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杏山杏寂寥,柿饼当家竞妖娆。本期村庄行,我们带你走进临沂蒙阴境内著名的“柿饼村”——杏山村。
桃墟杏山,顾名思义,春天里总会给人杏花漫野、雪舞樱飞的意象。而秋日之后的杏山,则是黄灿灿的金柿天下。这里的柿树树龄百年以上的也是屡见不鲜,因其沙土土质,阳光光照十足,处于山腰之处的杏山柿树所结的扁柿口感极佳,传统老工艺制作的柿饼子更是纯天然无公害,堪称沂蒙特色臻品。
这里有七八十年的柿饼制作历史
杏山村村民制作柿饼的历史有七八十年之久。每年初冬,村民们或多或少做些柿饼,无论对外出售还是用于自食,都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在柿子行情不稳定的时候,手工做成的柿饼每斤8元左右的价格还是让村民们感到欣慰,做成的柿饼在青岛、烟台等地供不应求,也让杏山村名声鹊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柿饼村”。
村民们做柿饼子,其过程叫镟柿饼,采用的都是农历九月底十月初的柿子,这个时候柿子虽然泛黄,但大多还没有成熟,有一定的硬度好插在镟床上加工,又生又涩的柿子在辛苦劳作和季节催化中,竟然成为了一件饱人口福的零嘴美食。
秋天,又红又软的柿子,甘甜如怡,在树上吃够了,带一些回家,家里人摊煎时把柿子摊在里面,这对于村里人而言一定是一生最难忘的绿色早点。
每年的农历九月底十月初这个季节,村民们便挎上提篮子去摘柿子。早些年物质匮乏时期,柿饼对于山里山外的人而言也算是稀缺之物,所以大家摘柿子、镟柿饼的积极性非常高。村里年长的人由于行动不便就在家等着年轻人采摘了柿子回来好动手镟柿饼子。而年轻人个个跟撒了欢似的,带着提篮轻而易举就爬上了树,摘柿子的动作非常灵巧,丝毫没有吃力的感觉,再高的柿子也不会被大家放过。
就在前几年,由于柿饼一方面价格低了,另外采摘、制作的过程非常辛苦,所以现如今柿子没有多少年轻劳动力愿意去采摘,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村里人闲来无事摘些,做点柿饼权当补贴家用和自家吃。
恰当的时节来杏山村,你会发现上了年纪的老汉、老大娘们瞅准了柿子树,奋力一登攀爬上粗粝的柿子树。这里很多柿子树树龄都足够老,比村里的老汉、老大娘的年龄还要长。别看树龄高,一样不影响结柿子,每年柿子树上都挂满了果,在旷野间也成为了一道有色彩的风景。
瞧,老大娘采摘柿子一样不输于老汉,在村里女性也是主要的劳动力,尤其是在乡村,老两口相濡以沫默默无闻过一辈子,稀松平常。老人们爬到树上,伸长了胳膊奋力采摘枝头上的果实,形如虬枝般的手够着了柿子,沧桑的脸膛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山里人其实很容易满足。摘得差不多的时候,老人们便合力将篮子拎回家。
乡村、柿子树、黄灿灿的柿子、老人……眼前的一切俨然就是一幅美妙绝伦的乡村画。
时代更替,杏山柿饼情谊浓浓
如果说杏山村什么时候柿子树最漂亮,那一定是雪后。大雪一旦降临,灰蒙蒙的天空下大地银装素裹,大自然俨然在酣睡之中。在杏山村,低矮的灶房旁那歪斜的木梯上挂满了金黄的玉米棒子,院子里磨台上、长毛兔笼子上、墙角的电线上、室外灯罩上挂满了雪。最惊艳的时黢黑虬枝上,黄彤彤的柿子饱满殷实,如丰年里高悬的红灯笼,点亮幸福、温暖乡村。
采摘下来的柿子,要尽早运到山下加工,要是迟了就成了烘柿,白白浪费了劳力。村里人一提篮一提篮地将柿子挎进家门,半个多世纪了,生活就是这么一下一下挎进家门的,平常才是真。这里的人制作柿饼非常有讲究,选择的都是果大、果形端正、果顶平或稍突起、无纵沟的柿子。
淡淡的夕阳,阵阵凉风,小小的院子,时间的脚步放佛迟滞如斯,随着镟刀的转动,柿子青涩的气息弥漫开来。老人们仔细翻晾着去了皮的柿子,殷红色的那是晾过一天的。去皮的柿子需要晾去水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翻动、揉捏,随着软糯柔韧感的产生,柿子也从馒头状慢慢变成饼样。
成品柿饼,在沂蒙老山区里吸取日月精华、风餐露宿后终于得成正果。已经成型的柿饼,水分还比较足,这个时候口感最好,是口味绝佳的美味零嘴。
当然,挂在窗台下的烘柿,就是为了孩子们来的时候,给他们解馋的最佳礼物。
年轻人很少有莫大的激情再去摘柿子,于是老人们主要承担起采摘、镟柿子的活,加工出来的柿饼子,老人们给自己留了一少部分,多数都捎给了在镇上、县里、市里,甚至是更远的儿女们。也送去了一份对孩子们难以割舍的挂念。
杏山溶洞,如虚如幻宛若仙境
杏山村地处蒙阴县城南部10公里处的桃墟镇境内。这里除了柿饼子出名以外,不得不提的便是杏山溶洞。是1994年1月6日,杏山村民修建房屋采石时发现的。洞门是从溶洞中间炸开的,深不见底。
村民们立即报告了当时的县委书记刘宗元,刘书记随即赶到杏山,到洞中实地考察以后,制作了保护、开发、利用的规划。随后,县财政特拨资金一万元,由县文体委、乡政府负责开发建设。施工由文化站和村两委组织,自6月17日至9月30日,总投工150多个,于10月1日向游人开放。
洞全长300多米,洞中有洞,曲折幽深,神秘难测,似地下迷宫。洞中还有湖,湖中有岛,怪石林立,奇景叠出。人到了洞中,不时会走进狭道,有隔世、脱俗的感觉,不时又像是进入了厅堂,心胸豁然开朗。洞内冬如初春,夏似晚秋。洞中钟乳石、石笋等晶莹剔透,奇形怪状。再缀以彩灯,五光十色,更加朦胧迷离,如虚如幻,宛若仙境。宝石花,如此之多,如此漂亮,是其它溶洞中所罕见的,有很高的观赏和旅游价值。
目前,杏山溶洞已与5公里外的蒙山国家森林公园、20公里外的云蒙湖及孟良崮形成了旅游圈,仅杏山溶洞接待的游客在高峰期每日就有数千人。
说起溶洞,目前,在临沂境内已经发现的溶洞约有20处,主要分布在沂水、沂南、平邑、费县等地,其中规模较大的溶洞则集中于靠近地下断裂带的沂水与沂南交界处。
57岁的杨启俭,是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副总工程师,1980年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后一直潜心研究水文地质、功能地质与环境地质。
杨启俭介绍,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沂水境内的地下大峡谷、地下画廊、四门洞、杏山溶洞等,沂南境内的莱坪村洞、桃峪洞、挑峪洞等,蒙阴的地下银河、杏山溶洞、富家寨洞等,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些溶洞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要有石灰岩和白云岩的分布;二,必须要有含有二氧化碳的流动的水作为外力。其与石灰岩等发生溶解,形成碳酸氢钙溶液,经过长时间的侵蚀,便形成了岩石空洞。
如此,为什么南方的溶洞比北方的多,这就不难理解了。“南方气候湿润,植被分布密集,生物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溶解到水里就加大了溶石能力。”
那么,水怎么能够溶解石头呢?换一个生活中我们大都有过的印象:虽然岩石看起来很硬,这就像我们吃的食盐一样,遇到水以后也会产生溶解。只是石灰岩的这种溶解速度是非常缓慢的,有时可达几十万年,甚至数百到上千万年。
通常而言,临沂境内的这些溶洞的形成大概有几百万年乃至几千万年之久。想必。杏山溶洞也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