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沂蒙旅游

沂蒙泥塑,小工艺大艺术

时间:2015-12-11 20:40:40  作者:车少远  来源:  查看:3211  评论:0

   褚庄村地处山东省三大平原之一的临郯苍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属暖温带季风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摄氏13.2度,年平均降水量902毫米,无霜期202天左右。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褚庄泥塑提供了创作环境。

  至今,褚庄村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村里有一位村民被征去修建临沂城墙,一次偶然的机会,修城墙的同伴送给他一匹泥马,褚庄村这位村民拿在手里把玩,甚是喜爱。回家以后,这位村民便反复揣摩,仿照泥马的造型手塑了起来。经过不断琢磨,村民塑造了八洞神仙,拿到市面上叫卖受到大家的喜爱。于是,这位村民便以此为业,手塑的泥塑也影响了乡邻,大家纷纷效仿,世代相传。

  截至上世纪三十年代,褚庄村村民们以鸟兽鱼虫、神话故事、戏剧人物和瓜果之类为题材手塑的泥玩具,造型新颖奇巧,富有夸张性,且制作精良,色彩绚丽。由此销量大增,远销江苏、河北等地,成为当地一大收入,从业者十之有七。

  当时民间流传着“贞一吴兰印票子(临沂城王贞一和吴兰两家给官方印制流通货币),不如褚庄泥哨子;铁匠木匠强,不如佃文家泥哨行(指制作、批发泥哨的褚佃文泥哨行)”的民谣,这就说明当时褚庄泥塑深受消费者喜爱。

  要说褚庄泥塑的代表人物,非程学义莫属,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他,手塑泥塑多年。

  程学义制作的褚庄泥塑沿袭了传统的老办法,以当地特有的泥土为原料,经掺水搅拌均匀后精心塑成各种造型,晾干后放入窑内烧制。出窑后,只见艺人们先在表面涂上一层白粉底子,然后再根据不同造型,涂以掺胶的颜色。大多以桃红和绿色为主调,富有热烈、明快、活泼的气息,最后用黑色勾勒,达到多样统一的效果。有的背部不着色,表露泥土本色,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质感。

  1949年以后,褚庄泥玩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不断创新。其中站马、卧牛、小鸟、青蛙、山水鸟哨、小牛头哨、小五丝哨和诸葛亮、李逵、王祥卧鱼等历史人物造型均属上乘,小牛头哨还能吹出简单的曲调。

  纵览褚庄人制作的泥塑,有的关节可以活动,并嵌有芦苇哨,吹之声音悦耳,手挤拉亦可发声;有的系上各色线绳,可佩带在儿童胸前,取端午节民间佩带“百岁索”的吉利之意;手塑的玉米,颗粒丰满,金色闪闪,有芦苇哨藏于棒头,可吹可奏;家犬,竖耳威坐,目光有神;金鱼,心宽体胖,摇头摆尾,悠然游弋……

  兰陵县向城镇小郭村,建村于明洪武年间,原名古洛王城,后来郭姓迁入,易名小郭村。

  小郭村土地肥沃,地层下一到两米深的泥土系僵瓣土,呈黄色,无杂质,捣碎成泥晾干后不容易碎。得天独厚的地下僵瓣土,被富有创造力的村民充分利用,想象的形象依托僵瓣土变成现实。历史上,该村就有挖黄泥手塑泥人的传统工艺,就这样年复一年,小郭村挖出了一个大坑,现在尚存的大汪塘便是小郭村关于泥塑历史的有力见证。

  捏制泥塑,曾经村里人赖以谋生的主要方式,被寄予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泥塑技艺宗亲传宗亲,很快,技艺传遍了向城镇及其周边村镇,泥塑作品被贩卖到徐州、天津、南京等省外各地销售。在此过程中,乡土艺人根据外地人喜好,不断丰富、发展小郭泥塑的造型、色泽、技艺,使的泥塑作品内容更加丰富。

  小郭泥塑艺术,起源于清。《苍山县志》有记载:“苍山泥塑玩具的代表产地为小郭村,源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原为已故老泥玩艺人李宪志的祖父李宗标从师天津,掌握了雕塑神像技艺,为养家糊口,利用本地黄泥塑成人畜玩具,晾干、涂粉、着色,到集市销售”。

  村里,泥塑艺人刘福祥说:“李宪志的祖父李宗标是从艺天津,后来学习无锡惠山泥人艺术的长处,捏塑神像和各种娃娃出名,是小郭泥塑的创始人”,至今有160多年历史。过去,当地的一些寺庙、道观都请李宗标手塑神像,是当地有名的雕塑家,捏塑泥娃娃更是得心应手,如:“鱼头娃娃”、“抱鸡娃娃”、“刘海戏金蟾”等,人物有“关公”、“观音”、“罗汉”等。虽然,李宗标没有作品保留下来,但是,捏泥人的制作技艺相继家传给其子李占云,孙子李宪志,重孙李玉法,成为小郭泥人最有代表性的直系祖孙四代人。

  从李宗标开始,小郭村先是五六户人家制作,后来,宗亲传宗亲,裹不住的艺术之花绽放,很快,泥塑技艺逐渐传遍全村。

  刘福祥说:“在旧社会,泥玩艺人都是穷苦人家。”为了养家糊口,多是在农忙期间趁早就晚,男女老幼齐上阵,挖来黄泥,经过多次踩砸,泥模成形,再晒干后放置起来。到了冬闲,就涂粉着色制成成品,在集市上或走街串巷出售。往事记忆,清晰地留在了小郭村老艺人们心中。

  慢慢的,在营生的趋势下,清末民国至解放初期,小郭村的泥塑技艺极为盛行。这期间,除李宗标祖孙四代之外,小郭村及其周边村镇还出现了一大批有较高捏塑艺术的泥塑艺人。不同泥塑艺人的作品各有千秋,捏制的泥塑作品由当地传到外地,市场很好。

  “枣庄、临沂、徐州等地的商人、小贩都来俺们村定制购买泥塑”,其销售区域遍及鲁南苏北。有的艺人为了多换些钱,在冬闲季节带上一些制作工具及颜色到天津、南京、丹阳等地就地取材捏制销售,泥塑成为乡土人们“要饭”的敲门砖。

  小郭泥塑形象以人物、动物为主。与褚庄泥塑的制作相似,黄泥经过做模、取泥、泡泥、捣碎、做坯、制哨、粉坯、彩绘等15道工序后,惟妙惟肖、传神逼真的各类手塑彩绘作品成形。

  截至目前,小郭泥塑已经发展到100多个品种,主要分有6大类。神像:表达人们的信仰,祛除不详,追求吉祥、平安、幸福的愿望。如,观音、罗汉、送子娘娘等;戏曲人物:表现人们敬仰英雄人物、人间纯洁爱情。如,杨宗保穆桂英、梁山伯祝英台、牛郎织女、岳飞、关公、张飞等;仕女娃娃:寄托乡民盼望子孙健康成长、向往人间美好生活。如,抱鸡娃娃、抱鱼娃娃、虎头娃娃等;动物:象征六畜兴旺,家庭幸福的吉祥物。如,老虎、对狮、猴子、鸡等;果品:代表五谷丰登,子孙满堂和生活甜美。如,仙桃、石榴等;人与动物合一:表达生活情趣和美好生活神往。如,骑马人、牛拉车、武松打虎、麒麟送子等。

  此外,小郭泥塑作品背部和底部都装有芦苇做的“苇哨”,这点和褚庄泥塑雷同。根据哨子的粗细、大小不一,可以发出“汪汪”、“咕咕”、“叽叽”、“哇哇”等不同的声音。更有甚者,为了招揽生意,还能利用哨子吹出几个简单而有节奏的音阶。

  黄泥的可塑性强,可以捏成各种形体,但牢固性较差,易断易裂,不便携带,这是泥塑作品存在的局限性。小郭泥塑的创造者们却巧妙地驾驭了这个“局限”,压缩人体的比例,简略人体的四肢,给泥人以横向后夸张,是克服泥人易断易裂的好方法。由于艺人们“压”得巧妙,“简”得适当,使人感到比写实的人体动物造型更真实耐看。例如,艺人们手塑的“娃娃”,头几乎和身子等高,表现了儿童健康幸福天真无邪的人物特征。然而,在呈现武生和刀马旦的英姿时,就不把“杨宗保、穆桂英”的身体缩得太短,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传统艺人特别重视“不似之似”。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