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沂蒙文学

猎猎长风 群像英雄

时间:2014-6-14 23:20:50  作者:高 军  来源:  查看:2209  评论:0

猎猎长风,群像英雄——评杨文学的报告文学《叩拜沂蒙》

点击阅读电子版:http://epaper.langya.cn/shtml/linyrb/20130816/72138.shtml

 

猎猎长风  群像英雄

——评杨文学的报告文学《叩拜沂蒙》

 

 

 

沂蒙山是一座红色的山,更是一处文学的富矿。多年来,很多作家如刘知侠、王安友、苗得雨、魏树海、李存葆、王光明、苗长水等都以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方式予以表现,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可以说,这是一个已被写过多遍的题材。但是,真正的文学写作是从来不会因畏惧被人写过而停下脚步的著名作家杨文学通过深入采访,2012年先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沂蒙长风》,2013年又在《时代文学》分3期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叩拜沂蒙》,在沂蒙山题材的写作中取得了新的重要突破。

报告文学这种体裁,可以用文学的手段将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报告给读者大众,也可以将视线从热点的现实问题移向茫茫的历史沧海,探究动人心弦的历史课题。也就是说,报告文学既可以是“时代的报告”,又可以是“历史的报告”。《叩拜沂蒙》则是将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以真实的历史,浓郁的悲情和强烈的反思而震动人心的长度和深度兼具的作品。就是追踪历史,其材料仍具新闻价值,很多是限于当时诸种缘故而未能披露的冷藏材料。《叩拜沂蒙》这部作品的开拓性,是明显的,是多方面的。

一、场面宏大

有雄心的报告文学作家大多有一种“史诗”情结,力图以史家博大深远的眼光对某一重大题材进行全景式和纵深式的把握。杨文学的《叩拜沂蒙》就是在“史诗”情结的激励下,以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聚焦和剖析历史和现实的一篇优秀之作。杨文学将一部波澜壮阔凝聚着沂蒙山人精神的奉献史,以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对沂蒙人民丰碑式历史的追寻和写实。作品分别聚焦了沂蒙红嫂群像、沂蒙红哥群像、库区移民群像、当代沂蒙英模群像等。横跨沂蒙山区多个县区的多个地方,纵贯七、八十年。作品将数十个事例捆绑在一起,进行集中展示,报告的人物、事件非常之多,是在特定的某种先验意识的规约下以一贯的主题来统摄的对重大题材的主流叙事。但又不是流于各方都要照顾面面俱到的表层现象描述,而是进行深入的内在剖析,见微知著,纵横阖捭,规模巨大,掩卷之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品很好地避免了在形态上接近于通讯和特写这一问题,以文学的形式来对勇敢顽强可敬可佩的沂蒙人民进行礼赞和仰望。作家先后采访了200多名相关人员,召开了20多场座谈会,采访足迹遍布沂蒙山山水水,有时甚至“抢救性采访”病榻上的当事人。写作中,《叩拜沂蒙》精心选取了多个场景,以丰富的色彩、细腻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幅大气的场面、一个个饱满的人物。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景立体式描写和展现沂蒙人的宏大场景的纪实作品。如第一章《红嫂,你在天堂还好吗?》由十二节组成,从多个侧面透视了“红嫂”们的感人事迹,浓笔重彩地勾画了明德英、王换于、祖秀莲、胡玉萍等形象,同时更挖掘出了一些此前不为人知的、从没有被称为红嫂的人物身上的高尚与卑微、伟大又平凡交织在一起的动人个案,在写实描绘中对每个人物的不同神态进行了精致呈现。再如第四章《库区,二次大奉献》运用九节的篇幅,变焦的广角镜头,写了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沂蒙老区人民在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前期,在毛泽东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大背景下,在沂河、沭河流域修建水库中艰苦奋斗的场面和移民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那冻伤了的老烂腿和因冻伤永远失去生育能力的女民兵、那牺牲于贫穷和愚昧的烈火中的女民工们、那因移民而由富庶之地迁入贫瘠之地的一个个村庄里连媳妇也找不到的男光棍们等等,那种悲壮与残酷、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都令人唏嘘不已。

二、人物塑造

报告文学要“写人”,要塑造文学形象。塑造真实的、能成为社会榜样的优秀先进人物是报告文学的使命。在行文中,杨文学注重通过现象反映人物的本质特征,塑造符合历史真实的典型人物形象。如,第四章《库区,二次大奉献》“库区精魂”中,在土地被水库淹没后搬到小东山上的山村里,残疾人梁凤席挑起了谁也不愿意来任教的山村教师的担子,妻子承担起了家庭生产生活的重担,后因劳累过度不治身亡。梁凤席24年从未因病因事请过一次假,耽误过一次课。当他最后终于从一个民办教师成长为“全国优秀教师”,在时时盼着的转正即将到来的时候,留下一双尚未成年的儿女,倒在了讲台上。通过爱情、家庭、性格与命运,写了一段令人沉痛又沉思的历史,更写出了一个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感人形象。有典型事例,有人物描写,也有作者的眼光和情感投入。再如第五章《深山里的灯塔》写的农村支部书记孙士元,就是用一系列细节支撑起来的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孙士元没有文化,也认识不了几个字,但凭着朴素的感情,凭着要改变山村面貌的执着,率领村民整山治水,发展林果。村子出名后,各级领导都来了,他让乔石栽下一棵树,并说来年结了果要去北京给送果子,两年后他真把果子拿到县里让县委书记给捎到北京去,在书记的呵呵笑声里,他一脸真诚地说:“人得说话算数啊。”田纪云来到现场并要求各级政府对这个村子给以支持,随后他就跑到地委书记那里要来了30吨水泥,他高兴地说秋后给送栗子,当他真的背着栗子来到地委门口时,被门卫轰走。他对集体事业很上心,可从来不占集体一点便宜,招待来人吃饭他弄好饭菜总是找个借口躲开。排除哑炮,他让自己的儿子上去,结果儿子被炸伤。在老伴的哭诉声里他说,就算老大万一毁了,咱不还有老二吗?人物的出身与阅历、教育背景与思想脉络清晰呈现着,独特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支撑起来的人物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也使作品具有了融历史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体的特质。真实的人物较之虚构的人物总是更具有说服力、更有让人感动的力量。报告文学的创作,事关塑造人物形象的问题,总体说来《叩拜沂蒙》塑造了很多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三、深度思考

报告文学需要有新的叙事策略,其核心是以个人的方式再现多姿多质的对象世界。《叩拜沂蒙》中涉及到的很多都不是当下的生活、事件和人物,而是从历史的积淀中的再次打捞和挖掘出来的,体现着报告文学的历史化走向。关照历史,又指涉现实,具有总结性、概括性。这一方面表示历史作为一座富矿,可以开采的质料丰富,历史非虚构对于读者别有一种吸引力。另一方面昭示着,报告文学写作在原有的新闻优势基本失去后,作者应该突破新闻性报告,自觉的进行文学地的报告。杨文学有意追求让读者通过进入作品参与和作者的对话这种效果,立足于现代观念之上的一种深层思索,把《叩拜沂蒙》写成了一篇现代意识浓厚的作品。注重融入作家的“自我”,对题材有透彻的认识和深刻的分析,史中有今,今中蕴史,材料是历史的,而其思想是现实的,读者可以从中省悟出许多道理和感悟。

如关于红嫂、红哥这些内容,占了这部报告文学一半多的篇幅。再次书写已被许多作家书写过的内容,如果没有独到的眼光、深入的思考,是很难出新意的。可我们欣喜地看到,杨文学写出了新的画面,新的人物。《不是红嫂,胜似红嫂》中,展现了多位不在红嫂榜上的女性的感人事迹,材料是全新的,阐发的见解是深刻的。如给省委书记放过哨的小脚老太太高卜氏看到鬼子汉奸和泥制作土坯准备在村子里修建炮楼,就在民兵的配合下,在深夜悄悄带几个妇女用抓钩给一次次抓烂,使鬼子最终放弃了在这里修建碉堡的企图。行文至此,作家分析说很多人觉得高卜氏不是红嫂,可是鬼子如在村头修成碉堡,就会对八路军构成很大威胁,要想把碉堡拔掉又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和伤亡,这种分析是很有见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的确不是红嫂,胜似红嫂。再如《一个农民的壮举》对曾出现在电影、戏剧、连环画等中的英雄农民武善秋通过深入采访,进行了真实地还原,写出了他“半道想逃跑,向鬼子要烟抽,二次跌下悬崖”等细节,更真实更感人了。作者通过分析,用思想洞彻材料,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些行为丝毫也不妨碍英雄的高大形象。

“对许多昙花一现的典型来说,他们缺少的是与时俱进的内涵。”杨文学带着这种深度思考,对老典型九间棚进行了深度剖析,分析了他们出名后走的一些弯路,指出九间棚精神是不断发展和充实着新内容的,既看到了“没有商品的精神超市”,更抓住了“重新洗牌智者赢”的关键,经过“山村涅槃”,九间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打造了“中国金银花第一园”。将历史的真面目复原出来的同时,对九间棚的发展变化注入了深度思考。使得作品不是单纯的纪实,而是带有很强的历史反思意识。事象叙述与深入思考有机结合,让《叩拜沂蒙》具有了相当的深度,成为了一部画面大气、内涵丰富的作品


上一篇:乡土情怀(厉彦林)
下一篇:水淹霸王弓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