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沂蒙文学

藏之牛

时间:2014-6-17 9:09:20  作者:刘永源  来源:  查看:2586  评论:0

藏之牛

或许从对动物的驯化、家庭饲养开始,牛的地位就一直为人们所重视。

人们对牛的倚重,除了它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外,更乐于称道的是它有着勤劳、憨直、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优良品格,可以说人们对牛的称赞从来就不吝惜溢美之辞,如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很典型,至于那个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更是家喻户晓、世代相传。

与内地的牛儿相比,由于自然环境甚至人们的信仰、生活习惯不同,生活在不同地区特别是边疆牧区的牛,无论在生存方式上还是与人类的依存关系上又有很大的区别,这一点高原西藏的牛就很有代表性。

西藏的牛除在耕作上与内地的牛有着共同的使命外,在品种上也和其他地区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西藏的广大农牧区,除靠近四川的昌都地区的个别县区有及其少量的水牛外,牛的品种主要是以牦牛、黄牛为主,另外还有一种犏牛,这种牛是由牦牛和黄牛结合的后代,力气非常大且性格很温顺,因而当犏牛出现以后,传统的牦牛、黄牛的耕作任务基本上转嫁到扁牛身上。

当然无论在体态上还是数量上,牦牛都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一点可能与牦牛自身抗寒能力强,健壮的体魄具有天然的抵御高原恶劣气候的能力有关,要知道西藏高原不仅气压低、空气稀薄,如冬季来临,不少地方零下3040度的气温绝不在少数,更何况西藏牦牛还要常常爬到山坡或接近山顶的地方觅食,那些地方可是高处不胜寒啊!

去过西藏的人们都知道,牦牛爬山觅食的高度十分惊人,有时在山脚下仰望山上觅食的牦牛,一个体重上吨的庞然大物肉眼看上去也不过如羊儿大小的一坨黑影,如爬得再高些不借助望眼镜就很难进入人们的视野了。

不过你不用担心这些牦牛因爬高走远会迷失方向或被猛兽伤害,到现在为止,西藏还没有发现狮子老虎之类的大型食肉动物的存在,就是有较为凶猛的雪豹、野狼类的食肉动物对其垂涎三尺,但慑于牦牛威猛雄壮的体魄,它们也不敢轻易冒犯,即使真正遇上莽撞的挑衅者,真的动起手来,惹的牦牛性起,豹儿、狼儿们十有八九占不了便宜。

至于因迷失方向走失的情况更是绝难发生,这不仅因为动物天生有着比人更为灵敏的方向感,同时西藏的牧民放牧有两样不可缺少的宝贝,一如出入成双的恋人般从不离开,这就是牧羊犬和牛毛鞭,了解情况的朋友都知道,只要这两样东西相随,牛儿就不会走失。

每当牛儿们觅食游荡得太远时,牧羊犬随时可以按照主人的指令把牦牛驱赶到安全的地域;距离不是太远时,主人的一声鞭响,其震慑作用绝不亚于一声惊雷,因为这是主人发出的严正警告。

如对主人发出的信号仍然充耳不闻,那么第二鞭响起可就要承受皮肉之苦了,有时甚至会皮开肉绽、鲜血淋漓;须知藏区牧民使用的鞭子可不是普通的鞭子,它的鞭子中部有一个较宽的毛线或皮革制成的如鸡蛋大小的小包,这是用来装“子弹”(多为石子)的,当需要驱赶牛群时,这条牛鞭就成了一个远程发射器,虽没有发射架,但在牧民兄弟的手里其威力不亚于一发炮弹,其射程足有二、三百米,特别是它的准确性,你更用不着怀疑,对牛群中不听指令的“害群之牛”简直可以称得上百发百中。

我常想,如不是舞台所限,西藏的牧民兄弟挥动牛鞭的这手绝活,完全可以到中央电视台的才艺展示栏目中让观众朋友们一饱眼福,或者说让这些牧民兄弟与高尔夫运动员同场竞技的话,最终“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难怪在西藏的博物馆中至今还陈列着当年英雄的江孜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时使用过的鞭子,我敢保证,被鞭子甩出的“炮弹”击中的侵略者,轻者会头破血流,重者则会命丧黄泉。

牦牛以其对高原的特殊适应能力为藏区农牧民广为饲养,同时其本身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也是其它饲养动物所无法替代的。

牦牛肉

到过西藏的人,如不领略一顿牦牛肉大餐,那真是一大缺憾。须知牦牛肉与普通牛肉相比绝对是天壤之别。其肉质细腻鲜嫩、口感绝佳,营养价值十分丰富。

其肉虽无血燕、鲍翅之美名,未列山珍之缺憾,但有口福亲口品尝者,那悠悠清香、入脑沁脾之感,绝对让你久久难以忘怀,实在是其它同类产品无法比拟的,堪称肉中极品。

难怪到西藏的游客不顾鞍马之劳,肩扛背驼,也要带上比内地同类产品贵上几倍的牦牛肉干,此等礼物确实是馈赠亲友的绝佳选择。

牦牛绒

    如果对一般的肉牛来讲,其经济价值除了牛肉外,谁也不会对牛毛感兴趣,但这却不适合牦牛。

牦牛除了牛肉、牛皮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外,其身上长达尺余的牛毛的经济价值反要超过牛肉、皮张的价格;特别是紧附牛皮上的牛绒,素有软黄金之称。

牛绒制作的围巾、绒衫不仅有着良好的挡风御寒作用,同时还是上流社会人群身份的象征,听说在印度、尼泊尔,牛绒制品就是贵族家庭的酷男靓女们极力追捧的对象。难怪有人不惜以身试法,甚至搭上性命走私牛绒,实在是牛绒高额利润的诱惑力太强了。

牛皮

对一般人来讲,相信对牛皮制品都不陌生,因为人们身上穿的、脚上蹬的、头上戴的,用牛皮制作的产品实在太多,多的有些数不清楚。然而要说牛皮可以做交通工具,可能多数人都会瞪大眼睛,甚至有人会说,除了那个传说中的“牛郎”披上牛皮,有着腾云驾雾的本领外,普通人很难做到。其实到过西藏特别是到过西藏农村牧区得人,很容易看到用牛皮制作的交通工具。

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除了高山相阻外,还有纵横交错、数不清的河流,有时相隔一箭之地,但其中河流横亘,就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不过这却难不住长期生活在那里的藏族朋友。就地取材,用牛皮做成渡船。这种船的优势是轻巧灵便,不仅有着普通渡船浮力大、载物多的优点,更有搬运方便的优势,有时从此地到彼地,只用一个臂膀,把牛皮扛在肩上,就可以把比自己大几倍的牛皮船搬到任何地方;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船的特点是制作方便,结构简单,不用专门的造船场所,更用不着轰鸣机器和密集的人群,有的人手较多的家庭,甚至制造一只牛皮船,只需请来有经验的工匠稍加指点,不出一周,漂亮实用的牛皮渡船就完成了。不过近年来随着西藏地区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也越来越细,制造牛皮船的行当已经越来越专业化,逐步转移到一些设备好、技术强的工匠手里,但传统工艺仍然是牛皮船制作的优势。

在内地发达地区生活的人,去公园休闲娱乐,座上游艇或亲手划船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但要是问你是否坐过牛皮船或亲自坐牛皮船摆渡一回,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没有这种体会,在这里我可以告诉亲爱的朋友们,坐在牛皮船里的感觉着实和游艇不一样,除了满目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更有藏区的古朴、高山的庄严和牧羊姑娘的歌声,在西藏坐牛皮船是会陶醉的……

                         牦牛头 

 在一般人看来,牛的身上最没经济价值的当属牛头了,因为牛头食之无肉,仅有老皮一张贴在脸上,剩下的就是令人恐怖的头骨了。如果这样的认识发生在一个商人身上的话,他肯定要为自己的错误观点造成损失或付出代价。

因为在全民信教的西藏,牛一直被视为灵性十足的动物,而当地居民更相信死后的牛完整的头骨定有驱妖辟邪之功用。

当你行走在西藏的农村牧区,在农牧民居住的院墙或厅堂上方的醒目位置,摆放牛头的人家绝不罕见。

或许是受藏族群众对牛头崇拜的影响,现在内地不少城市家庭也出现了摆放牛头的习惯,当然除了也相信牛头有驱妖辟邪的功用外,更重要的还是体现了一种审美倾向,与西藏崇拜牛头的习惯相比,装饰的成分要更多一些。

难怪在西藏一个收藏完整的牛头足抵的上一头牛的价格,当然这还不包括被喇嘛活佛念过经的牛头,那些开光念过经的牛头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当然这些头骨主要以牦牛的为主,因为牦牛头颅又大又方,骨质坚硬,加工时不易碰碎,因而堪称上乘饰品。

牦牛尾巴

与普通的牛尾巴相比,牦牛尾巴极具特色。

或许是上帝造物的特殊需要,浑圆光亮的牦牛尾巴也与牦牛健壮威猛的形象相映成趣。其尾巴的特点在于不仅具备普通牛尾巴的飘逸洒脱的特点,而其疏散蓬松的形状又让人常常联想到开屏的孔雀,尤其是奔跑中的牦牛,挥洒空中的牛尾,活像屁股上挂着个降落伞,实在有趣极了。

特别是经过加工的牦牛尾巴,黑如墨斗或白如夏棉的尾毛上缀上一柄雕刻精细古香古色的手柄,说它是奇货尤物一点也不夸张。

其实不仅在西藏,就是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牦牛尾巴已经成了时尚家庭的重要饰品。在装修华丽的客厅,屏风前横亘一柄精心制作的牦牛尾巴,定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时说你的客厅蓬荜生辉谁也不会说是夸大其词。

牛奶及酥油

   在广大牧区,牛的副产品最主要的要数牛奶了,而在西藏,在牛奶的基础上加工出的酥油几乎是藏族群众家不可缺少的饮食用品。

用酥油制作的酥油茶,其饮用的广泛程度,胜过江浙一带的品茶,因为品茶尚分饭前饭后,早茶晚茶之分,而酥油茶的饮用是不分时间的,可以说是饥时伴餐,渴时即饮。

酥油茶本身的营养价值极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实属一般饮品不可比拟的。

特别是西藏高寒缺氧,降水量低,气候干燥,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常使人有一种体力消耗快、口干舌燥的感觉,那么酥油茶就成了补充水分和能量的最好饮品。

酥油的用处还远不止这些。西藏是佛教圣地,拜佛烧香是善男信女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地寺院佛前供奉的香火不同的是,内地寺院一般都是用蜡烛敬佛,而西藏的寺庙几乎清一色的使用酥油,难怪西藏的善男信女们经常性地向寺庙捐献酥油,能把自己最喜欢的食用品奉献给佛,实在是诚心可嘉!

到过西藏的朋友都知道,酥油在西藏还有一个传统的节日,这就是历史悠久的酥油灯节。据考证,酥油灯节应始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了。

每当酥油节日来临,不分僧俗、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节日的欢快之中,酥油灯昼夜不息,街头寺庙人群攒动,鼓乐齐鸣,歌声舞步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欢快的海洋。

更为奇特的是,每逢此时,也是民间艺人大显身手的时候。用酥油制作的奇花异草、飞鸟鱼虫、色彩斑斓、状态各异,让人流连忘返。

可以说在藏区,酥油早已超出了人们食用的范畴,独特的酥油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藏文化中的一支鲜艳夺目的奇葩。酥油飘香的地方就有藏民族,藏民族居住的地方一定是酥油花盛开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阳光予人以温暖,月亮予人以凉爽,酥油灯永远是藏族同胞的希望!

牛粪

 前面曾经说过,牛一身都是宝,但要是有人把牛粪纳入牛的副产品,或说牛粪与牛的其它副产品一样,同样是藏族同胞生活中不可缺少或赖以生活的重要生活资料的话,不但会有人觉得不雅,更会有人摇头不解。

但实际上在藏区,牛粪与广大藏族群众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甚至与温饱问题息息相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在的西藏,特别是地区以上的城市,现代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交通运输、水电照明、供热取暖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设施比较完备的。但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或说现在仍居住在偏远乡村的居民特别是游牧民朋友,对上述现代化的各项功能的享用就望尘莫及了。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他们仍然需要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就地取材来满足生活的需要。基于这种现实,那么广大农村牧区广泛饲养的牛儿就成了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甚至赖以生存的最有价值的一项资源,而牛粪则成了藏族朋友们最方便实用的燃料。

如果你有机会去西藏,特别是有机会到县区以下的基层乡镇、农村牧区的话,只有在书本上甚至书本上也找不到的风情民俗、边陲小景肯定会使你流连往返,而有一些现象不仅让你意想不到甚至让你颇为费解,这其中在农户的院墙上或牧场的帐篷边有规律、按比例、整齐划一置放的牛粪,对它的用途,即使你绞尽脑汁,也会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仅从它的形状看,已经完全看不出它的原样,而贴在墙上或趴在地上的牛粪是主人把捡来或积攒的牛粪放在一起,之后用双手把它团成巴掌大小、厚有寸许的坨坨,加上少量的水以增加它的粘性,你所看到的贴在墙上或趴在地上的牛粪,无不是通过这个工序来完成的。当你近距离的仔细审视时,你还会发现每块晾晒的牛粪都有主人留有的明显的五个指头的痕迹。

当你看到蓝蓝的火苗、没有任何异味的牛粪燃料时,你会感到其功用真的不亚于木炭,你更不用为煤气中毒而担心,因为牛粪燃料不会产生一氧化碳,这时你很容易为藏族朋友的创造力所折服!

或许用手抓拌牛粪你会觉得不卫生、不理解、不高尚,然而当你看到世代居住在那里的藏族朋友,祖祖辈辈与牛羊为伴,险恶的气候,无常的风雪常年肆虐着、裹挟着他们时,你是否为他们这种敢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所感动?在你感动之余,你可否伸出双手,亲自参加一次牛粪的制作呢?

当你的牛粪作品贴在墙上的瞬间,那么你对“牛一身都是宝”的说法还会产生怀疑吗?

先哲有言“道在屎溺”,在这里我找到了诠释。


刘永源,笔名一源,山东临沂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在西藏工作16年。

1994年内调山东,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作品见于《西藏日报》、《西藏文学》、《当代散文》、《诗刊》、《春秋》、《中国国门时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临沂文艺》等报刊。
  1984年以来,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30余万字,有多篇作品被省级以上报刊转载。《藏之犬》、《藏之驴》、《藏之牛》、《藏之羊》作为美文欣赏在网络媒体广为流传。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