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传统文化

费县地名中的儒家文化

时间:2014-6-14 21:53:11  作者:平凡  来源:  查看:3110  评论:0

 

费县自古为鲁国属地,深受儒家文化浸润,地名语源也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气息。《光绪费县志》卷一《村社》篇,收录了费县一城四隅四十二社之所有村庄地名,其中的一部分村庄地名,其得名的由来及含义是取自《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

义和庄,取自《易传·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义和:讲义气,彼此和睦。“利者,义之和也”,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人之于社会,岂可不言利?利,人人需要,不是利不好,而是什么样的利才好。许多读书人耻于言利,是狭隘的,自私的。君子无私,乃成大私;君子唯义,乃成大利。以义为基础的利,就是可取的。

人和庄,取自《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孟子在这里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而且观点鲜明: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上下团结。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又回到了“仁政”话题。

丰厚庄,取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宋成公如楚,还入于郑。郑伯将享之,问礼于皇武子。对曰:‘宋,先代之后也,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丰厚可也。’”丰厚:丰盛隆厚。皇武子这番话的意思是:“宋国是先朝的后代,对于周朝来说是客人,周天子对他们也要礼让三分。天子祭祀宗庙之后,要分一部分祭品给宋国;周王朝有了丧事,别的诸侯国过来吊唁,周天子可以不出来答礼,但是如果宋国前来吊唁,周天子都要出面答谢。所以,对宋成公的接待规格要盛大隆重一点。”这说明,在周代贵族社会中,周天子作为天下之大宗,所行之礼是诸侯效法的典范。

和顺庄,取自《易·说卦》: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和顺:中和顺从。“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的意思是说:“中和顺从于道、德,因而依义而理事。”在儒家看来,“和”是天下之达道,是和谐、和睦、和平,在一定条件之下,不管是矛盾的还是不矛盾的万物,能够共存、共荣、共发展、共进步,是“和而不同”。所以,“和”就是“中和”。“和顺于道德”,才可能“理于义”,“和顺于道德”是前提、是条件,“理于义”是结果、是目的。《易经》作为对天下万物之道、之德研究结果的集大成者,首先是和顺于道德的,进而整理出其中的义理,按照“义”而理事。

仁和庄,取自《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歌乐者,仁之和也。仁和:仁爱和谐。“歌乐者,仁之和也”体现了儒家的音乐美学观点。孔子的礼乐思想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音乐的社会功能在于改善不良风尚,“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人如果没有仁心,拿礼乐来干什么呢?孔子寓“仁”于“乐”,给音乐赋予了“仁”的道德内涵。

和乐庄,取自《诗经·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和乐:和谐快乐。“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表现了“兄弟友爱”这一主题,体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如今,兄弟之情也是人伦血缘之先。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诗经·小雅·常棣》),当安定宁静的生活到来,人有时就忘了手足之情,对外姓朋友称兄道弟,不辨是非,不分亲疏。即使当今时代,为了争夺财产兄弟反目成仇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信行庄,取自《论语·子路第十三》:“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信行:诚实守信的品行。“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体现了儒家的诚实守信的观念。这个诚实守信的理论,本来非常明白易懂。可是,由于在“言必信,行必果”后紧缀的话是“硁硁然小人哉”,所以有人在释读中,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不好的品行看了。其实,这都是受了朱熹的误导。朱熹在《四书集注》认为:“硁,小石之坚确者。小人,言其识量之浅狭也。此其本末皆无足观,然亦不害其为自守,故圣人犹有取焉。”有人还搬出《孟子·离娄下》中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来佐证“硁硁然小人哉”。难道“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是好品质吗?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释“小人”这两个字的含义。此处的“小人”是指普通人。孔子的意思是说: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这是响当当的道理,连普通人都应该做到。我们应该还“言必信,行必果”这种好品格一个公道。

仁厚庄,取自《荀子·富国》:“故其知虑足以治之,其仁厚足以安之,其德音足以化之。”仁厚:仁爱厚道。《富国》篇论述了使国家富足之道,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治原则和方针策略。荀子说:“那仁人君子的智慧足够用来治理民众,他的仁爱厚道足够用来安抚民众,他的道德声望足够用来感化民众。”用政治手段促使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里仁庄,取自《论语·里仁第四》: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住处有仁者。孔子说的“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一般解释为:“和有仁德的人住在同一个里巷就是好。选择住处,不选择邻里,怎么能说是聪明呢?”朱熹注解为:“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现在通行的也是这样的解释,并且能找到“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佐证。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也引用了孔子这句话:“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在这里,孟子对“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他把“仁”比喻为人之安宅,心居于仁就像人的身体居住在安宅一样舒适,这就是“里仁为美”。 

民义庄,取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民义:民力使用适宜。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侍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义”这个字,通常解释为“讲义气”,但在此处的含义却不是这样。在《论语》中,“义”的含义尚在发展之中,如“其使民也义”这句话,古注中说:“义,宜也。”也就是使用民力要在适宜的范围内,不过分。用“宜”来解释“义”,是强调一种时机和分寸的把握,是一个较为中性的词。后来逐渐被儒家所强化。尤其是孔子说过“信近于义”(《学而》)、“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以及“君子喻于义”(《里仁》)这样的话,“义”的地位逐渐上升,进而成为“五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和气庄,取自《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和气,谓立而诎。”和气:温和的气度。《礼记》的这段话,讲的是儒家的孝道:“孝子如果是有深爱的,一定会有和气;有和气的,一定会面有愉悦之色;有愉悦之色的,一定会有和顺的容貌。” 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的回答是很简单的两个字——“色难”(《论语·为政》)。就是说,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无论贫富,给父母一个好脸色,使父母心里舒畅,才是最大的孝心。

归仁庄,取自《论语·颜渊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仁:归附于仁德。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远来庄,取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远来:远方的人们前来归顺。(说,通“悦”)“近者说,远者来”体现了孔子的治国思想。春秋时,人口少,土地辽阔,很需要老百姓,所以孔子说,近处的人不愿离开你,远处的人都想来投奔你,这就成功了。相反的,身边的人想离开你,在外面的人不愿回来为你出力,这就有问题了。孔子这两句话,后世更延伸到外交上,能够与邻近的国家相处得敦睦;而距离远的国家也愿意来交往,这就做得很成功。内政外交,一语囊括。

安靖庄,取自《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安靖:安定平静。这段话谈论的是战争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有没有消弭的可能的问题。宋国的向戌发出弭兵的号召,晋国的韩宣子说:“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菑也。将或弭之,虽曰不可,必将用之。”向戌弭兵成功,向宋公请赏,却得到了大臣子罕的一通奚落:“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去之,不亦诬乎!以诬道蔽诸侯,罪莫大焉。纵无大讨,而又求赏,无厌之甚也。”这两个人的说法不同,其实都主张战争虽然不是好事,但也是必要的,是不可消弭的。

务本庄,取自《论语·学而第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务本:致力于根本。(孝弟,即孝悌)这是有子关于孝悌的一段论述。有子(公元前518~?),名若,字子有,鲁国),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他深受孔门弟子的敬重。有子的这段话,依字面上解释为:“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根本的事情,基础根本的事情一旦确立了,大道也就会跟着显现出来了。孝悌,就是‘仁’的基础根本。”所谓“孝悌”,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足食庄,《论语·颜渊第十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粮食充足。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先求充足粮食,次乃讲究武备,民众自然就信任政府了。”孔子的这番议论,看了之后令人感慨万千。成功的政府会让民众产生来自于内心的安定感,以及对政权的亲近感。“足食足兵”是社会生存的基础,足食可以活命,足兵可以有安全感。但是,足食足兵的国家不一定就是一个体制健全的有竞争力的国家,因为它还可能有一个独裁的政府,还可能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暴君。这样的政府,百姓是绝不会去“信之”的。百姓如果不能“信之”了,政权倒台只是时间问题。

公利庄,取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公利:公共的利益。晏婴对齐景公说的这段话,大意是:“士人不能失职,百官不能怠慢,大夫不能聚收国家的赋税。”这样,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就一心为国,就会避免私人势力的强大。为了使臣民懂礼、守礼、保持社会稳定,抑制私人势力的发展,晏婴劝谏君主在守礼方面为天下百官和百姓做出表率。这样,天下有礼之士就会簇拥在齐侯的左右,从而为治国安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那些无礼之士就难以容身。这样,就会使姜齐政权得到稳定。正是由于晏婴重视礼义,强调以礼治国,这才使当时齐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桓、管霸业的余绪,使齐不失为大国而自己也身显诸侯。

平和庄,取自《礼记·乐记》: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平和:宁静,温和,不偏激。这是一段儒家艺术鉴赏理论。《乐记》作者认为,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过缓或过急,都会因为不和谐而失去中和之美,从而背离儒家的审美标准。

乐利庄,取自《礼记·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乐利:快乐与利益,犹言幸福。《礼记》的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是:“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此处的“小人”,是指普通人。汉郑玄注曰:“圣人既有亲贤之德,其政又有乐利于民。君子小人,各有以思之。”他的意思看来是:君王的恩德,君子铭刻于心,小人也没齿难忘。君子和小人都待见明君。

民乐庄,取自《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乐:民众的快乐。孟子说:“国君以老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这段话,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进而生发出了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传诵千古的名句。

安乐庄,取自《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乐:安逸,快乐。孟子论述的是关于国家治理问题。他指出,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外部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仁惠庄,取自《史记·律书》:“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仁惠:仁慈惠爱。“仁惠抚百姓”是中国古代民本主义的体现。儒家思想的精髓是民本主义,民本主义首先想到的是民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比尧舜还强的圣人,儒家主张君主应是圣贤,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谁就是圣贤,圣贤治国才是儒家理想。儒家民本主义认为,应该让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到战国时期,民本主义由孟子发展到了高峰,他甚至说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那样惊世骇俗的话来。《孟子》七篇无他,惟“民本主义”而已。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覆盖城乡,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政策,赢得了广大百姓的一致拥护。

    

(作者单位:费县旅游局)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