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筑先,原名范金标,学名夺魁,字竹仙。1882年,范筑先出生在山东省馆陶县南彦寺村(今属河北省)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虽然家境贫寒,却自幼聪颖好学。有回忆文章介绍说,他背书能做到倒背如流,因而深得先生喜爱,学名“夺魁”便是先生所起;他年少志强,立志效法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岳飞。1904年,因家乡遭水灾,为生计所迫,离乡投军。辛亥革命后,历任中央陆军第四师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后任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十三军少将参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韩复榘第三路军少将参议,后任沂水、临沂县县长。1936年11月,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
范筑先虽长期在旧军界任职,但他一直保持着公正廉明、爱国爱民的品质。当武将不畏死,做文官不爱钱,深受部下和百姓尊敬与爱戴。他从临沂县长任上卸职时,当地百姓夹道欢送,并摆上清水、明镜,以示他为官清正廉明。他富有爱国思想,九一八事变后,因愤于日寇侵占我东北三省,在聊城及第六区所辖各县发展积蓄抗日力量;他不满国民党当局实行不抵抗政策,对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深表赞同;他认为,只有与共产党合作抗日,才能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
抗战初期,在日寇猖狂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范筑先毅然接受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战的主张,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次拒绝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要他撤至黄河以南的命令,誓死不渡黄河,坚持抗战到底,在鲁西北勇敢地树立起一面猎猎飘扬的抗日旗帜。在共产党人的影响、带动、帮助下,鲁西北抗日武装不断壮大,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抗日根据地逐步发展,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鲁西北民众坚持抗战的热情,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与赞扬。
大家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族各界人民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1937年11月,毛泽东主席就明确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巩固。”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范筑先联合抗战,在党的统一战线历史上谱写了壮丽篇章,堪称国共合作抗战的光辉典范。
下面,我分六个部分,向大家介绍一下范筑先将军与我们党合作抗战的情况。
一、守土有责 决不南渡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政府迅速向华北增兵,扩大侵略战争。7月底,日军攻占北平和天津,而后沿津浦和平汉铁路南侵。
范筑先于10月初第一次接到韩复榘的撤退命令时,当时他已经做好了撤退准备,并将部队拉到了齐河官庄渡口。但是范筑先在撤往黄河渡口的过程中,也目睹了家乡父老背井离乡、凄惨逃难的情景,内心受到极大震动,深感作为一名军人,大敌当前不抵抗就撤退,对不起家乡父老。与此同时,在第六区帮助范筑先工作的共产党员张维翰、姚第鸿等也反复向他阐明抗战形势,极力劝说他坚持敌后抗战。于是,他接受了我们党的主张,率部返回了聊城。我鲁西北地方党组织积极开展工作,帮助范筑先很快扭转了因一度撤退造成的混乱局面。
当再次接到韩复榘要他撤往黄河以南的命令后,经过反复考虑,特别是看到国民党军队纷纷南撤,靠国民党坚持敌后抗战已没有可能,加上张维翰、姚第鸿等又主动帮助他分析时局,并告诉他:八路军很快就到河北,我们决不是孤军作战。他毅然下定了拒绝南撤、坚守抗战的决心,并命其秘书起草了“誓死不渡黄河南”的通电。为统一大家的意志,
第二天,全国各大新闻媒体都全文发表了范筑先“誓死不渡黄河南”的通电,也就是当时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的“皓电”。“皓电”正文是这样写的:慨自倭奴入寇,陷我华北。铁蹄所到,版图易色。现我大军南渡,黄河以北,坐待沉沦。哀我民众,胥陷水火。午夜彷徨,泣血椎心。职忝督是区,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及武装民众,以与倭奴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惜。惟望饷项械弹,时予接济。俾能抗战到底,全其愚忠。引颈南望,不胜翘企。这封“通电”,如泣如诉,表现了范筑先壮心不已、誓死抗日的决心和信心。为便于大家理解,下面我用白话文讲解一下。“通电”的大意是:自从日寇侵占我华北,日寇铁蹄所到之处,山河破碎、版图变色
。现在我们的军队已经南渡黄河,黄河以北的国土即将沦陷。可怜我父老乡亲身陷水深火热之中,夜不能寐、极度悲痛、不知何去何从。我非常羞愧地在第六区任职,守卫神圣的国土是应尽的职责,怒目而视入侵的日寇,决不向黄河以南撤退,无论成功失败,我将鞠躬尽瘁,誓死率领游击队伍和武装起来的民众,坚决抗击来犯的日寇。只希望能够在军饷和枪支弹药方面不时给予接济,使我们能够抗战到底,为国尽忠。
在日军横冲直撞不可一世、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纷纷溃退、各地国民党政府官员惶惶南逃的情况下,范筑先的通电,不仅极大地激发了鲁西北人民的抗日热情,而且让全国震惊、令世界瞩目,使整个中华民族为之振奋。同时,通电的发表,也标志着范筑先和鲁西北地方党组织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作为国民党的一位旧军人,范筑先有着如此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坚决的抗日决心,除其自身原因外,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和党的地方组织对他的统战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二、致信毛朱 请求援助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党中央与毛泽东主席在具体部署山东工作时,考虑到范筑先的第六区所辖聊城、茌平、博平、堂邑、冠县、朝城、观城、濮县、范县、寿张、阳谷、莘县等12个县,地跨黄河两岸,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因此确定鲁西北的工作方针是:团结范筑先,在鲁西北建立抗日武装和抗日政权。
1937年5月,周恩来副主席派主持华北联络局工作的彭雪枫(七七事变后任中共华北联络局书记)到山东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彭雪枫到聊城后,召集在第六区专署供职的共产党员赵伊坪等人传达党中央指示,商讨坚持鲁西北抗战问题,指示他们对范筑先进行争取工作。8月,山东省委为加强鲁西北的工作,派共产党员姚第鸿到聊城,被范筑先任命为专署秘书。10月初,应范筑先请求,山东省委从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军政人员训练班中挑选以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为骨干的240名政训服务员,分3批派到聊城。10月,为加强对鲁西北统战工作的领导,山东省委派组织部长张霖之到聊城,以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政训处组织科长的合法身份,代表省委统一领导津浦铁路以西的抗日斗争。11月初,赵健民、洪涛、王幼平、金维国,后又有张郁光、齐燕铭等一批军政和文化工作干部先后到聊城,帮助范筑先开展抗战工作。
正是在共产党的影响和鼓励下,范筑先才发出誓死不渡黄河南、坚决抗战到底的“皓电”。但抗日战争到底怎样打?能否取得最后胜利?他心里还没有底。他仰慕为国为民、坚决抗战的共产党和八路军,迫切要求与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取得联系。1938年3月,范筑先亲笔给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写信,表达了自己坚持敌后抗日的决心,迫切希望能与共产党精诚合作、团结一致、抗战到底,并请求毛主席、朱总司令能从延安派干部来聊城协助他一道工作。信写好后,他精心封好,委派政训处民运科长共产党员成润作为他的代表,尽快把信送往延安,送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手里。成润不负重托,小心翼翼地揣上范筑先的亲笔信和鲁西特委的介绍信,匆匆赶往革命圣地延安。他到达西安时,受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同志的热情接待。他把自己这次去延安的任务向办事处负责人伍云甫作了汇报。伍云甫马上与中共中央进行联系,在听取了中央的指示后对成润说:目前,从西安到延安的交通非常不便,你不必亲自去延安了,问题可在西安解决,范将军的信由我们派交通人员转送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你只管在此等候。
几天后,伍云甫给成润送来了朱总司令亲自署名的复信,朱总司令在信中对范筑先将军坚持敌后抗战表示钦佩,愿与范将军精诚团结、共同抗日,并同意派一部分干部到鲁西北工作,还同意鲁西北派干部到延安学习。成润手捧复信,喜出望外。他携带复信,与红军干部胡超伦带领着延安派来的20多名干部和陕北公学毕业的青年学生返回聊城。成润将朱总司令给鲁西特委的信和20余人的档案材料转交给特委领导人,接着又将朱总司令的复信当面交给了范筑先将军,并将一路上的情况作了汇报。范筑先对成润完成任务的情况表示满意,对我们党给予的真诚支持深感欣慰。随后,延安来的这些干部和青年学生由鲁西特委分配了工作,加强了鲁西北的抗战领导力量。
三、会晤徐帅 团结抗战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1938年6月,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徐向前邀请范筑先赴河北威县会晤。此刻,范筑先正在濮县和日军激战。待他一举击退土肥原部收复了濮县县城后,便与张霖之、袁仲贤、张维翰、姚第鸿一起,由濮县王堤口出发,于
同年
威县、南宫之行,使范筑先将军大开眼界,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尤其是毛主席《论持久战》中的战略思想给他以很大启发,使他认识到,只要按毛主席的战略战术、与共产党八路军密切合作,就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四、黎玉传书 筑先铭誓
1938年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在领导发动了山东的抗日武装起义后,赴延安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山东的抗日斗争情况,并向党中央提出了派军事干部去山东的请求。毛主席向黎玉询问了整个山东的抗日斗争形势后,又着重了解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状况,并详细询问了范筑先的有关情况。因为当时鲁西北抗战局面在全国范围都是很有起色的,武汉和延安的党报和进步报刊,都赞誉范筑先将军是位著名的“抗战老英雄”。毛主席让黎玉给范筑先带了一封亲笔信。他在信中称赞范筑先是个抗日坚决、思想进步的爱国将领,是个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并高度评价他在山东敌后坚持抗战的重大贡献和深远的政治影响,对其进行鼓励和慰勉。在派军事领导干部问题上,毛主席原打算派罗炳辉到山东,后因罗工作忙离不开,周恩来副主席向毛主席请示后,改派张经武到山东,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党中央还派了300余名青年干部和部分红军干部随黎玉、张经武到山东工作。
1938年10月,黎玉和张经武率领这支干部大队从延安到达鲁西重镇聊城,受到中共鲁西特委、范筑先部官兵及聊城民众的热烈欢迎。从延安来的同志亲眼看到并亲身感受到鲁西北轰轰烈烈的抗日新气象,感到聊城确实是一块民心齐、基础好的抗日根据地。
当黎玉将毛主席的信和《论持久战》一书交给范筑先时,年近60的老人高兴异常,使劲握着黎玉的手,抖动着花白胡子说:“毛主席写亲笔信给我,我今生不能违背毛主席。至今之世,要救中国,要想不当亡国奴,唯有听共产党的话。”当晚,范筑先请延安来的客人吃饭。吃饭场面简朴大方,长条桌上摆了五六个大盘菜。范筑先说:八路军最讲究艰苦朴素,不讲究排场。今天是按八路军的方式招待你们,希望你们有到家的感觉。他赞扬八路军集中了这么多优秀的青年干部,人才济济,前途无量。
第二天,鲁西特委在聊城原山东省立第三师范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范筑先在会上致欢迎词说:去年10月日寇进入山东,我们鲁西北军民独留黄河以北孤军抗战,今年春天八路军129师来到冀南,我们才有了友军的支援。我6月间在威县见到了徐向前副师长,并参观了八路军129师部队,学习了很多宝贵的抗战经验。今天中共山东省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的诸位同志来到聊城,还带来了毛主席写给我的亲笔信,使我感到无尚光荣,今后我一定不辜负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对我的指导,在抗战中一定做出更多贡献,誓与聊城共存亡。
黎玉和张经武先后代表中共山东省委和八路军,向坚持抗战的范筑先将军表示敬意,并代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鲁西北的全体军政干部和广大民众致以亲切的慰问。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关系,中共鲁西特委在聊城还处于半公开状态,“共产党”和“毛主席”这两个响亮的词汇,在聊城举行的大会上公开出现还是第一次。如果说,自从1926年鲁西北有了共产党组织,那么今天会场上“共产党”、“毛主席”词汇的公开出现,就是十余年来革命火种积聚的结果。会上,延安来的同志演唱了抗战歌曲《全民抗战》和红军时代的歌曲《上前线》等,这些歌曲后来传遍了鲁西北大地,成为激励部队、民众坚持抗战的号角。
会后,根据鲁西北地方党组织的要求,黎玉、张经武决定留下部分干部充实鲁西北抗战力量。由于鲁西北地方党组织和范筑先的共同努力,使抗战初期的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五、精忠报国 天日可鉴
范筑先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共同对敌,很快在广袤的鲁西北平原开辟了一大片抗日根据地。为便于统一指挥鲁西北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5月,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改称为鲁西北抗日游击总司令部,范筑先任司令;专署政训处改称为政治部,张维翰任政治部主任,姚第鸿任副主任,赵伊坪任秘书长。到1938年秋,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已扩展到30余县,隶属于游击总司令部统辖的抗日武装,共有35个支队、3路民军,另外还有直属部队和独立团、独立营,共约6万余人。同时,我鲁西北党组织和群众团体也得到了发展壮大,共产党员发展到1万人左右;各种抗日群众团体总人数达20余万。在共产党的协助下,范筑先在根据地内,积极整理内政,稳定社会秩序,并任命了10余名年轻有为的共产党员担任县长。他还与中共鲁西特委一起,根据中共中央公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共同制定了《第六区抗战行动纲领》、《战时经济政策》和《整军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廉洁抗日的民主政权,取消了苛捐杂税,改善了人民生活,实现了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日报》,以及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救亡小册子等,在根据地内部广为流传。共产党和范筑先还共同创办了政治干部学校和军事团,用以抗日教育,培养大批军政干部。因此,在当时,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
范筑先在接受了我们党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思想之后,很快派出大批青年到延安受训。他把长子范树中、长女范晔清、三女范树琬都送到延安抗大学习,夫人武治国及其次女范树琨、次子范树民也都参加了革命工作。国民党反动派说,“老范红了,山东红了半个天”。范筑先听到后,坦然一笑说:我是良心抗战,谁真心抗战我就拥护谁,共产党坚决抗战,所以我要跟共产党合作。我是旧军人,可我是农民,推车的出身,吃红薯长大的,就是八路军说的无产阶级出身。所以他们说我老范红了,山东红了半个天。
范筑先积极与共产党合作,坚持同日寇浴血奋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鲁西北抗日军民就和日军进行了梁水镇、界牌、南镇、范县、濮县、济南、齐河等大大小小80余次战役,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938年秋,为配合武汉保卫战,鲁西北军民主动出击,发起了著名的济南战役,并对津浦铁路洛口至德州段进行了大破袭,使日军的交通一度陷于瘫痪。在齐河战役中,范筑先的次子、青年抗日挺进队队长范树民壮烈牺牲,他又任命二女儿范树琨接任了挺进队队长。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范筑先的夫人悲痛欲绝。范筑先强忍悲痛劝慰她说:“不要哭了,这是件好事,不是树民为国牺牲,别人怎知道我们有这样一个好儿子呢?这是咱范家的光荣。”
范树民牺牲后,全国各地纷纷来函来电慰问。范筑先给山东旅渝同乡代表杨光辰回了信,信的大意是:自从中日开战,我早就打破了家庭观念,齐河一战,树民临危授命,视死如归,死得其所,所以不必为此感觉遗憾,我有这样好的儿子又何必悲伤呢。只是长江战线形势日趋紧张,这才是令我万分惦念的。身为人父,我岂能没有父子之情,只是由于爱国心重,早已置身家性命于度外。
面对国恨家仇和丧子之痛,范筑先将军表现出的精忠报国之心义薄云天、天日可鉴。
六、浴血聊城 壮烈殉国
1938年10月,日军攻占广州、武汉后,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八路军坚持的华北敌后战场。11月中旬,日军兵分三路向鲁西北进攻,主攻目标是聊城。
尽管主力部队和弹药已疏散到乡间,城内只留下一些武器粗劣的游击队伍,但在范筑先等人的指挥下,仍打退了日军对南门和东门的多次进攻。而救援部队或因受敌阻止、或因路途较远,迟迟未到,范筑先等组织了几次突围均未成功。15日黎明,日军对东门发起猛攻,范筑先和张郁光、姚第鸿亲率随身战士到东门督战,在日军猛烈炮火攻击下,范筑先的左臂负伤。上午9时,东城门被日军炮火击毁,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日军蜂拥入城。范筑先转移到市中心光岳楼,继续组织部队抵抗。下午2时,范筑先将军在万寿观东北巷战中壮烈殉国。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以及700多名守城将士为国捐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范筑先将军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出后,举国哀悼,万众悲愤。各党派纷纷发来唁电,哀悼这位为中华民族英勇献身的抗日英雄。中共鲁西特委在冠县举行了追悼大会。
毛泽东主席得知范筑先将军殉国后,立即派人通知范筑先的子女和鲁西北在延安学习的干部返回鲁西北,并电令八路军总部和中共北方局,要求重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八路军一二九师部队迅速挺进鲁西北,先后成立了八路军先遣纵队和筑先纵队,很快恢复了鲁西北的抗日局面。
鲁西北人民为了纪念范筑先,在范筑先带领部队截击日军、首壮军威的梁水镇,建立了范公祠和纪念塔。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清明节,根据国务院指示,范筑先的遗骸从聊城移至晋冀鲁豫军区邯郸烈士陵园。1988年,在范筑先将军殉国50周年之际,聊城市在他殉国的地方修建了纪念馆,邓小平亲笔题写了“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10个大字。徐向前元帅也挥笔写下了“范筑先与鲁西北抗战”的题字,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范筑先将军的深厚感情。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
在历史已经迈入21世纪的今天,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光岳楼更加巍峨壮丽,当年被烈士鲜血染红的护城河,已变成近5平方公里的东昌湖。无论是登上光岳楼凭栏而立、临风远眺,还是荡舟在东昌湖欣赏着水汽袅袅、波光粼粼的湖水,人们无不缅怀为民族危亡而壮烈殉国的范筑先将军。
我们缅怀范筑先将军,就是要进一步弘扬他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在当前日本当局和右翼势力公然否认侵华历史、挑战二战和平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同心同德、艰苦创业,为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本文作者来自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