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理论研究

加强沂蒙文化研究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时间:2014-6-14 21:56:06  作者:徐建勇  来源:  查看:2704  评论:0

 

    文化的繁荣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引领和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这一声号角固然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但也警示世人:目标还有距离,道路还很遥远。地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弘扬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基,在此文化发展的多事之秋,加强沂蒙文化研究与发掘,有利于为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加薪添火,丰富内容,夯实基础,有利于挖掘宝贵传统文化财富,占领先进文化传播阵地,有利于推陈出新,汲取沂蒙文化思想精华。弘扬伟大沂蒙精神,从各方面说都极具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加强沂蒙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

文化源于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和最终归宿也是实践。沂蒙文化历久弥新,其生命力在于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开放包容的特质。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沂蒙文化将更加突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承担起推动科学发展的历史使命,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供有力保证,为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一)实践需要沂蒙文化承担推动科学发展的历史使命

伟大事业需要先进文化来推动。沂蒙精神是沂蒙文化的内核所在,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价值。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自觉承担起推动科学发展的历史使命。通过弘扬和培育沂蒙精神,以此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激励人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在革命和建设年代的政治热情和创业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奋斗。继续弘扬和培育沂蒙精神,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继续弘扬和培育沂蒙精神,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开拓奋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动力。继续弘扬和培育沂蒙精神,科学开发以沂蒙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资源,推动沂蒙老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时代要求沂蒙文化丰富改革创新的新时期精神

一切优秀的社会文化,都必须紧跟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步伐,正确反映时代的主题和本质,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前列,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改革创新是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践经验的概括提升,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坚持发展,也是对中华民族革故鼎新、富于进取优良传统的传承延续。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精神气质的集中写照和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是当代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丰富发展沂蒙文化,保持沂蒙文化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就必须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突出改革创新精神,强调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增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努力开拓沂蒙精神发展的新境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三)现实需要沂蒙文化发挥党建载体的作用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以人为本、以民为重,是人民拥护党的根本依据。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性,能够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才会在沂蒙人民心中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沂蒙人民才会在革命斗争中爱党爱军、勇于牺牲,才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信念坚定、开拓奋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必须继续弘扬沂蒙思想文化,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必须继续弘扬沂蒙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的败家习气,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文化建设需要沂蒙文化提供思想保证

理想信念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内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日趋明显,西方国家利用传播优势不断对我国进行形象上的丑化和思想文化上的渗透,使我国文化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国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有所滋长,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论时有出现,崇洋媚外、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见利忘义、诚信缺失、媚俗低俗、封建迷信等错误价值观不断蔓延,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任务依旧艰巨。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我们必须将弘扬沂蒙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媒体宣传之中,落实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融会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体现到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使之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仰、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五)社会建设需要沂蒙文化贡献精神力量

无私奉献是沂蒙文化的核心财富和永恒魅力。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沂蒙人民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责任义务,舍小家,为大家,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大地几乎“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嫂”,无数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英雄模范事迹感人至深。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吃糠咽菜援国家、救灾民,撇家舍业治淮河,为顾全大局做出重大牺牲。现在,无私奉献已经成为沂蒙人民的内在追求,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中竭尽所能,异常踊跃。无私奉献精神具有永恒的魅力和跨越时空的穿透力,沂蒙人民这种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和坚守道义、耿直忠贞、义无反顾的执著品格,对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

二、准确把握沂蒙文化研究的几个关系

加强沂蒙文化研究,顺应时代要求,合乎文化发展规律,功在当代利于后来。在沂蒙文化的研究上,不仅要突破以往从历史的角度、地域的角度、精神的角度研究的有限范围,还要准确把握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沂蒙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建设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形成沂蒙文化研究的基本遵循与认识。

(一)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的关系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山东的革命和建设年代曾经发挥了并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丰富和弘扬沂蒙精神离不开沂蒙文化,因为任何一种精神都不是无源之水,都是经过先进思想的引导在长期的文化孕育中形成的。先进思想是种子,地域文化是沃土,一经培育就会结出精神的硕果。沂蒙精神便是植根于临沂古老的文化传统,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贯穿在临沂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历史流变过程之中,是山东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升华优秀民族文化品质,逐步砥砺形成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时代民族精神。这一精神集中体现了沂蒙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1、优秀的沂蒙历史文化是沂蒙精神产生的深厚根基。临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沂蒙大地孕育伟大的沂蒙精神。东夷文化奠定了沂蒙精神不屈不挠、变革强的精神品质。东夷文化以沂蒙山区为中心,沿泰沂山脉,循由此发源的河流南下、北上、东进、西去,后遍布山东半岛,继而到达辽东半岛,向南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杂多变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夷文化必然蕴含吃苦耐劳,变革图强的精神。从历史上看,沂蒙人从古至今,重视修政治军、发展经济,不屈不挠,生生不息,这些精神都是遗传于东夷文化的基因。齐鲁文化交融催生了沂蒙精神独特的文化性格。沂蒙地区西靠鲁国,北部属于齐国,齐鲁文化交融使沂蒙文化既具有鲁文化的敦厚重礼,又具有齐文化的豪放典丽,构成了沂蒙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沂蒙精神独具特色的文化尽忠尽孝、崇文尚武、自强不息的性格。

    2、先进的沂蒙革命文化是沂蒙精神的诞生摇篮。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奠定基础。共产主义共产党早期活动家、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就在家乡沂蒙播撒下革命的火种。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指引和党的坚强领导下,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不畏险阻、敢于斗争的传统逐渐升华为不怕牺牲、积极进取、爱党爱军、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等精神气质。革命斗争对沂蒙精神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都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主战场,沂蒙儿女以极大的热情和崇高的精神积极参军参战,碾小米、做军鞋、送弹药、抬担架,全区460万人中有20多万参军入伍,100多万人参战支前,6万多革命烈士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同仇敌忾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著名“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大批英雄典型。在艰苦卓绝的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山东党政军民共同熔铸和形成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3、丰富的沂蒙时代文化是沂蒙精神成长的沃土。新中国建立后,面对战争留下的巨大创伤和贫困的自然条件,沂蒙人民继承发扬光荣传统向贫穷宣战,为改变靠天吃饭的自然状况,解除年年汛期带来的无穷水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临沂就修建了50余座大中型水库,建起了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为此有40万农民舍弃了自己的家园,为顾全大局做出了重大牺牲。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艰苦创业的事迹,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批示表彰。沂蒙精神的弘扬光大,使60年代的临沂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地区之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沂蒙精神引领临沂人民找到发展新模式。作为革命老区,在封闭而又恶劣的环境下,不仅无法从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生活资源,而且常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严酷摆布, 临沂经济发展一度缓慢。临沂人发扬沂蒙精神,特别是“开拓奋进”的核心精神,造就了干事创业的力量。在沂蒙精神的引领下沂蒙山区人民身上蕴含着的摆脱贫困落后,追求光明、追求富裕的强大内在冲动,转化为知耻图变,知绝地而后生,终而背水一战,探索出了在落后基础上获得跨越式发展老区发展新模式。

    (二)沂蒙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人类文明维系的唯一纽带,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推陈出新,不断进步。对优秀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传承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立足之本。沂蒙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文物古迹遍地,历史名人辈出,忠肝义胆、大公无私、诚恳朴实、诚信仁义等优秀思想文化丰富,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挖掘,大力继承弘扬。但是对历史文化,我们一定要持辩证的态度,要分清优劣,优秀的要弘扬,糟粕就要剔除,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从沂蒙文化的发展来看,一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三纲五常、舍生取义、男尊女卑、推崇等级、迂腐守成等封建思想观念仍然在当地盛行,缺乏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等现代意识;二是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内容比较单一,有时表现的比较狭隘,具有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的倾向,缺乏创新、竞争、开放的开拓意识。对于这些文化短板和不足,我们要以科学文化发展观来对待,使沂蒙文化在扬弃中不断丰富升华,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沂蒙文化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关系

研究沂蒙文化,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沂蒙文化的研究中,需要始终秉持系统论的观点,找出沂蒙文化建设发展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甚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文化与政治关系特别密切,文化的意识形态塑造与维护任务始终处于首要地位。体现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便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是处于统摄位置。从这十几年的文化体制改革进程来看,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的关键是行政的强力支持,核心环节是党政部门管文化与办文化的分开,让文化单位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最错综复杂的环节是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文化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和文化执法改革仍在进行之中),进行最缓慢的是与意识形态联系最紧密的非时政类报刊改革。从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难以深入人心,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面临被抛弃的危险,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党政机关及其人员公信力的逐步丧失,政府逐步陷入“塔西佗陷阱”,即政府无论倡导要求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人们已经一概不信。因而目前重塑政府威信,已不仅是政治问题,也直接决定着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成效。党和政府要想在思想道德建设领域取得扎实有效的成果,必须从“南门立木”开始,取得人民群众的广泛信任。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社会是文化发展的保障,跟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一样,加强沂蒙文化研究,也必须正视文化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

 


上一篇:魏晋南朝沂蒙文化南播的方式和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