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沂蒙文学

一部彰显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教材

时间:2015-1-30 14:47:47  作者:孟斌  来源:  查看:3768  评论:0

 

读了由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编纂,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当代实力派作家杨文学撰写的反映沂蒙精神文学读本《家国情怀》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就是这么一本看似并不起眼的书,却很好地回答了几代领导人的深情关切。作者用历史的眼光,现实的思考,对这块土地、这里的人民和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英勇将士们刻画了一幅幅感天动地的雕像。我用军人的视角来看这部作品,起码有两个非常显明的特点:

一是充满着人性的光芒。

作者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审视那个年代发生在沂蒙山区平常百姓身上的不平凡的故事,用理性的思考来挖掘至高至纯的灵魂,用感性的笔墨来讴歌民族魂魄。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不仅仅是洋洋洒洒的二十几万字的文学读本,而是一个又一个让你感动、让你落泪、让你沸腾、让你鼓舞、让你奋起的生动故事和活灵活现的鲜活人物。作者通过这些故事告诉给我们一并不深奥的道理,那就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沂蒙人民之所以选择共产党,之所以选择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这个党和这支军队与人民群众利益根本一致决定的,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凝结的血肉联系的必然结果。我们的党和他领导的军队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把反对压迫、反对剥削,为人类的解放谋福祉作为奋斗目标,在长期的血与火的考验中建立了鱼水情深的关系。这本书正是沿着这条主线,把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内心世界勾画了出来,正是党和军队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无限忠诚,才赢得了人民的信任,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八年的抗日战争,沂蒙人民与八路军生死与共的抗日斗争就持续了七年半,有十五多万名妇女支前拥军救护伤员;三年的解放战争,沂蒙人民涌跃支前,用担架抬出孟良崮大捷,用小车把胜利推进南京城,留下了“最后一把米当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鞋,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一幕幕充满着爱恨情仇的感人故事;留下了“红嫂用乳汁救护伤病员”,“用肩膀架起行军桥”,“用谁先参军我嫁给谁”,“用亲生儿子换取八路子弟”这一个个充满着生死离别的画面,无不闪耀出沂蒙人民大忠、大义、大爱的人性光芒,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所谓的大忠,就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忠诚之美,就是对人性的反哺,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光明磊落,就是在民族危亡之际舍生忘死敢于担当。全书所列举的事例,所描述的人物,虽然平凡和草根,但在人类解放斗争的漫漫征程中,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小人物的壮举,无不透出人类至善至美的情怀。在被日军包围的生死关头,八路军战士英勇顽强,杀出一条血路,为的是保护更多的群众;在敌人追捕解放军伤病员的时候,人民群众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子弟兵。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忠诚是共有的,也是无私的,正是有了这种忠诚,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会与人民群众凝聚了血肉联系,正是有了这种忠诚,人民和军队才能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

所谓的大义,就是对道义的尊崇,对信念的坚守,对民族大业的践行和承诺。沂蒙自古英雄倍出,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沂蒙人崇尚忠厚、仁义,痛恨背信弃义,故有诸葛亮出师表殚精竭虑;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感天动地;这里面既有儒家文化的影响,更有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为人民事业义无反顾这是党和军队的大义,为支援前线义不容此舍小家这是沂蒙人民的大义,正是有了这些大义,我们才不惧怕任何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所谓的大爱,就是用最圣洁的举动,最无私的付出,把最美好的向往,最浪漫的期待交给最可爱的人。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恰恰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八百里沂蒙,十万疆场英烈,“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人人涌跃去支前”,当时, 420万人口的沂蒙革命老区,就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万热血男儿参军参战,10万将士为国捐躯。 这就是作者呈现给我们眼前的血色沂蒙,这就是足以感天地泣鬼神的沂蒙大爱!

二是充满着时代呼唤。

穿越历史空间,展望未来发展,如今的沂蒙山已成为全国革命老区率先发展的一面旗帜。新形势下,我们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关头,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美丑善恶、是是非非,迫切需要主流价值的传递和引领。如何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如何引领正能量的回归,这本书恰逢其时地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我想,他对部队来说,起码有三个方面的价值:

一、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宝贵的精神财富。沂蒙精神产生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汹涌浪潮之中,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这部书正是站在这个历史和政治的高度,对沂蒙精神进行了深入挖掘,这对于在新的发展时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群众路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化解遇到的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于部队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按照实战化要求严格训练,实现“能打仗、打胜仗”要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实现 “中国梦”、“强军梦”而努力奋斗不可缺的精神食粮。

 二、是引导官兵确立群众路线的好教材。战争年代,沂蒙妇女用乳汁救伤员,用血汗和生命养育了革命、养育了党、养育了子弟兵,和平年代,走上执政地位的政党,手中握住了枪杆子的军队,是否还能够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是否还能够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这些严峻的现实问题都无时不在考验着我们。这本书以最明确,最浅显最直接的方式警示我们,如果忘了人民群众,就是忘了昔日中国革命胜利之本,就意味着背叛,就是毁掉了走向民族复兴大业的成功基石。

 三、是激励教育官兵苦练杀敌本领的助推器。 在新的形势下,生活成长在改革开放环境下的中国当代军人是否还能够继承和发扬军民鱼水情深的光荣传统,是否还能够像前辈那样为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而固守钢铁长城,这本书以生动的故事、鲜活人物形象给我们的部队传统教育提供了好范本。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我们就知道什么是责任,触摸英雄的灵魂,我们就知道什么是义务。我们处在一个并不太平的世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但我们的周边环境并不太平,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机会在千方百计地围追堵截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怎样捍卫我们来之不易的建设局面,怎样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梦想,这本书无异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只有像前辈那样义无反顾勇于敢当,只有把民族复兴的责任至于肩上,只有用“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唯一的标准来检验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才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孟斌)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