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历史名人

古兰陵及其璀璨的萧氏家族文化

时间:2014-6-15 23:15:42  作者:闫春新  来源:《兰陵文化研究丛书》  查看:5057  评论:0

 

一、兰陵及其中古建制流变

兰陵之名,自古已然,历史悠久。据传因附近土陵兰草繁茂、兰花芳香而得名。早在大禹治水而分天下为九州,兰陵地望于徐州,星野奎娄;春秋时代,鲁国在此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在此开始设县,公元前255年,曾仕齐为祭酒的荀卿应楚国春申君之邀两任兰陵令近二十年,后荀卿卒,葬于兰陵。 “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后卒,因葬兰陵”(《史记•荀卿列传》),故址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汉晋时期,属东海郡。《汉书•地理志上》、《续汉书•郡国志三》、《晋书•地理志下》:东海郡皆领有兰陵县。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东海郡置兰陵郡,郡与县同名,乃取之于县名,郡治承县,兰陵县属之。“元康元年,分东海置兰陵郡。”(《晋书•地理志下》)“兰陵太守,晋惠帝元康元年,分东海立,领昌虑、承、合乡三县。”(《宋书•州郡志一》)《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兖州府峄县:“承城,县西北一里,晋为兰陵郡治,兰陵城,县东六十里,晋属兰陵郡”。

自西汉萧望之立宗开派于兰陵,兰陵萧氏之祖籍,在汉魏时期便一直隶属东海郡兰陵县;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起事,反抗晋王朝的封建统治,中国北方陷于纷扰割据战争之中。晋元帝司马睿偏安江左,建立东晋王朝,中原地区的世家士族为避兵乱之计,大量南迁江表,为安置侨流士族,大量侨置州郡县,皆取旧壤之名。兰陵文化士族萧氏南渡江南,寓居于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文楚先生等考证,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侨置南兰陵郡,治兰陵县,并加以南名,以区别于北方的兰陵郡。晋元帝渡江之后,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以江乘置南东海、南琅邪、南东平、南兰陵等郡”。(《晋书•地理志下》)“南兰陵太守,首县兰陵。”(《宋书•州郡志一》)《咸淳毗陵志》卷一《地理一》:“元帝太兴元年,侨置南兰陵郡于武进县”。侨南兰陵郡,治兰陵县,在今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万绥镇。中朝乱,齐太祖萧道成四世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兰陵人也。”(《南齐书•高帝纪上》)此云“晋陵”,即晋陵郡。据《宋书•州郡志一》载,晋陵郡,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改毗陵郡置,治丹徒县(今镇江市东南丹徒区);东晋太兴初徙治京口(今镇江市),后又徙还丹徒;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移治晋陵县(今常州市)。而武进县,则是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丹徒(今镇江市东南丹徒区)、曲阿(今丹阳市)二县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常州武进县:“晋武帝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梁武帝改武进为兰陵,入晋陵。垂拱二年,又析晋陵西界立武进县于州理”。据此,晋武帝太康二年设立的武进县,梁武帝改为兰陵县,是在唐代丹阳县(治今丹阳市)东五十里。但明清志书都记载晋武帝所设立的武进县在明清时期武进县的(治今常州市)西北千秋乡。而千秋乡有万岁镇,明清时称为阜通镇,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常州府武进县:“府城西北六十里为千秋乡之万岁镇,今名阜通镇”。《嘉庆重修一统志•常州府•关隘》:“阜通镇,《九域志》:晋陵有万绥镇。今名阜通镇,在武进县西北九十里”。二书所记里距数有别,但千秋乡之万岁镇,为西晋武进县所在地,是无疑的。今常州市西北万绥镇,“岁”、“绥”,近音,当是。在隋代,武进县(梁改名兰陵县)境土并入曲阿县,唐武德二年重置武进县,唐贞观元年并入常州晋陵县。

不过,需强调与补充两点:其一,顾祖禹之说东城是武进县之东城,与《南齐书》记载萧齐高帝四祖萧整寓居武进县之东城,即侨置之南兰陵郡兰陵县正相符合。《南齐书•高帝纪》记载,晋陵郡武进县之东城里,为侨南兰陵郡兰陵县治。东城里是萧齐高帝祖先寓居之地,是萧氏南渡后发祥之地,故名皇基,又改名皇业,其地在万岁寺后,万岁寺在万岁镇,故东城即在万岁镇,亦是兰陵县城所在。所谓“东城”,乃武进县之东城。顾氏《读史方舆纪要》:兰陵城,常州“府城西北六十里。晋太兴初,始置南兰陵郡及兰陵县于武进界内,宋因之,亦曰东城,以在武进东也。萧道成高、曾以下皆居武进之东城里,因为南兰陵人也。”

其二,东晋初侨置南兰陵郡(治兰陵县)之变迁及其消亡。梁武帝萧衍实行土断,重新调理地方行政区划,于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改实土的南东海郡为兰陵郡,又将其祖先寄寓于武进县的侨兰陵县撤除,改实土的武进县为兰陵县,致使兰陵郡和兰陵县成为名实相符的本籍。《梁书•武帝纪中》:天元年四月,“改南东海为兰陵郡”。《隋书•地理志下》:江都郡曲阿县,“有武进县,梁改为兰陵”。《元和郡县图志》常州武进县:“梁武改武进为兰陵”。(《太平寰宇记》同)《咸淳毗陵志》卷二《地理二》:“梁天监初,乃改南东海为兰陵郡,武进为兰陵”。南朝陈复改南兰陵郡为东海郡,兰陵县仍属之。《隋书•地理志下》:江都郡延陵县,“旧置南徐州、南东海郡,梁改曰兰陵郡,陈又改为东海”。《咸淳毗陵志》:梁天监初改南东海为兰陵郡,武进县为兰陵县,陈复改南兰陵为东海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陈,废东海郡及兰陵县,自东晋太兴元年(公元318年)至此,维持了二百七十一年,宣告结束。

二、灿烂辉煌的兰陵萧氏及其家族文化

正如上文所言,因战国时期儒学大师荀子长期传经授徒于兰陵,故而周秦之际以致刘汉王朝,不少著名学者是兰陵人,有的官至高位,故兰陵为世家士族之乡。《史记•儒林列传》:西汉申公以《诗》为训以教,“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申公弟子“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因而东海兰陵人王臧、缪生,对《诗经》深有研究;董仲舒弟子“兰陵褚大至梁相”,为经学博士,学《春秋公羊传》。《汉书•儒林传》:孟喜,东海兰陵人,是西汉今文易经——《孟氏易》的创始人,他精研《周易》,其《易》学以六十四卦分配气候,以卦气言《易》,占验吉凶,在传播《易经》方面自成一家,并曾参加过汉宣帝召集的经学讨论会,“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父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由此可见,汉晋时期,东海兰陵是著名文人出生之地,是文化士族聚居之乡。

而兰陵萧氏,便是兰陵世代冠冕的文化士族之一。自西汉萧望之开派,源远流长,群星灿烂且誉满天下。萧望之身为一代儒宗,历位将相而名标麒阁,对中国古代的王霸政治体制进行了儒教化改造,提升了儒家文化的官方参政地位,使儒学经汉武五经取士之后,在西汉中后期真正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西晋永嘉之乱中,北方世族大举南迁,萧望之第十三世孙萧整举族迁居今江苏省丹阳市一带侨置的南兰陵县,兰陵萧氏遂在江南发展,渐成望族;而到了南北朝时期,东晋时期的萧整后人——萧道成和萧衍,凭着世传家学与军功,先后建立了南齐和南梁两个朝代,掌握了统治江南的大权。

不难看出,汉唐时期,兰陵萧氏之流变相对清晰。而对汉初兰陵萧氏之源头,学界一般认为,萧氏发源于战国时代宋国附庸萧国(位于今安徽省萧县附近),西汉名臣萧何的裔孙萧彪迁居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北附近),遂为兰陵萧氏之始。

其实,兰陵萧氏的始祖是不是萧何,自古就有较大争议。萧道成的孙子萧子显在《南齐书本纪第一高帝上》中称萧道成乃“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世孙也。何子酇定侯延生侍中彪,彪生公府掾章,章生皓,皓生仰,仰生御史大夫望之。……萧何居沛,侍中彪免官居东海兰陵(秦汉时,兰陵属东海郡)中都乡中都里(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北的小仲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亦称萧何孙——谏议大夫、侍中彪,以事始徙兰陵丞县,萧望之系萧何六世孙。但班固在《汉书萧望之传第四十八》中,称萧望之“家世以田为业”,没有提及其祖辈。颜师古也在《汉书》注中指出:“近代谱牒妄相托附,云望之乃萧何之后。萧何乃汉室宗臣,功高位重,子孙胤绪具详表、传。望之距萧何年载非遥,市相未变,长老所传,耳目相接。若萧望之实承何后,史传宁得弗详?”《汉书》既不叙论,后人焉所取信?训诂大师颜师古认为,说萧望之系萧何之后,是兰陵萧氏后人在写谱牒时的附会。

萧氏在战国以后的发展,《南齐书·高帝纪》、《梁书·武帝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基本一致,而《南史》的记载则与之有别。李延寿根据颜师古《汉书注》的考证,不同意将汉代宰相萧何、萧望之列在同一世系中,关键在于《汉书·萧望之传》并没有记载萧望之与萧何同族,因为萧何、萧望之均是汉代勋贵,如果是出于同一族,那将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汉书·萧望之传》肯定会有记载;因此,将萧何、萧望之列在同一族,是齐、梁人在认祖归宗上的牵强附会。

既然萧何、萧望之不同族,两者地缘又非常接近,后者地望处于山东省最南部的苏鲁边界,距离萧县及萧何故土沛县较近,就应同源于战国时代宋国的萧国萧氏,因而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们分别代表着萧氏在后世的两个血缘极近的分支:一则萧望之是不是萧何之后,是和萧彪是不是萧何之孙直接相关。《南齐书》和《新唐书》都云萧彪系萧何之孙,被免官后,迁居于兰陵,此后才有了兰陵萧氏,萧何、萧彪应与萧望之之兰陵萧氏甚有渊源。二则萧何是丰沛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从萧邑迁移到丰沛的时间大概是战国末期。萧望之是东海兰陵人,据《南齐书·高帝本纪》“萧何居沛,侍中彪免官,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的记载,萧氏早在西汉初年就已迁移至此,经萧望之又有一支由兰陵迁往京兆杜陵。综上两因,两汉萧望之一族,虽非是直系裔孙,但至少应是萧何之族孙。

介绍完兰陵及其丰厚的文化土壤、兰陵萧氏之渊源,下面根据临沂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高梅的研究成果《兰陵萧氏初探》、《兰陵萧氏多才俊探析》,并对其加以吸收、改写,撇开萧何,再来看璀璨的汉唐兰陵萧氏家族文化。

望出兰陵的萧氏,在历史上尤其是汉唐时期可谓人才济济,谱写出了绚丽多彩的篇章。

兰陵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兰陵已兴起、发展。西周时,兰陵地属鲁国。鲁国文化基础十分雄厚,儒学的奠基者——孔子出生在这里,儒学的重要流派——孟学也形成于此。兰陵位于鲁国东南边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礼的熏陶,成为儒家谈经习礼的滋生地。孔门弟子中多有沂蒙籍人士,这些人也将孔子学说广泛传播于沂蒙各地,使这一地区学儒的风气较浓厚。正如上文所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两度为兰陵令,治理兰陵近二十年。而荀子在任兰陵令期间,兰陵兴旺发达,六国的优秀人士,慕名而至,如水之归海,师事荀子,其中以李斯、韩非最为有名。荀子在兰陵广收弟子,兴办教育,并在兰陵著书立说,为兰陵培育了一大批人才。秦汉之世,兰陵在儒学上有成就的人物,大多是间接受到了荀子的影响。正如西汉大学者刘向所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荀子,字卿,汉时避宣帝询讳,改荀卿为孙卿)。西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为了更好地宣传儒家学说,开始“置五经博士”,又为博士置弟子员,并广设学官,使学而优者仕,把儒学和仕途密切联系起来,以高官引诱人们读经,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穷究经学,尊孔崇儒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

两汉时期在全国影响较大的兰陵籍的儒学经师,除本文开篇所举之外,还有:高相治《易》,授兰陵毋将永,“永至豫章都尉”;《汉书•疏广传》:“疏广,兰陵人,明《春秋》,家居教授,徵为博士大中大夫,其侄疏受也精研《春秋》,两人因明经而分任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朝廷以为荣。”《汉书•毋将隆传》:东海兰陵人,“哀帝即位,以高第入为京兆尹,迁执金吾”;东汉东海兰陵人王良,精通《小夏侯尚书》,学问深厚,求学者多达千余人。

兰陵浓厚的文化氛围对萧氏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兰陵诸儒生中,萧望之巨儒达学,名节并隆。萧望之从小就刻苦好学。先与匡衡等人师从后苍,研读《齐诗》,后入京师太学学习,师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汉代著名经学大师夏侯胜学《论语》。由于他苦心钻研、博学多闻,赢得了当时京城诸儒的赞赏,为以后进入仕途奠定了基础。宣帝时,萧望之历任左冯翊、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官。宣帝病重时受遗诏辅政,拜为前将军、光禄勋,并领尚书事。元帝即位后,十分敬重萧望之,对其言听计从。因望之为人刚正不阿,遭宦官陷害,最后被迫饮鸠自杀。萧望之在政治上官至三公,辅佐皇帝,尽职尽责。同时他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学大师,他曾在长安未央宫殿北石渠阁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异同,对儒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兰陵萧氏自萧望之始日益显赫,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萧望之子萧良、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位至二千石,成为当时的名人。至东汉时,由于儒术长期“独尊”,逐渐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并因此而累世高官的家族,兰陵萧氏家族即是其中一支。这一时期,萧氏裔孙颇有声望,如萧望之的孙子萧绍曾任御史中丞,萧绍子萧闳任光禄勋,也出过孝廉、博士等人才。

西晋末年,北方战乱,晋朝的官民纷纷南迁。当时的世家大族携其宗族、部曲、宾客渡江南下,多者可近千余家数万人,形成了一个个依籍贯集聚起来的流民群。

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也加入了移民大军。南渡的世家大族,阀阅观念十分浓厚,特别注重自己的籍贯,即使在南方也要侨置,兰陵萧氏也是如此。为了安置萧氏大族,晋侨置南兰陵于武进(今江苏常州)。

兰陵萧氏南迁以后,整个东晋,内忧外患频仍,兰陵萧氏利用时机,充分发挥自己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逐渐走向了当时政坛的中心。南朝的四个开国君主中,就有两个是兰陵萧氏的后裔。从晋末至齐、梁年间,兰陵萧氏人才辈出,声名显赫,进入了另一发展高峰期。

南朝齐的建立者——萧道成,是萧整的四世孙。萧道成小时候从儒士雷次宗学《礼记》和《左氏春秋》。他一生戎马,在军事上、政治上卓有成就。同时他也是一位爱好广泛、博学多才的学者,史称他“博涉经史,善属文,工草隶书,奕棋第二品,虽经纶夷险,不废素业”(《南齐书•高帝本纪》)。

南朝梁武帝——萧衍,萧整的五世孙,其父与萧道成为始族弟。萧衍“少而好学,洞达儒玄,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梁书•武帝本纪》)。史载他勤奋好学,善为文辞,“千赋百诗,直疏便就” (《梁书•武帝本纪》),对经学、文学都很有研究,著有《群经讲疏》二百余卷,《通史》六百卷;工书法,喜卜筮,长骑射。尤长于文学,精音律,在书法理论方面造诣颇深。萧衍还精通儒学,并且深知儒学对立邦治国的重要意义,他下令兴修国学,在建康设立五经馆,广招生员,学生的生活费由国家供给,成绩优秀的可以做官。他亲临国子学讲经策试诸生,还命皇太子及王侯诸子,够年龄的皆入国子学受业。以上措施,使儒学得到较大发展,士人多通经入仕,京师人才云集。梁成为当时南北文化的中心,连一些身在北方的士大夫也钦慕南方,投奔梁朝。其生活尚俭,穿布衣,吃粗食,一日只一餐。不饮酒,不听音声,勤于案牍,冬天四更便起床,把灯烛披览,冻裂双手,仍坚持不懈。由于浸沉佛法,即使所下诏谕,也带有“煦煦为仁”之意。惹得与南朝对峙的东魏丞相高欢不无妒意,说:“江东有一吴儿老翁萧衍,事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其实早在称帝之前,当萧衍与沈约、谢眺等在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并称“八友”的时候,他的这种儒雅之风便开始养成。

齐梁年间,兰陵萧氏飞黄腾达,一跃而为中古皇族。萧道成、萧衍贵为九五之尊,在政治上达到了权力的至高点。同时他们又是饱读经书、博学多才的学者,在学术方面为后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还十分重视教育,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措施,如扩充国学,公卿子弟均须入学等。政府的大力提倡,使萧氏子孙在各方面得到很好的培养。他们在优越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生活悠闲,开始把精力投入到精神领域的研究。

这一时期正值意识形态领域变化巨大。长期的战乱,让人们生活困苦,他们开始寻求新的精神寄托,佛教、道教得到广泛传播,儒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动摇,文化思想界呈现出创新多元、理性自由的新气象。崇尚创新、思想多元化,使人们的精神活动领域扩大了,多才多艺、博学洽闻、学在自得的人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兰陵萧氏南迁时,带来的是整个家族,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保存了其家族文化。萧氏家族文化和南方的吴、越、楚文化融汇,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也使其家族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文化形式更加多样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兰陵萧氏涌现出了大批人才,他们文采风流,著书立说,于各领域多有建树。

在齐高帝萧道成众子孙中,以其孙萧子良、萧子云、萧子显成绩最突出。

梁武帝萧衍的子孙也在文学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较著名的有以下几位:萧统,谥号昭明,梁太子,著名文学家。萧统勤奋好学、智慧超群、诗文俱佳。他的最大功绩是专筑“文选楼”,引纳文学之士,集古著述,编成《文选》三十卷。《文选》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文学著作总集,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萧纲,南朝梁第二代皇帝,文学家。萧纲天资聪睿,善谈玄理。他弘纳文学之士于东宫,以浮靡轻艳的文辞,描写上层贵族的腐朽生活,时称为“宫体诗”。他一生著有许多东西,但多被散佚。

萧绎,即梁元帝,著名文学家。他酷爱诗书,藏书达十四万卷。好作宫体诗,生平著作甚多。

兰陵萧氏传至隋唐,也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才。隋唐时期,国家重新统一,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儒学受到重用,读书人以学儒家经典、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正道。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且在南北朝时期世代显赫,文士辈出。在这种余波的影响下,兰陵萧氏自隋唐至五代,依然兴旺发达,既为皇亲,又历代为显宦,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这一时期,兰陵萧氏在政坛上如日中天,继南朝萧齐与萧梁皇权集权之后,家族又进入一个高峰期。兰陵萧氏的家族文化,若南朝表现为帝王文化,则李唐是凭儒、佛传家继世长为政治支撑与家风底蕴的宰相文化。萧衍后裔萧岿一支有九人入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另萧懿一支有两人为相。故有人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新唐书萧定列传》)。

在隋唐文坛上,萧氏后裔以萧该、萧颖士最为有名。萧该,隋时兰陵人,梁亡后流寓长安,拜国子博士。他笃爱学习,于《诗》、《书》、《春秋》、《礼记》无所不通,尤精于音律。萧颖士,唐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先驱之一。他聪慧绝伦,富诗学。他深感六朝以来,骈体文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因而极力推崇先秦两汉散文,为后来韩愈、柳宗元掀起的“古文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萧昕也以文采与博学见闻:“萧昕字中明,梁鄱阳王恢七世孙,世居河南,少补崇文进士,开元十九年,首举博学宏辞科,授阳武县主簿,天宝初,再中博学宏辞科……以太子少师致仕”(《旧唐书萧昕列传》)。

自宋以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兰陵萧氏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已经不多,此处不再多述。

从西汉到隋唐,兰陵萧氏之所以人才辈出,临沂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的高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1)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尤其是两汉时期,兰陵的儒学兴旺发达,出现了一批享誉全国的儒学经师。兰陵萧氏受其影响较深。(2)南迁兰陵萧氏到了晋宋,政治上逐渐达到了权利的至高点。萧齐、萧梁都很重视文化教育,使萧家子弟在各方面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一时期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出现。兰陵萧氏家族文化在和南方文化交汇融合后,显示出较大的活力。(3)根本原因在于兰陵萧氏始终以儒学传家,家学源远流长,在中古世家大族昌盛的时代,经学传家方可继世永久。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