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沂蒙老街老巷

琅琊八景之一的普照夕阳

时间:2014-6-22 23:04:14  作者:车少远  来源:  查看:3691  评论:0

      山东省立第五中学的第四院,在普照寺内,“这个时间应该在1928年。”李泽钧表示,当时院内四周新增建了许多房屋:院子东北角的十间平房作为教室,院子西边的五间平房,北头三间作合作教室,南两间作灶房,院南边的六间大瓦屋是女子师范的教室。高高的南院墙上架着一座天桥,通到南邻的五中第三院,师生们来来往往很是方便。

  日军侵占临沂后,旧城内古建筑遭破坏,古文物也遭到洗劫。普照寺在日军炮火中损坏严重,殿倒屋塌,面目全非。解放战争时期,寺院内的残余建筑西配殿也被国民党驻军给拆除干净。风雨千年的普照寺此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建国以后,其旧址渐渐成为居民院落。寺院留下的珍贵文物大铁钟也在文革期间被毁坏。

  普照寺的东边原来有一处高地名叫晒书台。传说是王家晒书的地方。寺的旁边是洗砚池,据说是王家练字后清洗笔砚的地方。当年,池水色呈黑墨,人们推断可能是王家几代人长时间洗笔洗砚所致,故古代人又称之为墨池。

  《沂州志》有记载:“在州治西南王右军故宅,无庸渡江,逐王从之,余宅为焚,宫殿即晒书台,殿西山墙,每当日夕回光返照,红映可观,虽地之耸高,实灵气所钟云。”南宋为“普照禅寺”。金皇统四年(公元1114年)普照寺扩建时刻有《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即《集柳碑》,是对“普照夕阳”景观的最好例证。

  作为琅琊八景之一的普照夕阳,明代舒祥的七律《普照夕阳》赞曰:碧玉楼头日未沉,几家残照半城阴。斜分宝刹千层影,光灿瑶龛百丈金。归雁携云投百浦,啼猿迎月上东林。柴门欲掩诗僧定,坐上闲庭抱膝吟。

  字面意思即可感受到一种氛围:红墙碧瓦之上,夕阳余光未散,雾霭笼罩着城市。夕阳之下,层层叠叠的殿阁影像,余光投射在普照寺上,辉映出一片金光。大雁、彩云、水滨、啼猿尽在其中。诗僧坐在幽静的院中吟诗。

  当然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普照夕阳”只是利用了光学的折射原理,营造出余辉之下当时著名的景观。

  集柳碑是金代著名的石刻。李泽钧介绍,觉海和尚在修建普照寺工程竣工后为了记述普照寺的兴建过程以及其盛景,便邀人撰写《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碑文。觉海对唐朝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字极其推崇,但是那时候柳公权已经辞世,他只能不辞辛苦搜集柳公权的墨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搜集齐了大小相仿的柳体字,集成了《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全文,最后邀请名刻工精心雕刻在石头上,这块石碑便被世人称为“集柳碑”。

  觉海把石碑竖立在寺院中庭,并筑起亭子加以保护。集柳碑在1668年郯城大地震中倒塌断裂成数块,后来虽然经过精心修复,但是仍然有残缺碑文不能补全。清道光年间,有一位和尚对该碑加以刮洗,致使笔划粗肥,失去了原来的风貌。日本侵略军盘踞临沂时,曾计划将这一文物盗走,未能得逞。但是战乱中,僧人离去,寺院荒芜,集柳碑再度受到损坏。

  解放初期,洗砚池附近建有很多庙堂,池东有明太傅杨肇基所建的关帝庙,老百姓根据此庙所在地形叫其高台子庙。民国初年高台子庙改建了小学,李泽均称,那个时期国家财政困难,往往都是用庙改学。三四个班,小学校长名叫寇荫蒲。

  池塘北侧最高处是普照寺,寺左有右军祠。祠西有忠孝祠。再向西是万善庵、武庙。池南建有玉皇阁、广生宫、昭忠祠、陈将军庙、僧王庙等。其中万善庵最为出名,城内庙宇改建学校后,神像都搬到万善庵中,神像多了,城内若有人故去便到此叩头、作揖、上香。万善庵北侧有个栖流所,范筑先当县长时所建,收容那些无家可归的盲人、残疾人,吃住免费。后来,政府派去专人教育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将政府措施改成词谱,吹拉弹唱。学会后,这些人便到街上说唱,教化百姓不要吸食鸦片,倡导文明。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