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名人说得好:“过去的是历史,但历史没有过去。”马克思也说过:“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但我更认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无休止的对话。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我们也割不断历史,因为我们是在先辈耕耘过的土地上、在先烈战斗过的土地上走向现代化的。一位位英烈,串联起一个个载着硝烟的战斗故事;而一个个故事,又诉说着一段段撼人心魄的红色历史。在纵横捭阖的历史长河中,在栉风沐雨的峥嵘岁月里,无数历史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匆匆闪现,正如《三国演义》主题歌所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然而,山东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所铸就的沂蒙精神,却一直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激情、让我们奋起、让我们披坚执锐!
一、穿越:水乳交融的军民深情
我们说,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牢记历史”这个词,已经不是简单地对过去的回忆和纪念,它应该是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一种激励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党群干群血肉相联、肝胆相照。一言以蔽之,即军民鱼水深情和党群血肉联系。这是沂蒙精神的创生之根,是沂蒙精神的活力之源,是凝炼和升华了的沂蒙精神,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历史丰碑。
优秀故事影片《沂蒙六姐妹》生动、真实地再现了
然而,大家可能还不知道,这些被冰凉的河水冻得周身麻木、牙齿打颤,最后累得瘫倒在河岸上的中青年妇女,当时有的身体不适,有的怀有身孕,不少人后来因此而常年腰腿疼痛,有的落下了残疾,还有的终生不能生育。在我担任临沂大学校长期间,曾邀请被江泽民同志亲切地称为“沂蒙大姐”的李桂芳老人到学校作报告,当我问起她这段催人泪下的往事时,她禁不住哽咽着说,当年与她一同组织这次架桥行动的另一位妇女干部叫刘曰梅,时年只有19岁。当时,她正在月经期,因下水架桥受冻而得了重病,后来医治无效,不幸英年早逝,令人悲痛万分!
在42集电视连续剧《沂蒙》中,曾有一段“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感人场景。说得是1941年冬,日军纠集5万兵力对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铁壁合围大扫荡”。
我们说,乳汁,是伟大母爱的象征。用乳汁抢救伤员,这在人类战争史上恐怕是非常少见的,但明德英这位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农家妇女,却以博大的情怀,冲破根深蒂固的世俗偏见,谱写了人世间的圣洁之歌和大爱壮举。根据这一情节,著名作家刘知侠于1961年创作了20世纪60年代极为轰动的短篇小说《红嫂》。后来这部小说又被改编为现代京剧《红嫂》、芭蕾舞剧《沂蒙颂》,一经上演便“红”透全国。1964年8月12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京剧《红嫂》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沂蒙红嫂”的美名响彻神州大地。
解放后,明德英又先后把自己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等五位亲人送到部队。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已经75岁的明德英与儿媳、孙女连夜为前线战士纳鞋垫,并在上面绣上“为国争光”、“中国必胜”等图案。2009年9月,明德英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并被誉为“山东红嫂第一人”。“红嫂”也成了齐鲁巾帼英雄的群体形象。迟浩田上将曾满含深情地写下了“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的题词。所以,有首《红嫂颂》的歌是这样唱的:“蒙山高啊沂水长,好红嫂啊永难忘!忘不了您吃的糠菜,忘不了我喝得鸡汤,忘不了救我的乳汁,忘不了我亲亲的娘,忘不了您为我煎汤又敷药,忘不了您为我缝补旧军装。好红嫂啊,永难忘,您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
虽然战争的烽火已经远去了半个多世纪,我也不曾经历过那段血火岁月的洗礼,但这两个真实的历史瞬间,使我触景生情、引起了深深的思考:在那惨烈悲壮、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在那宝贵的生命朝不保夕的生死关头,老百姓为什么会全心全意、舍生忘死地拥护共产党、保护共产党?为什么会倾其所有、义无反顾地支持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为什么会“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也要送战场?”党和群众为什么能够紧密地形成那种水乳交融、血肉相联的鱼水深情?军队和人民为什么能够牢固地铸就起那种生死与共、奋勇杀敌的钢铁长城?一句话,“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那是因为:党把人民当亲人,人民和党心连心!
二、源流:沂蒙精神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抚今追昔,沂蒙精神的铸就历经沧桑岁月的洗礼和锤炼,其风骨和精髓历久弥新,饱含着鲜血、乳汁和泪水,蕴含着穿越时空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价值,惊天地、泣鬼神,令人荡气回肠。巍巍沂蒙山,耸立着老区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激荡着沂蒙儿女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豪情。在那残酷的洗礼、庄严的涅槃、伟大的觉醒、神奇的崛起中,感天动地、昂扬向上的沂蒙精神应运而生!虽然流逝的岁月早已拂去战争的烟尘,但沂蒙人民那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战、拥军支前的壮举,永远也无法使人忘却。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可以激荡我们的思想,坚定我们的信仰,净化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热情,寻求我们精神上的攀援和支撑。
沂蒙精神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见证了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记录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珍藏着一批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沂蒙精神的诞生地沂蒙山区,是一片经历了热血浇灌与战火熔炼的红色热土,革命文化基厚根深。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最早的创建者和领导者王尽美同志,就曾回家乡沂蒙山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政治纲领,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也展开了沂蒙精神的破题之笔。
在1938年到1949年长达12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中,神圣的八百里沂蒙承载了历史所赋予它的光荣而特殊的使命,拥军支前,参军参战,谱写了一曲浴血奋战、感天动地的壮丽战歌。在这片兵戎血刃的疆场上,先后发生过较大的战斗两万九千余次,曾经掩埋过10万将士的忠骨,人民群众中被敌人杀害或迫害致死的有20余万人,伤残60余万人。这里,几乎是“村村有红嫂,家家有烈士”。沂蒙老区的每一座山峰,都燃烧过革命战争的烈火;沂蒙老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烈士的鲜血;沂蒙老区的每一个村庄,都回响着抗击侵略者的悲壮和辉煌。
在被誉为“华东小延安”的沂蒙革命根据地,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披荆斩棘、艰辛开拓,八路军、新四军、华东野战军曾在这里浴血拼杀、转战驰骋。山东省政府在这里创建,山东剧团在这里创办,《大众日报》、《山东画报》在这里创刊,《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等经典歌曲在这里深情创作。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还锻炼和成长了一大批中共高级将领。仅以1955年至1965年授衔的共和国将帅为例,10位元帅中有3位(罗荣桓、徐向前、陈毅)、10位大将中有4位(粟裕、徐海东、黄克诚、张云逸)、57位上将中有11位、177位中将中有63位、1360位少将中有348位,共429位开国将帅曾在令他们魂牵梦萦的沂蒙大地上喋血苦战。蒙山上、沂河边,密林深处、青纱帐中,到处可见他们与敌人英勇拼杀的身影。发生在沂蒙大地上的那些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感人故事,那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英雄壮举,震撼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这血肉之躯的奋起抗争,使沂蒙精神应运而生,并在《沂蒙山小调》家喻户晓的时代传唱中成为永恒的红色经典,缔造了一个影响深广的精神故乡,丰盈了一种震古铄今的民族精神,成为沂蒙人民和全中国人民永远无法磨灭的历史记忆。
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沂蒙人民不仅用红薯、煎饼、小米、奶水养育了几十万人民军队,而且为人民战争的胜利献出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当时,沂蒙根据地有420万人,其中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将士壮烈捐躯。然而,坐落于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墙上却只镌刻着61813位烈士的姓名,其余则是无名烈士,被称为“连姓名都牺牲了的先烈”。可以说,忠诚和奉献是沂蒙人民永不褪色的人格承诺。
被沂蒙普通百姓称为“三英烈之父”的刘永良,就很值得我们敬仰。他先后将自己的3个儿子送到部队当兵,后来都不幸光荣牺牲。1940年,他在村里第一个报名把大儿子刘福林送到抗日战场;1942年,他将年仅17岁的二儿子刘孟林送到区中队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1946年,小儿子刘洪林又走上了解放战争的最前线。但战争是残酷无情的。1947年春,刘永良的大儿子刘福林在对敌作战中英勇牺牲;1948年夏,二儿子刘孟林也血洒疆场;1950年冬,三儿子刘洪林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捐躯。四年间三个儿子先后阵亡,淳朴的沂蒙人民用英勇的大义壮举和宽厚的大爱情怀,诠释了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无比忠诚和无私奉献!正如芭蕾舞剧《沂蒙颂》中所唱:“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心向共产党,红心迎朝阳”。所以陈毅元帅曾十分动情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众所周知,齐鲁大地人杰地灵:“孔子在这里诞生,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沂蒙精神在这里闪光”。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沂蒙老区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彰显和体现,作为一种浓缩着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开放的崇高精神,沂蒙精神昂扬向上、历久弥新,始终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彰显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时代价值和创新功能,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结晶,是军民鱼水深情的写照!它孕育和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丰富和弘扬于改革开放时期,拓展和升华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新时期,显示了强大且久远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有的展现形式和发展形态。
三、血脉:沂蒙精神的大义壮举和大爱情怀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的沂蒙精神,是沂蒙红色文化、也是齐鲁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它是由一种原生态的“大忠大义、大爱大勇”而升华凝成的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军队的忠诚、热爱、奉献和拼搏精神,其内涵和真谛被高度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战争岁月,沂蒙精神奉献的是鲜血和生命;和平年代,沂蒙精神表现的是拼搏和智慧;改革时期,沂蒙精神彰显的是创新和清廉。限于时间关系,在此,我只简要介绍一下沂蒙精神所饱含的大义壮举和大爱情怀。
(一) 沂蒙精神彰显了一种大义
大义,是指崇高、坚定、壮阔、无私的道义精神和正义行为。我们的国歌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义”字当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义”的尊崇与追求。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征程中,勇担道义、深明大义、伸张正义,已成为沂蒙军民的坚定信仰和成长基因,他们用忠诚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撼人心魄的张扬民族大义之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面对禽兽不如的日本侵略者,不畏强暴、血性刚勇的沂蒙山人毅然拿起镰刀锄头、棍棒土枪,浴血抗日,义薄云天。“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这是1944年撰写在沭水县(今莒南县)渊子崖抗日自卫战纪念塔上的一篇碑文。
在这次战斗中,全村共有147人英勇牺牲,不少人家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同时遇难。村民林炳标一家九口人全部战死,还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等40多名干部战士也壮烈捐躯。渊子崖抗日自卫战,杀出了沂蒙人民的凛凛正气、铮铮铁骨、赫赫威风,表现了中华民族誓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渊子涯村被誉为“全国抗日楷模村”,延安《新华日报》称为“山东抗日第一村”。
现在,山东省博物馆内还陈列着当年抗日村民们用过的大刀、长矛和土枪、土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还设有专版介绍渊子涯抗日自卫战。因为它不仅展现了一个中国普通村庄不屈不挠、奋勇杀敌的抗日壮举,而且也铭记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与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血肉之情和钢铁长城。
我们说,悲壮惨烈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永远也无法忘记的民族伤痛和历史灾难。特别是1941年至1942年,这是世界法西斯最猖獗的时期,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岁月。两年间,日伪军对沂蒙山区千人以上的“扫荡”有132次,其中万人以上的“扫荡”27次,至于千人以下的“扫荡”几乎每天都有。
1941年冬,穷凶极恶的日军第20军集中五万多兵力,向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最残忍的“铁壁合围大扫荡”,企图以绝对优势兵力一举歼灭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
浩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大青山胜利突围战,我们用1000多人的伤亡换来了9000多人的杀出重围。这次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寇,彻底粉碎了日军苦心经营的“铁壁合围”,书写了抗战时期“北有平型关,南有大青山”的不朽诗篇,但烈士的鲜血也洒满了连绵起伏的大青山。
我们说,沂蒙,是血染的沂蒙、英雄的沂蒙。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年抗战中,沂蒙军民共击毙、击伤、俘虏日伪军25万多人,但我们一批优秀儿女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共产党员辛锐,是山东商会会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辛铸九的孙女。这位出生于济南富足家庭的女子,善绘画、工木刻,16岁那年曾举办过个人美展,才华横溢。假如不是战争,她一定会成长为一名颇有造诣的画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毫不迟疑地投笔从戎,到沂蒙抗日根据地参加了八路军,从事文艺宣传工作。她设计过《大众日报》报头,画过毛泽东画像,后来担任山东姊妹剧团团长。在大青山突围战中,已经怀孕五个月的她,为掩护同志们撤退,不幸中弹,两个膝盖骨受重伤,右膝盖骨被打掉,村民们准备抬她转移。但辛锐怕连累村民,坚决不肯上担架,后来被日军包围,这天是
有句古语说得好,圣贤者“虽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在沂蒙革命根据地,还有一位惨遭日军乱刀刺死的坚定的女共产党员,也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她就是陈若克烈士,当时任山东省妇联执委常委,是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兼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朱瑞的妻子。1941年冬,五万余名日伪军大举扫荡沂蒙抗日根据地时,陈若克已经怀孕8个月,但她坚持随部队转移。沂蒙母亲王换于劝不住她,就给她盘起头发,并把自己的大襟褂子给她换上作掩护。同年
“莫道山崮生死场,流火滴血赴国殇”。有位名人说得好:每一座墓碑下都埋葬着整整一个世界。追寻远去的风尘,在沂蒙大地上威震敌胆、壮烈捐躯的十万将士,每个人都有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有一串惨烈悲壮的故事,都翻滚着弥漫的硝烟,裹挟着纷飞的战火。也许英雄们的事迹悄然沉寂着,但却不是被忘记,他们崇高而博大的情怀、坚定而持久的信念和豪迈而顽强的精神历久弥新,给我们留下的是无限思念的眼泪和奋斗不息的火焰。当历史的硝烟散尽,我们更应该深切缅怀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为人民创造新生活的革命先烈,永远铭记他们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在我搜集沂蒙精神的相关资料时,每当看到那些烈士们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时,便禁不住热泪盈眶,不由得停下笔来,心情沉重地向他们低头默哀、昂首致敬!这些革命先烈,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忠诚,用泣血的笔书写了共产党员为保护人民群众舍生忘死的正义和悲壮。而正是这种信仰、忠诚、正义和牺牲精神,奠定了共和国大厦的坚厚基石,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惊天伟业。讲到这里,不禁使我想起了毛泽东同志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的演讲中那慷慨悲壮的一段话:“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二) 沂蒙精神展示了一种大爱
这种以淳朴、勤劳、善良、奉献为特征的“大爱”的人性光辉和崇高情怀,超过了自身的感情,超出了小家的利益,也超越了社会传统的束缚!在战争年代,这种“大爱”,军民互动、血乳交融,在勤劳朴实的沂蒙女性身上可以说展现到了极致。她们挣脱封建礼教,舍弃儿女情长,抛开懦弱羞涩,从田间地头走来,从灶边炕沿走来,从土屋草棚走来,走进支前队伍的行列,走进那血与火的战场。为了正义,为了胜利,她们送军粮、做军鞋,烙煎饼、救伤员,传情报、抬担架,送子参军、送夫支前,掩护革命战士、抚育革命后代。前苏联有个很著名的电影,叫《战争让女人走开》;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写的一部名剧《哈姆雷特》中也有一句话:“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而对于沂蒙妇女来说,战争非但没有让她们走开,而且使她们在积极参与中得到了洗礼和升华,正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她们因党的教育而逐步觉醒,因翻身解放而焕发青春,因战地锻炼而更加忠贞坚韧。她们毅然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
在战争年代,沂蒙女性“临危受命,苌弘碧血,毁家纾难,戳力支前”。她们毫不犹豫地拆下自家的门板当担架,扒下房屋上的谷草喂军马,找出珍藏的陪嫁布做军鞋,动员自己的丈夫上前线,拿出仅有的粮食甚至自己的乳汁献给人民子弟兵,可以说是倾其所有、慷慨奉献。多年来,“沂蒙红嫂”和“沂蒙母亲”的形象,作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已经成为中国女性拥军模范的象征。她们历经枪林弹雨,义无反顾地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军民血乳交融的爱的乐章,诠释了沂蒙女性爱憎分明、至善至美的高尚心灵,成为平凡而伟大的沂蒙巾帼英雄群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勋册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聂荣臻元帅曾赞誉她们是“革命的先进妇女光辉形象”。
我们报告开篇所展现的“红嫂第一人”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大爱故事,如今已是众所周知。但沂蒙妇女方兰亭忍痛卖掉自己的小女儿为八路军战士买粮食充饥的感人事迹,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或知之甚少。方兰亭是苍山县的一位普通妇女,她的丈夫周振苍是共产党员,也是党的地下交通员。1939年秋,周振苍刚把一封重要的情报送到住在大炉村的八路军115师首长罗荣桓那里,回家后即遭日军逮捕,并被残忍杀害。鬼子还惨无人道地割下了周振苍的头颅,挂在村头的炮楼上示众。方兰亭把对敌人的刻骨仇恨,转化为对党和人民军队的铭心大爱。她强忍悲痛,接替了丈夫秘密传送情报的危险工作。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1940年,方兰亭家里住了一个班的八路军战士。粮食不够吃,她又不忍心看着战士们挨饿。万般无奈,她偷偷地把只有5岁的小女儿小兰卖给人家做童养媳,换回了20斤小米。夜里,她又把小米磨碎,掺点糠菜烙成煎饼,第二天早上端给饥饿的战士们吃。战士们早就知道她家已经没有粮食了,便起了疑心,再三追问下,方兰亭才说出了实情。一个班的战士们,齐刷刷地跪在方兰亭面前,泣不成声。战士们把身上的零用钱凑起来,托人将她的女儿小兰赎了回来。1942年,《大众日报》曾对方兰亭进行了连续的跟踪报道。
被誉为“沂蒙母亲”的王换于,是42集电视连续剧《沂蒙》中的女主人公于宝珍的创作原型,她在1938年入党时已经50岁了。当时,她连个名字也没有。有位干部听说她是用两斗米从王家换到于家的,即给她取名叫“王换于”。她曾任村妇救会会长、艾山乡副乡长。徐向前、罗荣桓、朱瑞、黎玉、郭洪涛、萧华等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都曾经在她家生活、工作过。1939年秋,她受徐向前委托,创办了战时机关托儿所,机关有27个孩子,加上外地陆续送来的,共有41个孩子。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三天。王换于用自己的全副身心和生命悉心呵护着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有一天,她把一位烈士的孩子抱回家,含着眼泪对正在哺乳期的儿媳妇张淑贞说:“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生育。从今以后,你的奶水就让这位烈士的孩子吃,咱们的孩子就喂粗粮吧!”从1939年秋到1942年底,托儿所最多时有42个孩子。这些孩子在王换于及其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得到了健康成长,后来都顺利地回到了父母身旁,而王换于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而先后夭折。1943年后,又有45名革命将士的孩子由王换于等抚养长大。抗战胜利后,王换于又带领全家挑起了全力为山东保育小学600多名师生做好后勤服务的重担。1947年,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在第一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作了王换于事迹的专题报告,从此使她名扬中外。曾经在托儿所生活过的、胡奇才将军之子胡鲁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泣不成声地说:“我出生在山东沂蒙,没有以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母亲的养育呵护,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们常说:大爱无疆。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战争年代,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磨面烙煎饼11716万斤,动员参军39万人,救护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有3.1万名沂蒙出生的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就意味着三万多位母亲失去了自己亲爱的儿女。这些饱含着血泪甚至用生命换来的一串串惊人的数字,真切地展现了沂蒙红嫂的风范,生动地彰显了沂蒙精神的风骨,成为沂蒙人民永远无法磨灭的历史记忆。
人称“沂蒙六姐妹”的蒙阴县烟庄村六位支前女英模,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期间,主动把村里的妇女儿童组织起来,为部队运送弹药24箱、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捐赠鸡蛋450多个,运柴火8500多斤,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她们曾连续劳作两天两夜,把5000多斤粮食加工成煎饼送到部队。特别是战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她们又接到往前线运送弹药的任务。一箱弹药有150斤重,一人扛不动,她们就两人抬一箱,冒着枪林弹雨,翻越20多里地的崎岖山路,手磨破了,腿走酸了,肩膀压肿了,但她们连跪带爬,一直坚持把弹药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前沿炮兵阵地,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不倒的人民长城。
有位军事家说过:战争是军事力量的抗衡,但更是人心向背的较量。据统计,在孟良崮战役中,解放军参战部队有27万人,而身后沂蒙支前群众却有92万人、临时民工还有69万人,也就是说,每位战士后面平均有六个老百姓做后勤保障,所以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说过:“解放战争中,我们不需要后勤部,后勤部就是老百姓;我们没有野战医院,野战医院就是大娘的炕头”。只要是前线的需要,只要是党组织下达的任务,不管困难多大、时间多紧、要求多严,沂蒙人民从来没说半个“不”字,从来没有半句怨言。
沂蒙红嫂所组成的英雄的方阵,尽管在任何军事沙盘上没有标出她们的位置和战斗力,但在沂蒙山区经历过战火硝烟的军人们都知道,这群普通的农家妇女,爱党爱军,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种精神,这种情怀,感人至深、撞击人心!更为可贵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红嫂们从战火和硝烟中回到了贫穷、偏远的家园,回到了相夫教子、儿娶女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的山村生活之中。跌宕起伏、功德卓著的战争岁月在她们普通平凡的宁静日子中慢慢淡忘。她们没有张扬往事、没有居功自傲、没有借题发挥,而是默默无闻、无欲无求。3.1万名烈属,家里庄严肃穆地挂着烈属证,却没有一个向政府要过任何待遇;她们人人有功,却没有一个去追求那份留世的美名;她们手里还拿着当年的欠条,却没有一个去索取应得的回报;她们送出丈夫和儿女,自己却一直留在偏僻的山村,扛起铁锨锄头当起了普通农民,成了家庭主妇,过着平凡的生活,鲜为人知。虽凄苦一生,却对党和政府仍是那样一如既往的忠贞热爱。面对这些高尚而平凡的人们,我们能说什么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呢?!
树碑昭英烈,存史启后人。有人说,战争是一位雕塑大师,它把精神之美揭示得淋漓尽致,又把它们还原为现实的楷模。沂蒙精神并不是掩埋在历史风尘中的怀旧神话,因为她已经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注入了科学、理性、创新、和谐的新元素,书写着沂蒙人民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新传奇。升华了的沂蒙精神,是当下天空中猎猎飘扬的红色风景和璀璨绽放的精神图腾。这种感天动地的大爱精神传承于今天,已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并逐步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仰和自觉行动。
沂蒙人民“永远跟党走”的那种忠诚、那份真诚,说来令人感动。曾被中央军委和民政部授予“爱国拥军好妈妈”光荣称号的沂南县妇女胡玉萍老人,就有这样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1989年她的老伴朱丰林入党,胡玉萍一家决定把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4000元钱,作为党费一次性交给党中央。这时,朱丰林病情越来越重,胡玉萍想从党费中先拿出100元来给老伴治病,但老伴说:“我这病恐怕治不好了,这是我第一次交党费,我要是能活到那时候,就让我看一看中央的收据吧!”但是收据来了,他的老伴已经去世了。胡玉萍跑到火葬场,跪着大声喊道:“老朱,中央的收据来了,你就瞑目吧!”这就是沂蒙一位普通农村党员对党的忠诚和信仰!
多少年来,勤劳朴实的沂蒙人民总是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以竭力奉献为乐。在自然灾害最严重、生活最困难的1959年到1961年,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但却向国家交公粮13亿公斤、油820万公斤,比前三年还多交了2.5亿公斤粮食,并接纳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德州、惠民、聊城三地区的近6万名灾民。2003年“非典”时期,沂蒙人民不仅捐款捐物2788万元支援北京,而且踊跃无偿献血,当时临沂提供的血液占全国支援北京总量的49%。2008年,临沂市又为汶川抗震救灾捐款捐物1.26亿多元。下岗后靠蹬三轮车和包水饺而艰难创办了山东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的沂蒙妇女朱呈镕总经理,带着姐妹们用双手一个个包好的5000斤朱老大水饺,冒着生命危险,亲赴北京小汤山医院慰问医护人员,被誉为“新时代的红嫂”。
沂水县姚店子镇司法助理员、“山东省优秀退伍军人”孙永胜,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数次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他曾只身一人勇斗三名歹徒,身中七刀;曾在商场抓小偷被铁棍打断过胳膊;曾在扑救森林大火时留下十几处烧伤;在为群众家厨房救火、抢出即将爆炸的煤气罐时,曾双手严重烫伤;平时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群众义务修理电器。对此,李长春同志曾批示:“建议推出退伍军人孙永胜这一典型,这对广大退伍军人是很好的学习榜样,也有利于密切军民关系。”这种义举、这颗爱心、这份真情,传承的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沂蒙精神之链,是全社会的人心所向和沂蒙人民血脉里那种伟大的真善美!
总之,沂蒙人民战争年代所展现的大义壮举和大爱情怀,以及沂蒙人民的拼搏精神与创新品格,永远带给沂蒙热土和齐鲁大地的英雄儿女们指天誓日的斗志和永不停歇的前进脚步!这,就是沂蒙精神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
四、昭示:沂蒙精神的真谛与启迪
有位哲学家说过,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沂蒙精神之所以能够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始终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就在于它不安于现状,不自以为是,不墨守陈规,而是始终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前沿,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色。“新新不停,生生相续”。产生于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是一种流动的、进取的、拓展的、深远的文化形态,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是一种永不歇息的历史传承。我们应当不断地从沂蒙精神中汲取宝贵的政治智慧和丰富的道德滋养。
沂蒙精神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献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懈奋斗中所孕育、创造和创新的伟大精神,是哺育了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精神。如果说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创生主体是党和人民军队,集中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革命实践和思想总结,那么,沂蒙精神的创生主体是沂蒙人民,集中体现了沂蒙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高尚品格和主人翁意识。简言之,一个是精英之光,一个是平民之魂。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缔造的精神。追根溯源,沂蒙人民这种诚朴的爱党忠心、爱军情怀和奉献精神,也是在党的身先士卒、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精神的感召、引领、培育下逐步形成的。应该说,是党的先进性、正确性、群众性和为民务实清廉的宗旨、政策与实践,给沂蒙人民带来了切实的根本利益,唤醒了沂蒙人民的政治觉悟,赢得了沂蒙人民的衷心拥戴,适应了沂蒙人民的渴望与需求,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党、对人民军队的真诚热爱和誓死捍卫!换言之,正是由于党组织尽心尽力地把革命的种子播撒到了沂蒙这片热土上,正是由于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求解放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为此奋斗不息,才从源头上、根本上孕育、催生和拓展了以爱党爱军、无私奉献为核心的沂蒙精神。如今,沂蒙精神已经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道,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沂蒙精神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精神。沂蒙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那种血浓于水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正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是这种血肉相联、鱼水相伴的党群、干群和军民关系,赢得了沂蒙人民对党的高度信任和耿耿忠心。而这正是沂蒙精神的闪光之处,也是沂蒙精神在当代中国梦语境下对党的建设所具有的“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昭示我们: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共产党人自诞生之日起即以人民为本。为民,是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永恒主题和现实课题。在28761个字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这个词出现了145次。在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15分钟的简短讲话中就19次提到了“人民”这两个字。现在网上有一句流行语,叫“伤不起”。对我们来说,最伤不起的是“民心”!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不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不让我们坐在台上。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但这种选择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没有底线的。历史证明,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只有我们植根人民、团结人民、造福人民,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听到真话;只有我们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问题深入民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才能真正走近群众、贴近群众、亲近群众;只有干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抛下面子,才能真正从群众期待中获取力量、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从群众信任中获得支持。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言:“群众是共产党的母亲,党是群众的儿子”。群众工作有一个“杠杆原理”,就是支点越靠近群众,干部的作用力就越大,就越能最大限度地撬动群众和组织群众,从而卓有成效地做好新形势下错综复杂的群众工作,自觉地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
伟大的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当下,沂蒙精神犹如一道闪光,直逼人的心灵,催人奋进、促人反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为我们蓄满了勇往直前的奋斗力量。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共产党人确立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不能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宗旨不能变;人民群众热爱党、信任党、拥护党、坚定跟党走的信仰、信念和信任也不能变!这既是沂蒙精神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更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社会责任。说到底,就是要回到原点,找到人民群众这个最基本的根基、血脉和源泉。党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就会像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大力神安泰因脱离了大地母亲而失去了力量源泉一样,必然死亡!
我们说,虽然沂蒙精神的载体——红色征程在岁月的年轮上渐行渐远,但其深邃的内涵却在不变的传承中离我们越来越近,绝不会因时光淘洗而有丝毫的褪色。我们爱这个国家、爱这个民族、爱这片土地、爱我们正直善良的人民群众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党政军民生死相依 、众志成城,党群干群水乳交融、荣辱与共,我们才能真正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就是沂蒙精神的真谛所在!这,就是沂蒙精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本文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选自《齐鲁红色文化讲坛演讲录》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