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山位于沂水县城城北,约有30公里的路程,诸葛镇东北方向。卞山是一座典型的火山岩山,从山上开采出来的断岩岩面可以看出,猪肝颜色的石头有着垂直节理结构,岩石因断裂而产生的断面从外表看起来,把它叫作裂缝。冻血豆腐一样的石材满含气泡组织,十分方便开采、打磨。
卞山在马山的南面,植被、野生动物的种类都非常多,千百年来形成了卞山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算得上沂水北部的后花园。
卞山沿途景色
山之秀美、幽奇之状贵在探秘
“闲暇出智慧。”这句话一点没错,美好的风景不一定都在名山大川,沂蒙地区随便哪座山只要有心都能探得其幽奇之状。卞山是豪迈的,也是俊秀的;是奇险的,也是逶迤的。纵观卞山,山势有平展开阔之地,亦有周围峭壁如削,坡陡且缓的地形。
这里,山路两侧大石嶙峋,古木虬屈,山花似锦,云雾缭绕,晦明多变,气象万千,景色绮丽,风光无限。步步皆景,人移景变。或许也只有在登上巨石嶙峋、危崖欲飞的卞山时,你才会真正被它的气势所震慑,卞山不愧为沂蒙山的一处极胜佳景!
卞山上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松柏、刺槐、椿树、柳树等几十种甚至是上百种,还有一些杂草可以作饲料,野生植物诸如山菜、野山药等几十种,木耳、龙须、蘑菇等野生食用菌也非常多。布谷鸟、麻雀、老鹰、鹌鹑、鸽子等好几十种野生动物。这里属于温带季风气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还算充沛。卞山俨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所以才有着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散发着独特迷人的自然气息。
在卞山上,如果你留心会发现一种石头,这种石头中有很多黑色的树状纹理,像是古松枝条,又像是水草的形态,无规则成簇丛生。看似像化石,记者咨询了地矿局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的地质专家,得知原来这种石头并非是化石,学名叫“松枝石”,由于石头在风化后,雨水顺着解理、裂隙渗入石头内部,在毛细作用下洇开,天长日久后雨水中的杂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黑色的物质,结晶形成如松枝般的纹络。
打开石头,就有可能发现这些“松枝纹”,如果使用的节理造型恰巧能让人引起其他景物的联想,便会相映得彰,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东、西卞山,春夏之交“花田错”
卞山两侧有两个村子分别叫东、西卞山。卞山,属于诸葛镇,位于常庄以北,因村庄在山顶上,当地人都叫“卞顶”。
山村的美丽并不在于它的外表,就像一个人一样,她本质的美、内在的美,是最为重要的。虽然东卞山平坦一些、大一些,但只有一条路,和西卞山公用的曲折回环水泥路。
在西卞山村,踞在路旁是一尊雌狮和一尊雄狮。雌狮就在庄头庙后,一块卵圆的石头叠放在长条石上,岁月的打磨,让那些裂纹更臻于猛兽毛发的感觉。雌狮这么安静地窝着,昂首打望。也许看多了庄头庙前如舞如蹈的拜辞故人的仪轨、听腻了如歌的哭泣,对生死的淡然才坚定了一颗石头的心;匹配的雄狮,也几乎隐在草丛中,踞着一条石板的捷径,守护着村子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听村里人讲,如果是春夏季节到这里来,东卞山村的一条花街绝对瞬间就芬芳了游人的心扉。即便是谷子开镰的季节,来这里抓住花季的尾巴,嗅一嗅岁月的流韵,也很好。木槿花开、官粉豆花开、栀子花开、蝎子菊花开,那个时节,花香塞满了窄窄长长的黑石头巷子,塞不下了,就只好向天空弥漫,从院门里溜达进农家的小院,和土杂肥、柴草、五谷杂粮的气息勾兑在一起,酝酿一掬农村独有的醉人气息。
在这样的地方,随便遇见的老人,搭嘴一问高寿,他们都会不好意思地说七十几八十几,仿佛才活这么大是一件很惭愧的事情,大有不足道哉的意思。他们往往精瘦而不羸弱,苍老而不颓衰。在一个淌水溜子旁,住着老两口,大爷八十有四,虽然重听但体质硬朗,转眼间下到水溜子里,将坑里的水舀到尿罐,一头担着草灰,晃晃悠悠去照看园子。园子傍着路边的沟渠,是他伺候了一辈子的各式各样的菜品。房屋建筑,殷红色的石块、嵌着白沙灰,很美。如果是夏天,加之绿萝婆娑、老树荫翳,静谧得仿佛世外桃源的光景。更有些腰带石上雕凿金钱纹、门枕石上打着“福”、“禄”,雕刻艺术精湛,沧桑中孕育着古老的气韵,简直就是艺术的享受。
暮色四合,初冬的凉气渐渐浸洇上来,意味着该做晚饭了,女人们开始支灶做饭。上坡的男人们陆续回来了,还有晃晃悠悠的牛羊,家在这个时刻就是安全的、温暖的窝巢。
卞山人家
1944年9月,葛庄伏击战
卞山当年是沂水抗日根据地的北部屏障。卞山脚下的葛庄,相传唐朝时期葛姓人家来此定居,取名葛庄。1959年修建跋山水库后,原村址已全部淹没,部分村民迁往沂南县,余者迁到松山岭定居,仍称原村名,这就是今天的葛庄村。
葛庄原旧址的北面是通往卞山的一条宽阔山峪,南面是水流湍急的沂河。据临沂大学沂水分校对党史颇有研究的老师高宗振介绍:“1937年,日军在这里建了据点,常驻有一个中队的鬼子,直到1944年驻点的鬼子才被迫撤走。”
1944年8月中旬,鲁中八路军收复了沂水城,日军意图报复,正在“扫荡”的日军及伪军3000余人急速南下,到达沂水城以后又窜到莒县,结果被八路军打得不得不回窜,鲁中部队获得这一情报以后分析,卞山下的葛庄是敌人的必经之地,而且这里的地形非常适合打伏击战,这才有了鲁中主力的葛庄伏击战。
9月3日8点多钟,日伪军分两路由沂水城沿沂河继续北窜。高宗振介绍说,左路是伪军1200余人,企图与右路沿沂博路向葛庄前进之敌主力会合。结果在路上,这股敌军就被我军猛烈的火力击退,企图固守在防御工事内。但是最终,这股伪军大部分还是被我军歼灭,剩下的残部分散逃到莒县。
右路为日军和部分伪军,千余人的兵力,沿沂博路北进。我军一股兵力埋伏在葛庄东面,担任收口堵击任务,防敌回窜沂水城。另一支力量埋伏葛庄北面防止敌人北窜,同时切断了葛庄通往诸葛的公路。
等到3日下午两点左右,右路的敌人进入了我军的埋伏地域,“前面是10多位伪军便衣骑着自行车给后面的鬼子开路,后面的鬼子打着日军旗,队伍中还有山炮,向伏击地域前进。”高宗振说,这场伏击战打了整整一天,正好又是夏秋之交,这个季节雨水比较丰沛,毗邻葛庄的河道水流湍急,日伪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河面上敌人的尸体随处可见。
葛庄伏击战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开,鲁中、滨海一片欢腾,根据地纷纷召开大型庆捷会。葛庄战斗的英勇事迹被编成歌、排成戏,广泛演唱。新华社向全国公布了葛庄战果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