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历史文化

涑河,临沂最美“秦淮河”

时间:2015-1-30 14:46:16  作者:车少远  来源:  查看:3972  评论:0

涑河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297平方公里,属季节性河流,是临沂城区六大河流中惟一东西流向、横贯城区的河流,也是最能体现临沂城市特色的“商业生活长廊”和“历史文化长河”,其发源于费县芍药山西南峪村,流经马庄镇,经西掸村流入兰山区,在兰山区朱保镇南郭庄村开始分流,自南郭庄开挖至临沂城的西门外,涑河在西门外分为两股,北股称为北涑河,经过临沂原城西门城墙、北门,向东注入沂河,南股在蚂蚱庙附近注入护城河(青龙河)

明朝嘉靖年间,明政府为了解决临沂城内百姓饮水以及灌满护城河所需,于是,在今天的朱保开凿了一条人工河道,这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临沂城的这条涑河的最初形成情况。

涑河源头所在的山名曰松树山,山腰上有一座石屋,据当地人介绍,这座石屋原来是一座寺庙,早在1949年前,寺庙里住着一位道士,该道士将寺庙定名为“老庵子庙”,庙前一眼清泉也因其紧邻寺庙,得名曰“老庵子泉”,泉水专供寺庙。新中国成立前,不知何故,老庵子庙遭破坏,但是,老庵子泉作为地下水的天然露头,继续保存,即便经历数十年的风雨,泉水依然流淌不息。前几年,老庵子泉旁边还保存有一通青石碑,擦去青石碑表层的尘土,可辨“创修佛*(此字不清)庙记”六个碑刻文字。这通青石碑的存在足以证明村里人所说的事情。

当年供奉神灵的庙宇现在虽已不在,但是,老庵子泉水依然吐露着甘甜泉水,滋养着附近的百姓,成为西南峪村村民们的主要饮水源。为了更好地蓄水,西南峪村专门在一旁修建了蓄水池,将泉水引入村里。每当雨季,地下水丰盈的时候,泉水不停地往上涌,汇成一股涓涓流水,一路由西往东流淌,注入马庄水库,再往下游便成了今天的涑河水。

原涑河古道继续向南流,这条故道名曰“南涑河”,南涑河流入今天的罗庄区,直接灌入朱村宝泉寺。《临沂市地名志》中记载:“寺前涑水之阳,宝泉棋布,其味甘美,其质清澈,故名宝泉。”寺内涑河横贯东西,村民左光贵介绍,宝泉寺最大的特点是以泉取胜。泉子最著名的有五处,均以泉水喷射的形状命名:珍珠泉、葡萄泉、竹叶泉、冒沙泉、滚波泉。泉水经过化验属优质矿泉水资源。近年来当地地下水被大量使用,现在能涌泉的只有珍珠泉。

宝泉寺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奇石景观。该寺地貌据地质专家考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亿万年前曾为海洋,后来经过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和数亿年的自然风化,形成现在奇妙的鱼群化石,至今石中的三叶虫仍然清晰可见。

2010年春天,朱陈社区60多岁的何爱山在寺内清理河淤,在龙头宝泉西侧地下一米深处发现有大量的猛犸象化石。此后,何爱山又在龙头宝泉周围先后发现了大量猛犸象化石。发掘有大量猛犸象化石的地方,不难想象在1万年前,一群猛犸象聚集在泉水旁饮水的景象。起码由此可以推断,宝泉寺中的泉子乃至涑河在一万年前便已形成。

宝泉寺5眼清泉,泉水皆汇入涑河,继续向南流淌经兰陵县,这段河流称为“武河”,直接流入江苏境内的邳州,也便有了“北涑南武”的说法。

涑河之水从松树山发源,一路流淌一路哺育着沿河百姓,也给人们留下了与一条河之间难以泯灭的回忆。

每年的雨季,南涑河水位上涨时,兰山区前洞门村,石孔桥变成了水漫桥,孩子们喜欢站在水漫桥上洗澡、嬉戏、结网捉鱼。闷热的夏天,知了在河边树上不停地叫着,使人更加闷热,河水稍稍消退,村里人便三五成群结伴将草席子铺在桥上乘凉。桥上没蚊子又凉快,躺在这能睡上一晚安稳觉。

1956年,为了方便灌溉农田,前洞门村村民们在村南侧南涑河上修了一座拦水坝,水坝修好后南涑河前洞门村河段蓄水,水位上升,五孔青石桥便被河水淹没了。村里人商量,垫高五孔青石桥,于是全村按人头数出钱到村西两公里处的艾山上买青石块。

众乡亲都将自家的牛牵出来,运青石。当时用的“笨牛车”车轱辘内层是木头支架,外层套上铁板圈。一块青石重的达1500公斤,轻的也有1000公斤,三头牛拉着一辆车,所经之处留下两条深深的车轮印。青石运来之后,众壮汉用木棒撬着青石块垫到五孔青石桥的桥面上,耗时两个月,将该石桥垫高了0.8米,桥面恰好高于水面。青石桥垫高后,这里再次成为村里人纳凉、嬉戏的好去处。

上世纪七十年代,政府提倡自流灌溉,前洞门村南侧修了一座水闸,南涑河的水位被再次抬高。考虑到老青石桥年代久远,再次垫高成本不亚于重建一座新桥,于是将老桥拆除,在南涑河上建了座新桥,使用至今。

“苍苍微曙霭高台,几树桃花昨夜开。疏柳啼莺三月届,断云迷雁九天来。千门辟尽晨钟散,百役奔初晓漏催。此际登临观下境,满城春色拥蓬莱。”这就是明代诗人舒祥描写的琅琊八景之一的涑河美景“平野晓霁”。

清晨的阳光宁静淡雅,当这座城市开始从寂静中苏醒起来的时候,晨练的人早早起床,打太极、练剑、跑步、遛狗……涑河畔,伴着清晨第一缕阳光,起来活动的市民一个接着一个。

年逾七旬的老东关人何清平见证了涑河的变迁与发展,“以前临沂的酒厂、罐头厂、肉联厂、大菜园……都在东关,紧邻着涑河,取水方便。”现在的涑河两岸,尤其是主城区这一带,高楼林立、商家云集,集观光、餐饮、休闲、娱乐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区,因为涑河的存在,主城区增色不少。

“早在前些年,污水朝涑河里不停地排,原本清澈的河水慢慢被污染了。”何清平说,在他的印象中,2005年前后开始,政府开始加大了对涑河的治理,也就是从那以后,涑河才开始一年一个大变化。

夜幕降临,涑河畔五光十色的照明聚光灯亮了起来,河两岸来来往往的车辆亮起了照明灯,恰似一只只移动的萤火虫,属于城市夜的灯光将涑河的两岸建筑照得通亮,这座城市也因此多了几分妩媚。

散步涑河畔,看不尽,看不够,多少时光在无声无息地消逝,熙熙攘攘的名流来来往往,一座城市,一条河流的故事尽在夜的娇媚中发酵。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