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文化网 沂蒙精神网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WAP手机版)
首页 > 沂蒙精神 > 理论研究

张鼎丞在五莲 ——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

作者:肖梅  来源:  查看:2741

张鼎丞,189812月出生,福建永定人。1927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并领导了龙岩、永定、上杭等县的农民武装暴动;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在山东工作期间,任中共中央委员、华东局常委、组织委员会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第四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政法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在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08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主动辞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职务。19811216日病逝于北京。

出身闽西客家山乡一个贫苦农家的张鼎丞,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的革命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踏上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事业,奉献给了人民。

19482月到19492月,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华东局常委、组织委员会主任的张鼎丞同志直接参与领导了华东局五莲整党和结束土改实验县的工作,为整个山东乃至华东解放区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张鼎丞同志在五莲工作期间表现出的平易近人、实事求是、为民务实的优良工作作风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敢于担当的高尚道德情操,也永远载入历史史册,永远镌刻在五莲人民心中。

五莲群山连绵,沟壑纵横,远离敌人占据的铁路、公路交通要道,易守难攻。1946年蒋介石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后,为适应战争需要,经胶东地区行政公署批准,于1947年5月以五莲山及周围山区为主体建立了五莲县。人民解放战争逐步转入战略进攻后,五莲山区成了第三野战军的后勤基地、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山东省政府的重要后方之一。不少军医院、印刷厂、兵工厂、弹药库和大批军需后勤物资都转移到这里。194711月,华东局部分机关也由胶东地区迁到如今的五莲县许孟镇仁里、大茅庄一带。

大家知道,中共中央发布《五四指示》后,在老区和半老区经过了一年多的土改工作,解放区农民的土地问题大部分基本解决,广大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广大农民从政治上、经济上都得到了解放。但自从1946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加上多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山东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受“左”的影响,土改复查运动严重侵犯了中农利益,把一部分中农的成分错划成为地主,将地主“扫地出门”,不给生活出路,甚至出现了乱打乱杀现象。少数干部沾染了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的坏作风,个别存有贪污胜利果实、多分地、分好地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土地改革的正常开展。到1947年冬,受全国土地会议和《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的影响,山东各地在布置土地复查、整党中整顿了基层组织和和干部队伍,由于工作中片面强调走贫雇农路线,使基层干部有的挨了整,有的靠边站,造成基层干部情绪消沉、积极性不高,思想混乱。这时,华东战场面临大反攻局面,亟需动员全民开展支前、参军和生产救灾,工作任务异常艰巨。为了摸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经验,19481月,华东局派出了80人的工作团到五莲县的仁里、洪凝、常山区一带,一面协助土改复查和生产救灾工作,一面调查了解基层干部和党组织状况。同年2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老区、半老区进行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每个中央局都要确定一个县作为整党和结束土改实验县,以便进行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指导工作的要求,华东局与滨北地委协商后确定五莲县为华东局唯一的实验县,从华东局机关和党校学员中抽调了2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团,由中共中央委员、华东局常委、组织委员会主任张鼎丞负责,在五莲县进行整党和结束土改实验。

五莲县的实验从19482月到19492月进行了一年的时间。在张鼎丞同志的具体指导下,到1949年初,华东局五莲实验县顺利地进行了生产救灾、整党、结束土改等各项工作,纠正了土改复查和整党中“左”的倾向,完成了民主革命关于妥善解决土地问题的任务,五莲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也有了较大改观,人民生活有了一定改善,从而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五莲实验县的工作为华东局在老区、半老区整顿党的组织和结束土改探索了有效的工作方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在山东乃至华东解放区迅速推广。由于土改和整党工作结合得好,极大调动了山东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生产和支援前线的积极性,在人力物力方面有效保障了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山东成为解放战争中重要的战略基地。

19499月,山东老解放区结束了土改。老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使2000万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凝聚起强大的人心民力。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人民不惜倾家荡产支援革命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支前民工达1000万余人,征集、运送粮食11亿多斤,抢救、运送伤员达20.4万余人。

邓小平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华东局五莲实验县工作的成功,一方面取决于党在1947年底到1948年初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正确的土改路线、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就取决于张鼎丞同志和他所领导的干部队伍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扎实做好群众工作,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请将历史回溯到那个年代,通过几个具体的故事来看一看张鼎丞同志是如何躬身实践群众路线,带领大家开展工作的。

一、“住到那样好的房子里,咋能心安?”

张鼎丞同志负责五莲实验县工作时的职务是中共中央委员、华东局常委、组织委员会主任,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但他却是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五莲群众面前的。初到五莲时,张鼎丞同志已是年过半百,加上工作劳累、伙食欠佳,身体非常虚弱。不管从他的职务、工作还是年龄、身体等方面考虑,对他生活上照顾一下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负责生活的同志一心想为他安排一个比较舒适的住所,以便让他更好地工作和休息。而张鼎丞同志到了五莲, 既不去住地主的厅堂楼房,也不同意去住远离群众的深宅大院,却偏偏选了一个普通农民的草房住下来。张鼎丞见安排生活的同志因为自己不接受照顾而面有难色,便耐心解释说:“同志呀,眼下,老百姓的生活这样困难,我们住到那样好的房子里,咋能心安?住在这里就很不错嘛!一来不影响工作,二来便于接近群众,随时都可以到他们那里走走,了解情况。这样工作起来心里有数……。”在他的带动下,工作团的干部战士都以方便开展工作和不影响老百姓生活为原则安排食宿,初到五莲就给当地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二、“伏击了敌人当然好,伏击了党的作风可不行啊!”

1947年到1948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为了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五莲县的广大干部群众和全国各解放区一样,在极其艰苦的日子里,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送子参军3000余人,其余青年壮年几乎都成了担架队、运输队的民工,村中主持工作的多是妇女,农田缺人管理,一片片荒芜,很多群众以地瓜干拌野菜充饥,生活极其困难。1948年三四月间,正是灾荒最严重的月份,也是春耕最关键的时刻。在那段极其艰苦的岁月中,张鼎丞同志提出一切干部都要和大家同呼吸、共患难,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努力战胜困难、渡过灾荒。

张鼎丞同志来到五莲,将一张行军床,一张小小的老式三抽桌,和几个专为来访干部群众准备的小板凳,摆放到大茅庄南北胡同一个普通农民的耳房里,就立即深入到群众中去了。他穿一身灰粗布军服,出入田间地头、家庭院落,同老百姓拉家常、聊风俗,开展调查研究。他还常常在自己的住处召开群众座谈会、村干部会,了解干部群众对工作、生产、生活上的意见和要求。虽然他的一口闽西话给交流带来很多麻烦,但不多久,他就和群众成了熟人。因为他曾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所以大家都叫他“张司令”。张司令很快对当地的情况了如指掌,并从群众中摸到了一些生产救灾的具体办法。

在张鼎丞同志的指导下,五莲县委制定了若干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包括:动员农民及时锄草、灭虫;鼓励农民垦荒,谁种谁收,垦种熟荒地者3年不纳公粮,垦种生荒地者5年不纳公粮;降低脱产人员口粮供应标准,提倡自食自磨,珍惜民力,千方百计地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提倡各级领导带头参加劳动,利用房前屋后种菜,收获后拿出大部分赠送烈军属等等。这些措施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鼎丞同志时刻想着人民,处处同群众同甘共苦。他见群众的粮食不够吃,靠挖野菜充饥,就自动降低生活标准,自觉不吃保健餐,同警卫员一起挖野菜做菜团子充饥。而且带头到远离村子的山上去挖,把近处的野菜让给群众挖。每次挖菜回来,人们常常见他连衣服口袋也都装得饱鼓鼓的。碰到华东局的干部和工作团的同志,他就打趣地说:“给你们介绍几样宝贝,它能救人呢!……”“这些菜呀,要比长征时吃的草根、树皮好得多!”炊事员见他同群众一起吃野菜,不肯享受上级规定的生活待遇,就想了个办法给他改善生活。他们把煮好的鸡蛋放在碗底,上面覆盖一层野菜。但是这样的办法在张鼎丞那里并不灵。他笑着批评炊事员:“你们学会打埋伏了,伏击了敌人当然好,伏击了党的作风可不行啊!”然后就派人把饭给伤病员送去。第二次还是这样。于是炊事员的“伏击战”宣告失败,只好按照张鼎丞同志的要求,让他继续和群众一起吃野菜团子。在生产开始恢复之后,有一次华东局机关一个干部因生活标准太低,向张鼎丞反映:“能不能把供应标准提高一点?”张鼎丞同志严肃地说:“勒紧裤腰带嘛!我们还有点粮食吃,想想群众吃什么?”一席话说得那个干部哑口无言,直作检讨。

张鼎丞同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在华东局机关和工作团中广为传颂。大家都以他为榜样,前方百计将自己应分的粮食节省出一部分,用来救济群众。据统计,仅华东局机关和驻地警卫部队,一年中就节约了5000多斤粮食支援了灾民。不仅如此,机关干部还把房前屋后、村外荒地都开垦起来整成菜园,将收获的绝大多数蔬菜送给周围的群众,添补口粮。在战争创伤和严重灾荒的岁月中,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建立起了亲密无间的深厚情谊,取得了战胜天灾、人祸的生产救灾运动的伟大胜利。到194810月份,生产救灾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基层工作趋于正常稳定,为搞好整党和结束土改实验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不为人民谋幸福,还叫共产党的干部?”

华东局机关和工作团既要领导五莲人民生产救灾,又要摸索整党和结束土改工作的经验,还要为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做好诸多准备工作,张鼎丞同志在五莲的工作是异常繁重的。但是,他仍然经常关心和过问一些为群众谋福利的事情,参加一些平凡的劳动。当时五莲农村卫生条件较差,华东局机关和工作团的干部就经常早起提水泼街,清扫垃圾。有人在扫街的队伍里发现了张鼎丞,便说:“张司令,您工作这么忙,就不必再来干这些小事情了。”张司令听了,笑着说:“马克思叫我们都要做人民的公仆,公仆都是勤务员呗,咋能分大小事,你们干,我咋不能干?”

夜晚,张鼎丞同志常常秉笔伏案,通宵达旦地工作,警卫员几次劝他休息,他都不肯停下来,只有在他特别疲倦的时候,才到床上睡一会。当他醒来,时常批评警卫员为什么不及早叫醒他。警卫员知道他群众观念很强,被批评的次数多了,就把“广大群众”这金字招牌抬了出来。说:“大伙都说,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已经够苦了,不能再这样没白带黑地熬……”张鼎丞听了,显得有些惊讶地说:“啊唷唷,咱们来五莲,仅仅是为了同群众吃吃苦?同志,咱们主要是为群众谋幸福来的啊!照你这么说,大家都不明白这一点,那我们应该开个会讲一讲了。”

后来,在干部会议上,张鼎丞同志就反复强调共产党的干部要树立为人民谋幸福的观点。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仅仅同群众同甘共苦还不够,还应该忘我地工作,千方百计为他们谋幸福呀!”这一思想很快成为广大干部和战士的自觉行动,大家争先恐后的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

为了帮助群众搞好生产,华东局机关和工作团的干部战士深入群众,指导和帮助农民自愿合伙建立变工互助组,组织发动农民通过变工组整合人力、物力,唤起群众的生产热情。当时华东局机关驻地大茅庄、五莲县委驻地仁里庄的700多户农民几乎全部参加了变工互助组。五莲县的好多村子,在春耕时节缺乏牲畜,耕种全靠人力。华东局机关和工作团的领导同志就纷纷精简随员和马匹,支援春耕备播。干部们还亲自牵马、扶犁、摇耧播种……驻村的女工作队员也经常深入到妇女中去,帮助妇女推磨、压碾、担水、做饭,样样活都干。春去秋来,洒满了华东局干部和当地群众辛勤汗水的五莲山区一片丰收景象,人民笑逐颜开。群众见了华东局的干部,总要由衷地夸奖几句:“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收成,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好同志!”

张鼎丞同志言传身教,带领干部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深深感动了驻地群众。他们争相传告:“怪不得这些干部净为我们办好事,原来他们有张司令这个好带头的!”好些群众相约着要去向张鼎丞同志道谢。消息传到张鼎丞那里,他吃了一惊,赶忙打发人去劝阻群众,说:“有什么可感谢的?不为人民谋幸福,还叫共产党的干部?”

四、“我代表华东局向同志们赔礼道歉!”

19481月,华东局工作团在五莲帮助工作时,因对本地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加上工作团多是外来干部,工作中执行了华东局书记饶漱石提出的“双管齐下”,也就是上级干部自上而下、群众自下而上的“左”倾方针,过分估计村干部不纯,撇开组织、“另起炉灶”、“搬石头”,单纯发动雇贫农整党整干部,错误地发动“交权”运动。县委在贯彻时将过去各种错误责任过多地推到地方干部身上,有的被做出不公正的处理,严重挫伤了地方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干脆甩手不干,撂了挑子;少数组织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一度在已开始整顿干部的村庄造成新的混乱和动荡。县、区领导干部和工作团的部分同志,深感“双管齐下”的方针起到了“南辕北辙”的效果,纷纷向华东局反映情况要求纠正这一偏向。

对地方领导干部反映的意见,张鼎丞同志极为重视;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他挺身而出,敢于正视,不仅立即派出华东局同志到受“左”倾思想影响较深的莒南县小坊前进行调研,派爱人路凯等深入工作团了解思想情况,自己还连续十几天深入基层干部群众中调查访问,了解真实情况,找被斗干部谈心。时任五莲县委书记辛玮汇报时说“……基层干部多数人经得起考验,多数人的错误是教育和工作方法问题。”张鼎丞同志立即站起来真诚地说:“这次失误我负主责,应该赔礼道歉!”。辛玮被感动地急忙站起来说:“是我患得患失,没有勇气向首长反映情况,应该是我负责任。”张鼎丞同志摆摆手说:“责任在我,你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同志是了解情况、联系群众的,相信今后你们能够更稳妥地掌握政策。看来正确的方针只能是‘通过组织,改造组织’和‘爱护、教育、团结、改造’的方针”。

后来经过各方面的调查了解,张鼎丞同志掌握了大量真实材料,明确了干部群众的思想动向和要求,决心对前段工作中的失误进行纠正。实验县正式组建后,张鼎丞同志很快主持召开了县委会议和全县干部大会,传达了华东局对基层干部的正确方针,改斗争打击为批评、教育和改造。他对前段工作中的失误主动承担了领导责任,而对在执行“双管齐下”方针中也有责任的实验县和工作团的领导同志却没有批评,而是鼓励他们继续把工作做好。在194863日召开的区、乡、村三级干部大会上,面对与会的400多名基层干部,张鼎丞同志大声地说:“我对不起大家!我代表华东局向同志们赔礼道歉!这次教训太深刻了,今后再也不要斗自己的人了,再也不要‘翻地瓜秧’了!大家要捐弃前嫌,团结起来向前看,既要给受委屈的同志恢复名誉,又要团结新的积极分子共事,还要对失误的工作团同志谅解。”接着又介绍了鼓舞人心的战争形势,指出了祖国光明美好的锦绣前程,消除了前段工作中产生的阴影。张鼎丞同志坦诚恳切的自我批评,使大家深受教诲,印象深刻。与会的村干部们说:张司令这么大的官,都这样平易近人,一点也没有架子,愿意和咱们这些小人物一起交心,可见共产党英明伟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后一定要按照张司令的讲话去做,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支援前线,争取早日解放全中国,努力建设好家乡。事后,张鼎丞同志对前段出现的失误,还多次痛惜地提到:“不到一个月的‘双管齐下’,代价太大,教训很深,几个月才改变啊!”在华东局召开的各大战略区负责人会议上,他再次强调了党的正确方针,还就爱护干部问题撰文在《大众日报》上发表,使党的方针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五、“我们一定要把这座‘桥梁’架牢靠才好”

张鼎丞同志在五莲期间,经常找华东局干部和地方干部谈话。每次谈话都把党的方针原则讲得清清楚楚,教育大家密切联系群众,兢兢业业为党做好工作。他可亲可敬的形象和品行,象磁石一样吸引着身边的干部和群众。

张鼎丞同志曾先后利用两个半天时间与时任实验县县委副书记的辛玮同志谈话。他让辛玮敞开思想,有啥讲啥,不必顾虑,使辛玮同志受到强烈感染和莫大鼓舞,以至终生难忘。当张鼎丞同志了解到仁里乡干部蓝保森因在“搬石头”中受了委屈、工作一度消极、县区领导几次动员他继续参与工作都不成的情况后,马上派人把蓝保森请上门来,先是让座,后是递烟,真诚地安慰他说:“小蓝啊,你们受委屈了。”然后,张鼎丞同志慢条斯理地对他说:“干革命什么问题也会遇到,在前进的道路上,有顺利也有曲折,有成功也会有失误。前段工作中,工作团在指导方针上是不妥当的,这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坏人捣乱、借机报复干部,是要严肃处理的。共产党人就是要讲实事求是,出了偏差就要纠正。你们也要勇敢的把工作但当起来。这个不能放弃,放弃了对工作会造成损失,对革命不利,对前线和人民都不好交代。”张鼎丞同志还讲述了红军长征的故事和一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蓝保森惭愧得低下了头 ,越想越觉得不该用错误的态度对待群众的意见和领导的批评。经过一番促膝谈心,蓝保森的工作热情重新振作起来。从那以后,蓝保森常常不分白天、黑夜,东奔西忙地为党工作。张鼎丞抓住这个典型,经常带着他到各地的干部会上现身说法,宣传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性,用事实教育大家。拨亮一盏灯,照红一大片。在张鼎丞提议下,县委办起县学,先后轮训了2300 多名基层干部,为迎接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并为1949年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输送了大批干部。

张鼎丞同志为什么要在培养教育基层干部上下这样大的气力?一次,他召集工作团的几个负责同志开会。一开始他就笑着说:“召集大家来,是想同你们商量架‘桥’的事……”一听说要架桥,大家都愣住了。见大家不甚理解,就接着解释说:“我们华东局的同志不会常驻五莲,说不定哪一天就要走的。五莲的事,主要还得靠县委来管,要靠五莲的基层干部来管嘛!他们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他们的思想啥样子,作风啥样子,直接关系到党的政策能不能贯彻,关系到党的威信能不能提高。我们一定要把这座‘桥梁’架牢靠才好。你们说对不对呀?”这么一讲,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张鼎丞同志这样注意培养基层干部,是在设身处地的苦心为党架设一座联系群众的桥梁啊!

张鼎丞同志在五莲期间,心中装着群众、一心为着群众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就像他在19461-3月召开的华中地区第一次群众工作会议讲话时所说的:“我愿永远做工农的勤务员,工农兵是我们的主人。我这勤务员的任务是:使主人好好的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如果我们主人没有饭吃,我要为主人烧饭;主人没有米,我要为主人去找米;主人没有菜,我要为主人去找菜;如果我的主人要穿衣服,我要取衣服给主人穿,使他穿上不受凉。如果我的主人没有房子住,我要为主人造房子。我的职责,就是使我的主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我们怀着虔诚的心,回首过去六十多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不难发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同时也证明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是我们党必须永远坚持的正确路线,也是我们党永保生机活力的源泉。

 

本文作者系中共日照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上一篇:开辟地下交通 创建红色战邮
下一篇:谈山东人民对淮海战役的支援和贡献
联系我们|服务|关于我们|网站地图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