓缩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集中表现为一种大义、大爱、实干和创新。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已经突破了历史和地域的限制,在精神层面,彰显的是整个山东人民和中国人民的“集体精神”[7]

201196,《人民日报》理论版刊登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的《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王志东、杨金卫执笔),文章指出:“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沂蒙精神,是在长期实践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山东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8]这篇文章高屋建瓴,将沂蒙精神升华为“山东精神”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把沂蒙精神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201210月,丁凤云主编的《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有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梳理了沂蒙红色文化的源头、发展与特征,重点分析了沂蒙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全面展现了弘扬沂蒙精神的生动过程,深入剖析了沂蒙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关系。教材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力避枯燥抽象的说教,讲求可读性和实用性,是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著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载体。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沂蒙精神的研究有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总起来看,自198912月《临沂大众》发表了题为《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沂蒙精神”这一概念的23年来,以山东省为主体的专家学者们对“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呈脉冲式走高的趋势,自陈建光发表了第一篇研究论文《弘扬“沂蒙精神”的历史必然性》之后,研究论文的数量逐渐递增、研究论文发表的报刊级别逐渐提升,研究的内容逐渐深化,研究的领域和视野逐渐宽广。但是,毋庸讳言的是沂蒙精神的研究还是不尽如人意的。除了研究的深度、研究的高度、研究的视野、研究的层次等方面之外,最突出的是研究广度方面的差距。

二、“沂蒙精神”研究现状的对策

一个民族的进步和振兴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担负着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大使命,其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多年来,我省社科界对沂蒙精神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基础和政治条件,沂蒙精神的内涵、本质和特点,沂蒙精神的现实政治价值和社会功能,以及弘扬沂蒙精神的意义和途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这些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与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的研究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要想缩小这些差距,基本的对策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成果量的积累;二是研究成果质的提升。

(一)注重沂蒙精神研究成果“量”的积累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无论从事任何工作,要想达到质的飞跃,一定的量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就沂蒙精神理论研究而言,让更多的人、更多的资金进入沂蒙精神研究领域,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策略。毕竟,只有在数量上的增加才能对沂蒙精神研究产生更大的影响。否则,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剧变。笔者所提倡的“量”的积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增加沂蒙精神研究人员的数量。一般说来,接受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人员的数量,这一个数量反映的是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规模[9]。目前,除了省直部分专家学者研究沂蒙精神之外,沂蒙精神研究的主体在临沂大学,但临沂大学相关研究专家是各自为战的,尚未形成集体的合力。最近,临沂大学党委为了加强沂蒙精神研究,专门成立了“沂蒙文化研究院”,整合全校的力量,把沂蒙精神研究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该研究院正在整合校内外文学、历史学、商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等领域的人才,积极选聘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热心沂蒙精神研究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组建起一支校内外结合、以校内为主,专兼职结合、以专职为主的研究团队。

2、增加沂蒙精神研究经费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投入哲学社会科学的资金数量(包括硬件的数量),这一个数量反映的也是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规模[9]。目前我省对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投入力度是偏弱的。沂蒙精神研究的课题一般很难列入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即使能够列入,研究经费一般也不会超过两万元。相比较而言,沂蒙精神研究的课题,在临沂市比较容易列入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但这些项目往往没有资金支持。投入力度的偏弱,已经成为制约沂蒙精神研究的瓶颈。因此,建议省市人民政府,逐步加大对沂蒙精神研究的资金支持。同时,利用“沂蒙精神”这个无形资产的价值,吸引以“沂蒙”冠名的企业的资金支持,切实增加沂蒙精神研究经费的数量。

3、增加沂蒙精神研究成果的数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一般是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产品数量,也就是一般所指的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的数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知识普及,二是知识积累,三是理论创造。理论创造是哲学社会科学每一个分支学科中研究工作的最高层次,不是一般的研究者所能够达到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中,绝大多数人所做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知识积累工作。在沂蒙精神研究成果总体偏弱的情况下,我们迫切需要的正是“知识普及”和“知识积累”,也就说有必要追求研究成果的“总量”。因此建议《临沂大学学报》每期开设“沂蒙精神”研究专栏,每年刊发20篇左右的研究文章。同时省内的《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等重要理论期刊,在选稿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政策,达到增加沂蒙精神研究成果数量的效果,以此来进一步扩大沂蒙精神的社会知名度。

(二)注重沂蒙精神理论成果“质”的提升

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估价,既要用数量语言,更要用质量语言。对于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我们既要重视“数”的增加,但我们更应该重视理论成果“质”的提升。正像对群众体育运动与体育竞赛成绩的评估一样,我们既要描述有多少人参加了群众体育运动,更要描述哪个竞技者获得了金牌、银牌和铜牌。目前,电影《沂蒙六姐妹》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电视剧《沂蒙》获得了中国电视“金鹰奖”和“飞天奖”,沂蒙精神的艺术创作已经金牌到手,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金牌、或银牌、或铜牌该怎样取得呢?

1、积极提升沂蒙精神研究团队的层次。沂蒙精神研究团队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创新型群体。“科研团队是以科技创新为目的,围绕共同愿景,由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承担责任的若干科技研发人员组成的团队”[10]目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沂蒙精神已经升华为山东精神。省内高校应该以山东大学为龙头,形成几个到十几个优质高效的研究团队。在沂蒙精神发源地的临沂,已经初步形成以临沂大学沂蒙文化研究院为平台的团队。无论是在省内重点高校,还是在临沂大学,沂蒙精神研究团队都应该有优秀学术团队的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成员的地位基本平等。团队内不具正规的行政结构和严格的职责分工,不存在森严的层级结构。二是团队内具有宽松的学术环境。强调成员协作,鼓励知识共享,鼓励创新。团队一般由一名或几名杰出人才为带头人,其以学术思想的权威影响力发挥作用,进行学术管理。成员以目标为导向,通过自主沟通和协作来完成任务。三是目标特征表现为知识先进性和创新性[11]。其主要目标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产生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二是培养出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内涵和核心价值。首先,要认真变革已有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要把沂蒙精神的研究上升到“红色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楔入不同革命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近代不同区域文化发展演变与马克思主义相互结合的必然生成。”[12]红色文化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必然要创立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其次,沂蒙精神的研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结合起来。从价值观念进行解析,沂蒙精神的每一个要素都体现了一个价值观念,必须牢牢把握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品质,要以与时俱进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视角,来进一步认识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当代功能。把沂蒙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赋予她新的使命和时代内涵,使之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成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第三,研究沂蒙精神,不能简单地把沂蒙精神视为沂蒙山区的精神,更不能仅仅视为临沂的精神。沂蒙精神是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不仅是沂蒙的,更是山东的、全国的宝贵财富。要通过沂蒙精神的宣传教育,积极回答和解决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仰、信念和信任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促进山东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努力催生创新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首先,努力提升沂蒙精神研究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在政策上,要加强政府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协调,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深化沂蒙精神研究的政策环境。在创新目标上,要针对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需求,努力实现沂蒙精神关键研究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研究的方式方法的创新向加强以重大理论突破为核心的原始性创新转变。其次,逐步形成“集约化”研究的局面,以国家级“沂蒙精神”研究课题为核心,进行多元因素的整合,建立起一种跨越行政区域的研究型共同体。第三,沂蒙精神的研究要以“出精品、出力作”为重点。实施“精品战略”要以要实现“三高”为手段,即实现高水平论著、高层次课题、高级别获奖。在具体做法上是狠抓龙头工程,以龙头促精品。所谓“龙头工程”,在国家级、省级社科规划课题的选题和论证上下功夫,力争做到题目立意新,论证充分严谨。通过构筑沂蒙精神学科高地、培育学科高峰、吸纳学科高人,实现高水平论著、高层次课题、高级别获奖的目标。

总之,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是一种周期长、时效长的探究活动,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二十多年来,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且形成了沂蒙精神研究的三个高潮,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沂蒙精神的研究还是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要想缩小这些差距,既要注重理论成果“量”的积累,使沂蒙精神真正成为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时代精神;更要注重理论成果“质”的提升,跳出沂蒙,站在全省、全国的高度,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精神财富,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全国人民坚定地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沂蒙文化研究院)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