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沂蒙精神弘扬

人民日报关注山东临沂特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英雄铸忠魂

时间:2016-8-18 16:11:25  作者:作者:李卓聪 孟祥夫  来源:  查看:2462  评论:0

8月的沂蒙大地,满山青翠,遍野葱茏。

位于蒙阴县垛庄镇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整天人头攒动,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络绎不绝。其实,这里只是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的一环。自2011年开放办学以来,短短5年,教育基地建成13处现场教学点,形成6大特色教学模块,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3家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累计承接国家部委、省内外各类班次3000多个,培训学员18万余人次,其中厅局级以上学员1.2万余人次。

放眼方兴未艾的党性教育基地,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缘何“风景这边尤好”?

突出群众特色

打造红色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来山东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临沂拥有丰厚的红色教育资源。教育基地筹建之初,定什么主题、打什么牌子、创什么优势是关乎方向的大问题。经充分调研,临沂市委发现国内专门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基地尚缺乏,而从沂蒙红色教育资源特点看,恰恰具有鲜明的群众特色。

革命年代,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拥军支前,20多万参军参战,10万多名烈士英勇牺牲,可以说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最后一粒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作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当时沂蒙人民踊跃参军支前的生动写照。与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不同,沂蒙根据地红色故事的主角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是许多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红嫂、支前模范、担架队队员……他们做的可能算不上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作为一个群体被党号召、组织起来后,就形成了一股撼人心魄、推动和改变历史的力量,这就是群众的力量、群众路线的力量。纵览根据地发展史,贯穿的基本主线,就是党一心为民,百姓铁心跟党走;展现的动人场景,就是党群干群鱼水情深,军民团结一家亲。

由此出发,教育基地以“党做好群众工作——人民群众爱党奉献——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为逻辑主线,打造出沂蒙根据地群众工作展馆、沂蒙红嫂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3个核心教学点,并陆续建成沂蒙革命纪念馆、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等10个辅助教学点,形成了较完整的教学布局。

“把主题融入本源,就抓住了根和魂。”临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姜仕礼表示,教育基地定位充分体现了沂蒙精神的价值主题和文化特质,既是老区的招牌,也是教育基地的起点。

讲课以情动人

故事直达人心

教学是教育基地工作的中心。如何把沂蒙故事讲好讲活,让学员既感动一阵子,更铭记一辈子,是个考验。

在孟良崮革命烈士墓区,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碑亭庄严肃穆,一位解说员正声情并茂地讲述烈士陈若克母女英勇就义的故事。“日军把陈若克绑在马背上,把刚出生的婴儿装进了一条马料袋子,孩子被马草扎得拼命哭喊,陈若克的心都碎了……”讲述直达人心,学员眼含热泪。

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不忘。在教育基地,英雄的故事多,以情动人的现场教学随处可见。抚养50多个将帅子女和烈士遗孤、自己孙子却饿死4个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组织乡亲们烙煎饼、送弹药、救伤员的“沂蒙六姐妹”,带领姐妹跳进冰凉的河水中扛门板架“人桥”的妇救会会长李桂芳……每到一处,以实物、实景、实例为载体,现场变课堂,素材变教材,讲解变互动,让学员与英雄对话、与历史同行,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感染力和教育效果油然而生。一位中青班学员说:“在这里,我们回到了原点,坚定了信念,找到了答案,获得了力量。”

不断摸索中,教育基地形成了现场教学、专题教学、情景体验等教学模块,先后开发专题课程10余个,编写理论及音像教材30多部,有效满足了教学需求。

一次沂蒙行,一生沂蒙情。一位学员留言:“在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陈毅元帅说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为什么我们党能赢得最终的胜利,为什么党始终强调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沂蒙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不断对照学习、自觉传承弘扬。”

建好教育基地

传承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沂蒙的、山东的,更是全国的。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说:“作为新时期的沂蒙干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老区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挖掘好、整理好、传承好,教育好我们自己,留给我们的后来者。”

弘扬沂蒙精神,自然离不开教育基地建设。临沂市委将其与基层党建、民生建设、扶贫开发等统筹谋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广大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以实际行动践行沂蒙精神,树起沂蒙精神的品牌。

连接蒙阴县孟良崮和沂南县常山庄的公路,不仅是一条教育基地教学路,更是一条连接两县20个村庄的致富路、民生路。途中山多壑陡,筑路难度非常大。施工队在沿线28公里长的工地上展开筑路会战,克服了严冬天气的各种困难,提前5个月完工。

一位整天待在施工现场调度指挥的沂南县交通局女干部已经好久没见到女儿,临近春节,同事劝她回家看看,她说:“没什么事比给群众修一条盼了几十年的路更重要,年前让家里人把孩子送来,我看一眼就行了。”在教育基地,像这样默默奉献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他们本身就是沂蒙精神的践行者、传承者。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后,临沂先行一步,提出了举办《党章的历程》专题展的创意,将中共一大到十八大的党纲和党章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展示,从构思设计到布展完成仅用了56天。全国党建研究会专家参观展览后感叹:“按照正常的速度,达到这样的水平,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了不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前来党性教育基地参训的班次越来越多,培训覆盖面也越来越广。目前,教育基地已成为中央党校教学培训合作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公仆意识教育基地”、国防大学现场教学基地,并与70多家党校、干部学院和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作者:李卓聪 孟祥夫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