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沂蒙文学

民族危亡时诞生沂蒙烽火中成长(一)

时间:2016-1-22 17:44:50  作者:王庆文  来源:  查看:3998  评论:0

一、概述

 

1940年6月,日本侵略军侵占费县城以后,并沿临(沂)滋(阳)公路安设了据点,将老费县区域分割为南北两片。为适应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遵照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罗荣桓政委的提议,中共山东分局决定:将以横穿费县西部的临滋公路为界,划分为费北、费南两个县。随即,费县抗日民主政府(含县政府政卫队)由费北转移到费南。以蒙山这一天然的屏障为掩护,费北另设过渡性的抗日政权——费北行署。此时,日伪军不断疯狂进犯我驻守在蒙山的党政军机关。为保卫抗日政权和党委机构,巩固和发展费北行署所在的蒙山前抗日根据地,行署决定急需组建一支基干抗日武装。

早在1940年上半年,为开辟抗日根据地,发展人民武装,第一一五师师部命令六八六团、七团,调出一些营连干部,或率建制连队和排为骨干,到开辟地区组建了一些县大队或独立营。9月初,时任第一一五师鲁南支队教导队中队长(正营职军事教官)的王保胜也被调出来,到仲村带兵发展地方武装,成立“常备连队”。

王保胜从前搞过“常备军”和“四大队”,深知地方武装的辛苦,一时也舍不得离开第一一五师主力部队。为坚决执行命令,八路军一一五师肖华、刘西元、张雄等首长和调出的干部逐一谈话。时任第一一五师鲁南支队政治部主任的张雄(原七团政委,彭雄同志调走后的1939年12月—1940年12月,参加费县县委、费北县委并兼任军事部长,统一指挥全县武装)同志开导王保胜说:“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开创蒙山前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军队和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在费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陈(光)、罗(荣桓)首长曾多次指示我们:‘你们要准备独立自主地坚持这个地区的工作,要想在这里扎下根,站住脚,就要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要发动组织群众,发展党员,建立起地方武装,……你们一定要有一支上千条枪的部队,才能坚持住这个地区。’”张雄同志又对王保胜开导说:“调出骨干,搞地方武装,发展和扩编部队,是我们这支红军部队的职责和光荣,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求调出的同志,要把老红军老八路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带过去,当好红色的种子,按照朱德总司令的教导:要像柳枝,插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挺拔成荫;要像老母鸡孵小鸡,一批又一批,使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要团结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克服一切困难,要将新拉起的队伍带起来,成为坚持当地武装斗争的骨干力量,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张雄主任还亲切地讲:“这一个时期,费北县委、仲里区委以及唐绍典、唐绍鼎等同志没少跑到部队来要你,同志们也都盼着你返回去。让你回仲村(工作),这也是肖华同志的意见!我给你发枪,发子弹,发军装,拉起队伍来就是长期的,我们主力部队做你的坚强后盾,坚决支持你!”

离别老部队时,张雄主任还交待了几项任务:一是广泛宣传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学好用好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动员组织全民族联合抗日,提高人民群众抗战胜利的信念。二是宣传八路军是抗日救国的队伍,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三是宣传抗日救国人人有责,不分阶级、阶层、民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粮的出粮,有枪的出枪,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保卫家乡,保卫祖国。四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打击顽固势力。

因为仲村是王保胜的家乡,人民群众的抗日基础较好,兵力资源也较雄厚。自七七事变后,他们早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多次在这里拉起抗日武装。所以,王保胜对故乡的社情、民情都比较熟悉。为了不给组织上添麻烦,减轻主力部队的负担,王保胜主动请求张雄政委:赴仲村时,不带建制连队或排(为骨干),甚至连一个班也不带。

既然是党组织的决定,王保胜就无条件地服从,接到命令后,他打起背包就赶到仲村镇。

当时仲村的建制是设区和特别镇。特别镇下辖仲村街十三巷、东坝子、西坝子、鲍家坡、康家寨、王家寨、陈家寨、段庄等村庄。从1939年底至1940年8月底,唐绍鼎任仲村特别镇镇长,赵明(又名赵昌林)任副镇长,唐加伦任镇公所委员。在这个期间,唐绍鼎和唐加伦等同志又拉起了数百人的抗日武装“仲村特别镇基干团”,简称“镇团”,唐绍鼎兼任团长,唐加伦任大队长。另外还有唐绍典同志领导的“仲村区基干团”,简称“区团”。

这些武装全是政府从各村自卫团中临时抽调的人员,到区乡镇集中接受政治、军事培训。训练期间自带枪支,吃公粮,每人每月发四五十元钱的军饷,执行战时勤务,一月一轮换。实际上是政府出钱,雇用各村基干队员,并在训练期间有计划地从中培养骨干,发展党员,动员其脱产参军。当时利用这种方式,在费北、费南等地区拉起了许多游击大队,建立了县区武装,有力地补充了主力部队作战。

这支队伍的骨干人员有:管正汉、唐嘉告、管正常、臧汝光、谢洪伦、谢洪英、王保善等等。另外还有一些成份比较复杂的人员,辟如:有点地方小势力的地痞、街滑子及动机不纯的人员,队伍比较庞大,也比较松散。但大部分人员来自于贫苦农村,他们虽然训练时间较短,没有实战经验,但是都具有一定的阶级觉悟和朴素的抗战热忱。很需要上级派军政素质较高、会带兵打仗的军队干部来带他们。这个期间,唐绍典和唐绍鼎等同志没少给自己的老战友王保胜写信(要他回仲村)。

在第一一五师七团和费北县委、仲里区委及唐绍典和唐绍鼎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王保胜立即把“镇团”数百人(极盛时达五六百人)的队伍拉上了抗日前线。

王保胜早年闯关东时即参加过抗日联军。特别是参加八路军后,在罗荣桓、陈光、彭雄、贺东生以及张仁初等红军将领的直接指挥下,参加了许多战役战斗,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很快进步成长为军政素质较高,能独立带兵打仗,能坚持一方斗争的优秀的八路军指挥员。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只有不争气的官,没有不争气的兵,我就不相信有带不好的队伍!”这句话是王保胜同志在第一一五师鲁南支队教导队工作时,经常听到的老首长张仁初支队长挂在嘴边上的口头禅。这句老话当年在沂蒙山区八路军各部队中广为流传。这句老话风趣幽默,哲理性强,对王保胜的军旅生涯影响极大,使其受益终生。

为了带好这支队伍,王保胜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他给战士们讲政治形势、讲军事思想、讲战略战术、讲思想作风。他一边做出样子,一边讲解道理。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凡是让战士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吃苦在前,冲锋在先,以实际行动影响并感化部下,使战士们逐步树立起抗战必胜的理想信念,加快了“镇团”队伍从普通农民到士兵转化的成长过程。

1940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出动14000余人“扫荡”鲁中沂蒙山区。9月16日,仲村完全沦陷。日伪军在此大兴土木,建炮楼,安设了费北最大的据点。

仲村失守后,混进“镇团”里的坏分子管××、管××、周××等人趁机拐枪投敌,返回仲村当了汉奸。还有部分目光短浅,看不清形势的人,认为当八路生活艰苦,没出路,思想产生动摇,告假不归或干脆开了小差。看到这些问题,张雄和贺东生(1940年5月—10月任七团团长)亲自到“镇团”帮助工作,果断采取了一些必要的强硬措施,并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复向战士们讲明“抗日则生,不抗日则亡”,“誓死不当亡国奴”的道理,使大家初步树立起抗战必胜的理想信念。后来王保胜带着这支队伍,紧密配合第一一五师(七团贺东生部)及山东纵队作战,多次袭击和攻打仲村日伪军,战士们得到了实战锻炼,队伍也逐渐得到了稳定和发展。

1940年秋,在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七团的大力帮助下,费北行署在蒙山前的杨庄(今属卞桥镇),以“镇团”为基础,连同东固、朱尹的部分民众抗日武装(人员很少),组建行署保安大队(相当于县大队,但规格略高)。费北行署主任徐元泉兼任大队长,费北县委书记刘次恭兼任教导员(或政委),崔镇、王保胜任专职副大队长。大队下辖三个中队:一中队长杨忠一;二中队长武怀道(1941年冬,日军大“扫荡”时逃脱);三中队长王保胜兼任(开始由唐嘉伦代理,后唐调任上冶区紫金关乡中队长)。

1941年春,费北行署保安大队改为费北行署大队。1942年5月,费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费北行署大队更名为费北县大队,县长马鸿祥兼任大队长,县委书记刘次恭兼任教导员(或政委)。1942年初,贾彬山(河北人,又名贾彬)任副教导员。1942年11月,白栋材、陈复兴分别任副大队长、副教导员(或副政委)。1943年8月,费北县大队改编为费北县独立营,县长马鸿祥兼任营长,县委书记刘次恭兼任政委,鲁中军区派作战参谋陆纵横任独立营副营长直至1945年5月牺牲。该大队(或独立营)无论干部变化多大,崔镇、王保胜始终任专职的副大队长(或副营长),任职时间最长。

1941年冬,日本侵略军发动大“扫荡”后,行署大队损失严重,人员骤减到不足百人。行署决定将三个中队整编为一个连,命令王保胜兼任连长。后较长一段时间,只有这一个连坚持在费北(蒙山)打游击,非常困难。1942年5月以后,鲁中军区将二团二营四连(连长单元水,指导员余博全)派到这个大队工作。至1943年春,形势稍有好转,又把这个四连归还二团。1943年春,费北县大队从区中队里抽调部分骨干人员,扩编组建了二连,任命鲁瑞东为指导员,臧汝光为副连长。后来,鲁中军区调来刘肖明(沂水人)任二连连长。1944年又扩编组建了三连,任命臧汝光为连长。从1941年冬至1944年6月,王保胜同志始终兼任一连连长。1942年春,日军大“扫荡”后,一连经补充休整,辖三个排,每个排辖三个班,共计120余人;该连配有轻机枪三挺,各种枪支(如大盖子枪、日本造枪、土压五、单打一等)共计百余支。由于一连战士足额,且战斗骨干人员多,所以,上级和县委经常让其单独行动并独立作战。1977年秋,笔者到贾庄看望革命老前辈李伯瑾(1932年入党,蒙山前最早的党员之一)时,李老曾深情地讲:“那时县大队没有多少人,日军大‘扫荡’后,一连算是足额的连队,二连只有一个排,三连不过一个班。那时候敌强我弱,太艰苦了,打仗只能靠一连出击。所以,当年蒙山上流传着‘一连打,二连看,三连围着山头转’的顺口溜。”李老还说:“那时,县委、县政府处于初创时期,时常被敌人围剿着到处转移,离开部队,县机关一天也很难存在下去。当时王连长很能打仗而且很会打仗,县委拿他当‘宝贝’。所以,当年咱这一带人民群众中有着费北、费南‘两匹马’(指费北、费南县的两位县长:马鸿祥、马健),蒙山有个‘王连长’的盛传”。后独立营发展到五个连,近600人,抗战胜利后全部升级编入主力部队。

费北行署保安大队从1940年秋成立至1945年10月升级到主力,这支部队无论番号有什么变化,崔镇同志一直留在这支队伍里工作。部队升级走后,他又和管正汉等同志留下,在蒙山前上冶镇组建了蒙山县独立营,直到1949年3月才升级到主力部队。他长期工作战斗在该大队,是蒙山一带抗日军民公认的革命的“兵母子”、“兵贩子”,他为这个大队的组建、发展和壮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抗美援朝时,崔镇同志任铁道兵团团参谋长、团长,后转业到沈阳枕木防腐厂任厂长,1970年在沈阳病逝。

王保胜同志自1940年秋至1944年7月(其中1942年10月—11月带兵升级任鲁中军区二团副营长,后被费北县委要回;1944年2月任鲁中军区教导队正营职中队长,在沂南县大松林村参加军事表演大会后又被费北县委要回),猪尾巴沟战斗胜利后,粉碎了日伪多年经营的环蒙(山)封锁线。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指令王保胜率先带费北独立营一连,升级编入鲁中军区泰南(第三)军分区特务营,先后任特务连连长,特务营营长等职,直至1945年7月协庄战斗中王保胜负重伤被捕入狱。王保胜同志也是抗日军民公认的革命的“兵母子”、“兵贩子”。他常年带领这个大队浴血奋战,打了许多硬仗、恶仗,他为该大队的成立、发展和壮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据原费北行署武装科科长陈明五生前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回忆指出:“全县武装力量有县大队和四个区中队,约六七百人,县大队长由徐元泉兼任,大队副由崔镇和王保胜担任。崔镇是铜石泉子峪人,穿着不修边幅,做事不拘小节,绰号‘崔趔歪’。但他打起仗来很勇敢,有一股拼死的精神。王保胜是北仲村人,当时都称他王连长,打起仗来既顽强勇敢,又有作战经验,多次为革命负伤。”

当初“镇团”改编为费北行署保安大队后,为维护稳定这支较庞大的新生队伍,张雄主任让唐绍鼎同志留在大队里住了一段时间,继续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唐绍典的三儿媳妇赵淑毅也在该大队里做政治思想工作。为进一步加强保安大队的思想建设,巩固发展和壮大这支地方武装,使之尽快成长为能征善战的新型的人民军队,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大队里中队设党支部,排和班里设党小组。张雄同志着重指示他们:“要抓好战斗骨干和重点对象的培养,抓好新党员的发展工作,要把在战斗中表现勇敢的同志优先吸收到党内来。”通过战斗评模,在县委和大队政工人员的帮助下,王保胜不失时机地先后介绍了管正汉、唐嘉告、管正常、臧汝光、谢洪伦、谢洪英等许多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个时期发展党员60余名),为该大队党组织的建设,输入了新鲜血液。

1940年秋,费北行署保安大队组建后不久,在王保胜的影响和带动下,他的亲友管宗庆、管宗祥、管宗福、管正俊、刘山清等10余人陆续赶到蒙山岐古庄(或张里庄)参加了这支队伍。后来管宗庆、管正俊、刘玉君等20余人升调到鲁中军区老二团(团长吴瑞林、政委李伯秋),管宗祥、唐嘉宏等人升调到鲁中军区泰南(第三)军分区文艺组(文工团),刘山清等人升调到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

1941年冬,日军大“扫荡”前后,根据战局的需要,行署大队进行了整编,管正汉、臧汝光等同志继续留在大队里工作,管正汉以后被派给县长马鸿祥当警卫员。为组建和加强各区乡武装的建设,遵照县委的决定,王保胜还把唐嘉伦、谢洪伦、唐嘉告等许多有实战经验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同志,派往上冶、保太、仲里等各区做武装工作。这些同志在艰难困苦的抗日战争中,历经磨难,名声大振,迅速成长为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这一大批仲村人,在革命战争中,作为骨干和火种,长期战斗在沂蒙山区,经历了数不清的战役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同志转战东北、平津、海南岛、朝鲜等地,有的负伤致残,有的献出宝贵的生命,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民族危亡时诞生,沂蒙烽火中成长。费北行署保安大队在保卫抗日政权和党委机构,发展抗日武装,壮大蒙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是一支能征善战,能打胜仗恶仗,战斗力特别强的抗日劲旅。这个大队从成立之初就投入到紧张的反“扫荡”斗争之中。该大队活跃在蒙山前后及周围区域:东到诸满、薛庄;东北到青驼寺;北到蒙阴城、新泰城;支援边沿区斗争时,西北部打到汶南、东都、楼德、华丰、磁窑、南驿及泰安城等地。或配合主力,或单独行动,打警戒、围据点,打增援,看押俘虏,打扫战场。灵活机动地打击消灭日伪军,夜以继日地护卫着鲁中抗日根据地的南大门。据统计,在抗日战争中,该大队参加大小战斗上千次,先后拔除了蒙山区域日伪据点50多处,解放了300多个村庄20多万群众,为主力部队输送(含最后全部升级)了8000多名兵员,对巩固与发展鲁中抗日根据地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