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沂蒙文学

梦想里的追逐

时间:2016-1-22 17:11:05  作者:杨牧原  来源:  查看:1980  评论:0

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一个年轻人的心里扎下了一颗关于文学的梦想。如今,70年的光阴一瞬而逝,70年的风雨呼啸而过,年轻人的脸庞已不再年轻,斑白的鬓角,蜿蜒的皱纹,都已悄悄地出现在了镜子里。可是,对于年过7旬的他来说,他的内心却丝毫没有衰老。在他从最初所坚持的那条道路上,他从来没有停滞。这条道路给了他力量,给了他阳光,给了他雨露,给了他生活的荣光。这条道路上,他的70年不忘初心,不忘前行,兢兢业业……

自己的跑道

1962年,十八岁的任启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解放军。初入部队的他,一直从事文字工作。渐渐地,他爱上了文字,爱上了写作,也爱上了文学。在那个文学几近于疯狂的时代,他不是唯一的那个,也不是特殊的那个,可是,他对于文学的热爱却是那个唯一的执着者。年轻的士兵在每一个夜晚,每一个闲暇的时间,都要学习阅读,学习写作。渐渐地,周围的人发现,这个小伙子对于文字有着独特的理解,也有着高于其他人的天赋。1969年,任启光的作品第一次登上了《解放军报》,而且一登就是头条。
这是对于他的天赋的肯定,更是对于他努力的肯定。在那个消息相对封闭的年代里,这一次让他的才华被更多的人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年轻的任启光接到了各种各样的工作。他写过小说,也写过通讯,写过文学脚本,也做过电影编剧。为了做好八一制片厂下达的编剧任务,他独身前往广州改了整整三个月的剧本。当然,这时候对于他来说,完全是一种享受,他有的是时间和经历把文学的爱好安排进自己的生活中,这是让他开心的。可是后来,他发现,这样的日子也是让人奢望的……
结束军旅生涯的任启光先后就职于山东省文艺出版社、山东省京剧院,做过图书的编辑,也做过舞台剧的编剧。直到1976年,32岁的任启光被调到山东省发改委,他才发现,自己当初的“好日子”算是到了头了。
进入到发改委工作的任启光面临着两个巨大的问题。首先是工作上的困难。发改委的工作多数牵扯的是经济问题,不得不说,在经济领域,当时的任启光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为了适应新的工作,他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读经济专业的书籍,拿出了当年在部队里读书的那股子劲儿,只要下了班,他就抱着书躲在家里,哪里也不出去。读书不知道从哪里读起,就用笨法子,什么都读;读书读不懂,也用笨法子,记在本子上甚至是挤进脑子里,第二天再找专业的人请教。没想到半年时间一过,单位里几乎所有的材料他都能整理,所有的稿件他都能写。工作上的事情是可以通过努力克服的,但是埋藏在他心里的那个文学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忙碌的现实生活。
工作上的突出让任启光受到了重用,从科员干到科长,从科长干到处长,从处长干到副厅长,并最终受任黄河经济区联合开发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随着职务的不断上升,工作的内容越来越繁重,闲暇生活的空间被忙碌的工作一点点的挤压掉,别说看书写东西了,连平时回家吃饭的次数都屈指可数。但是,任启光并没有因此而放下自己那个毕生的爱好,只要是忙完了工作,稍有时间,他就继续专注于自己的写作。出差的路上,在车上拿个本子,找个东西在下面一垫就开始写,火车上别人都躺下睡觉了,他拿出个小灯来,趴在列车狭窄的桌子上继续写。在几十年的岁月中,风风雨雨,他从来没有放下文学的笔杆,也从来没有放下心里的梦想。

生命中的“医生”

文学意味着什么,文学对于任启光又意味着什么?在71岁的这个年龄再回头看,文学几乎意味着任启光闲暇生活中的全部。
任启光的写作是截然不同的,只要铺开了纸,拿起来笔,他就可以自动屏蔽自己的耳朵,屏蔽自己的眼睛,甚至于屏蔽自己的心灵,所有外界的事务都不会对他造成任何的影响。屋里再乱,人再多,都丝毫不会打扰他,哪怕是客厅里的电视机放的声音再大,都不会对他产生丝毫的打扰。他的全部的身心都已经融入到他的笔下,那张纸里的世界就是他现实的事件。
用任启光的话说,“你有多好,文学作品就有多好;文学作品有多好,你就有多好。”这里的“好”包含了很多的东西,既有一个人生理上的健康,又有一个人心理上的放松。文学是任启光的爱好,倒不如说是他生活的“医生”,对于他来说,文学最大的影响,是让这个历经风雨的人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这是多么的难等可贵,工作中的压力,生活中的烦恼,他把这些常人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统统的放到写作之中去,在一部部的长篇小说中,他会随着剧情里的悲伤而悲伤,随着剧情里的快乐而快乐,将一切现实的无奈都通通抛到脑后,直到它们被文学的快乐远远的拉开,直到自己不再被那个无奈所困扰。文学就相当于任启光生活中一个无形的医生,医生手里没有手术刀也没有听诊器,但是它却能解决所有医院里所不能解决的难题。
一个能治愈自己的“医生”是文学,而另一个能治愈自己的“医生”则是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爱人,自己的伴侣,自己的知音——张延华。2009年12月26日是任启光和张延华两个人的银婚之际,两个人携手创作了长篇小说《风雨无阻》。任启光说,这么多年了,有一个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不管自己写了什么东西,写了多少东西,总是第一个拿给张延华看,张延华是他的“第一读者”。张延华是戏剧演员出身,对于题材、故事的导演、构思有的时候比任启光还要深厚,更可贵的是,她也是文学的热爱者。有一次在老东门的桥头上,两口子突然吵了起来,周围的人都停下脚步来,还以为两口子打架了,其实这是两个人正在为小说里的一个情节安排而谈论呢。
爱人是自己生命中的支撑,也是自己文学梦想的支撑。这么多年来,两个人不管是写什么东西总是保持着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民心”。我们写的这个东西到底为了什么,到底能给读者带来什么,到底能为社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急功近利的风潮侵蚀思想的今天,这样的理念难得可贵,而任启光却自始至终坚持着这样的理念。文学给了他生活中的力量,这种力量无比巨大,承载着他的梦想,也承载着他的追逐,承载了他几十年的前进;而他,也给了文学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看似渺小,看似无力,却是在千千万万的作家中矢志不渝的那种独特的伟大。最终,这样的任启光,会和所有与他理念一样的人一起,把文学曾经给予他们的力量重新还给文学,使之充满阳光和雨露。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