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民俗文化

从沂蒙小调的发现谈当地现代文化的发展

时间:2014-6-14 21:49:29  作者:孙士范  来源:  查看:2994  评论: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只有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才能够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这是因为一方土地养一方人,一方土地培育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文化“凝聚着人们的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其中富有特色的优秀部分经过当地人民祖祖辈辈的创造、筛选、加工、充实和发展。成为能集中体现人们的价值观、情感因素和审美心理的文化精品。当代文化的发展,都带有当地独特的色彩。就传统文化而言,地方特色更为凸现。其中“沂蒙小调”就是费县人民奉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千百年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正在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一、沂蒙小调的兴起,反映人们爱憎分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费县自古被称为“圣人之邦,贤人钟毓之地”。独具特色的“沂蒙小调”蕴藏量及为丰富,这里流传着数不清的民歌小调。不论在繁华的城镇还是偏僻的山村,都可以听到纯朴自然、豪放清新、亲切动听的民歌小调。这都是当地民间文化的灿烂瑰宝。

沂蒙小调种类繁多,除了丰富的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劳动号之外,还有赶五句、小对二、五更调、盘歌等百余种各具特色的演唱形式。广泛流传的民间小调,是劳动人民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如《劳动歌》中的《打夯歌》,就是伴随着劳动方式重复出现的,有强烈的节奏感,起着协调劳动动物、激发劳动热情的作用。还有的反映了反对阶段剥削和压迫、痛斥封建势力的调子。如《李大嫂翻身》、《娘教女》、《寻晚娘》、《送郎参军》等。古代的《仪式歌》则反映了自古以来的种种事俗,具有历史参考价值。而新民歌则反映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和愉快心情。歌与情紧密相连。在整个沂蒙小调中,情歌为主调,男女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大多用小调的形式来表现。其中数量较多的是诅咒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内容。儿歌也不例外,其内容从天文地理、花鸟虫鱼、到文化礼貌、讲究卫生等内容上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为儿童认识佑大的世界打开了一扇形象化的窗口。据考证,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曲调在数百年前就已经在当地的花鼓调中流行。1940年春天,当时,抗日战争处于困难时期,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经常利用当地的反动会道门组黄沙会,与我军相对抗,在山东纵队特务团取得反击黄沙会战斗胜利后,从晋东南进入沂蒙山区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以文艺为武器,在沂蒙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在费县薛庄镇白石屋创作了《反对黄沙会》一歌,激励人们向往未来,后来经过传唱、修改、形成了现在久唱不衰的《沂蒙山小调》。好的诞生地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旅游胜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首著名的山东民歌与沂蒙山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唱红了沂蒙山区、风靡了齐鲁大地,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评为优秀民歌。《沂蒙山小调》是一种集歌舞曲于一体的民间演唱形式,始终保有“优美、欢快、味浓、情深|”的特点。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歌在山里、在田间、在学校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老百姓已经传唱了60年。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在沂蒙山,老百姓几首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人们聚在一起,不由地会唱上几首当地的民间小调,歌词大多是祖辈传下来的,也有一些是能人编的新词。他们用歌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沂蒙小调的普及,搭建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平台

彰显地方特色,建设文化强县,必须把代表本地的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起来,在群众中得到全面普及。基于这一认识,费县县委、县政府对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非常重视。把普及和提高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围绕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定期开展一系列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的文化活动。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县里举办元旦、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串街表演等活动,同时各乡镇也通过多种形式举办传统娱乐活动,力求达到文艺活动全面覆盖各乡镇和各行政村,这些活动每年都有,从不间断。这些传统娱乐活动的兴起,使文艺人才培养有了新的突破,农民歌手宋守莲,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的擂台赛中荣获亚军;歌手彭彦辉在中央七套《乡约》栏目播出后,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关注,她代表临沂市参加了山东省首届文博会文艺演出活动,并被组委会评选为“山东大  ”形象代言人。

三、沂蒙小调的继承和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活动的提高和创新

沂蒙小调的继承和发展,愈来愈显示了它较高的思想情操,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它有着宝贵的艺术研究价值。特别是它对诸多艺术形式的创新和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现在,剧作者的剧本创作、音乐家的歌曲创作也都从《沂蒙山小调》中借鉴了人物形象,刻化和塑造技巧、曲调韵味等等。如电影《南征北战》的背景音乐、《沂蒙颂》的音乐,大型民族交响乐等;从临沂市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到山东省举行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展现山东特色的《沂蒙山小调》贯窗始终。其他文艺活动,如交谊舞、广场舞、舞术表演等都有着《沂蒙山小调》的艺术风味;在美术创作、广告设计、剪纸等方面,也都从《沂蒙山小调》中借鉴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特色。

沂蒙小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人们在农田耕作、工厂做工、赶集出摊、走亲串友、扶老待幼等都离不开当地的风俗习惯。因此,唱沂蒙小调是劳动人民的愿望,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活动的需要,也是弘扬沂蒙文化最有效的办法。沂蒙小调的普及,给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被誉为“沂蒙歌乡”的薛庄镇,人们不仅能善歌善舞,其它各种艺术形式也随之发展和进一步提高。如许多古装戏剧、现代戏剧、民间故事、民间工艺等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使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更加活跃。

四、弘扬民族文化的几点构想

文化是民族的旗帜和灵魂。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开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也对文化娱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发现、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需求。

1、繁荣文艺创作

多创作、出精品是每个文艺工作者职责,要达到在普及基础上的繁荣,没有一批默默耕耘在基层的文艺创作人才是不行的。我党历来重视基层文化生活,重视活跃在基层的文艺创作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因为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经济建设时期,基层文艺爱好者和创作人员,都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人民鼓舞人民投身革命和建设,他们在工作中夜以继日,吃苦耐劳,往往就地取材,用最受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编创出生动活泼的文艺节目,达到寓教于乐、振奋精神的目的。这些文艺作品虽然水平不一,但所起的作用却不可估量。当前,在民间广泛流传经久不衰的民间文艺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而这些带有泥土味的文化作品大多是生活在最基层的文艺作者发现的,他们最贴进人民群众,最了解人民群众的喜好厌恶和审美情趣,所以他们的作品最贴进人民群众的心声,最能反映群众的需求。因此,这些作品根基最牢,生命力也较强。

2、转变思想观念

群众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个时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群众文化,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与当今社会适应的当代群众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是传统群众文化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没有观念的更新,也就没有市场经济。通过更新观念,大造舆论,使人们尽快实现观念的转变,从而使人们在经济大潮中少走弯路。群众文化传播快、内容多、形式多样,灵活性大,人们易于接受,有不可替代的宣传教育功能,在建设现代群众文化过程中,不仅可以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可以增进人们对各种文化传统、习惯、兴趣的认识,对了解市场、增强应变能力、活跃市场经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加强队伍建设

文化建设与文艺工作者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讲,就是包括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要利用各种渠道,建立基层文化人才培训网络,推进基层文化机构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事管理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在全社会树立起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用文化工作者的仁爱之心、文明之举、启迪社会的文化自觉,增强社会的人文关怀。文化建设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既需要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更需要社会提供适宜的环境。要着重抓好基层文艺骨干队伍建设,一个地方文化事业的兴起,是由广大群众参与的群体活动,要有一支一专多能的文艺骨干队伍作引领,以优秀的专业文化人才促进文化的繁荣,以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推动文化发展。抓好队伍建设,除了抓好各部门的文艺骨干外,还要重视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从小受到当地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的熏陶,特定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活动的空间。如把他们组织发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就能够创出一批精品,依靠他们去挖掘民间艺术遗产、继承发展和提高民间文化艺术,不断壮大发展自己,是当代文化工作开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费县薛庄镇文化站)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