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文化网 沂蒙精神网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WAP手机版)
首页 > 沂蒙精神 > 沂蒙精神弘扬

沂蒙精神:军民生死与共及党群水乳交融

作者:韩延明  来源:  查看:6643

 

韩延明

 

201311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指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他明确定位:“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强调指出:对沂蒙精神,“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习总书记视察沂蒙革命老区距今已有五年时间,但其重要讲话却言犹在耳、振聋发聩,为我们研究和弘扬沂蒙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今,我们重温讲话、回暖初心,感到更加亲切、更加深刻,也更加催人奋进!梳理一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多年来关于沂蒙精神的题词、批示、讲话和谈话,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如此明确地把沂蒙精神与三大经典红色精神相提并论,将其上升到全党精神的层面和国家精神财富的高度,并深刻阐明了沂蒙精神的本质,这在中共党史上还是第一次,由此也圆满实现了9900多万山东人民多年企盼的政治梦想。

沂蒙精神,是包括沂蒙人民在内的山东党政军民共同培育、塑造和丰富的伟大精神,是齐鲁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就是党政军民生死与共、党群干群水乳交融,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进取。一言以蔽之,即军民生死与共及党群水乳交融。这既是沂蒙精神的创生之根,又是沂蒙精神的发展之本,更是沂蒙精神的文化之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固本强基又凝心聚力,弥足珍贵。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新高度以新境界深化探讨和深度认知沂蒙精神,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和现实课题。

(一)从新的角度和取向去思索与探寻沂蒙精神的本源

本源,即根脉与源流。朱熹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众所周知,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熟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丰富于改革开放时期,拓展并升华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世纪新时代。过去,我们在思索和探寻沂蒙精神的本源、意蕴和品格时,往往更多的是站在沂蒙的、基层的、群众的角度去理解、阐述和把握,认为沂蒙精神“纳蒙山之魂魄,汲沂水之膏泽”,是一种原生态的“草根”精神、“地气”精神、“平民”精神,其特质就是沂蒙人民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应该说,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检索沂蒙精神孕育、生长和发展的历程,重温习总书记视察临沂的重要讲话,从创生型、始成型的角度再一次以开阔眼光审视沂蒙精神形成的脉络和源流时,我们便有了更多的感触、领悟和思考。

追根溯源,沂蒙人民那种诚朴的爱党忠心、爱军情怀和奉献精神,也是在党的感染、培育和滋养下逐步生成与发展起来的,是党的先进性、正确性、人民性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宗旨、政策与实践,是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杀敌护民的英雄壮举和牺牲精神,给沂蒙人民带来了切实的根本利益,唤醒了沂蒙人民的政治觉悟,赢得了沂蒙人民的衷心拥戴,适切了沂蒙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活上翻身的渴望与需求,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党、对人民军队的誓死捍卫和真诚热爱,使党群、干群、军民成为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坚强团结的战斗集体。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从视野上延展和拓宽对沂蒙精神的认知维度,因为沂蒙精神孕育生长之初就深深烙上了革命初心的红色基因,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其一,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最早的创立者和领导者王尽美曾回家乡沂蒙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撒下革命的火种,在沂蒙建立了党组织,由此也开始了沂蒙精神的破题之笔。其二,1939年至1942年在沂蒙抗日根据地担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的朱瑞同志,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参加过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经过长征到达延安,后来和徐向前一起赴山东。他熟悉延安情况,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同时,驻扎在沂蒙根据地的人民军队——八路军115师,也是从井冈山走出来、长征后在延安组建的一支精锐部队,政委罗荣桓是参加过秋收起义、随毛泽东进入井冈山、参加过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经长征到达延安、1939年和陈光率一一五师奔赴山东的红军将领,1943年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山东分局书记。他身经百战、文武双全,对党无限忠诚,毛泽东对他无比信任。更难得的是,化名“胡服”的刘少奇也于1942年亲赴沂蒙根据地检查指导工作,带来了弥足珍贵的群众工作经验和群众路线观念。其三,战时的沂蒙根据地直接接受延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挥。毛泽东多次发电报就山东党政军各项工作做出指示。19384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到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即派干部和部队到达山东。此后,沂蒙与延安红色电波频频不断。此外,曾在沂蒙根据地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的张经武将军,曾任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黎玉同志,也都是在延安亲自聆听过毛泽东教诲的久经考验的优秀领导干部。所以,从沂蒙根据地党政军领导和一一五师官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老红军本色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也为沂蒙精神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注入了红色因子,奠定了革命基础,创造了生长条件。换言之,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辛勤耕耘地把革命的种子和对群众的关怀播撒到了沂蒙根据地这片沃土上,正是由于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求解放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为此浴血奋斗,正是由于深谙毛泽东思想的老红军领导人以各种形式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承袭和传播,才孕育、催生和拓展了以爱党爱军、无私奉献为本质特征的沂蒙精神。所以说,沂蒙精神的成长和结晶,从一开始就注入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思想和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而且饱含着老百姓对党和人民军队的可亲可信,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

革命战争年代,为什么会在沂蒙老区涌现“红嫂”这一典型的群体形象?她们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背后折射出了什么?在当时那种生存居无定所、生命朝不保夕、生活饥寒交迫的战争年代,老百姓为什么会舍生忘死地真诚拥护和保护共产党?为什么会毁家纾难地全力支持和支援革命战争?党和群众为什么能够建立起一种血肉相联的鱼水般的深情?军队和人民为什么能够铸就起一种同生共死的钢铁般的长城?那是因为:党把人民当亲人,人民与党心连心!这两句看似平淡老套的话语,却饱含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彼此之间的“双向支持”和在沂蒙精神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党政军为国为民虽万死而不辞与沂蒙人民群众爱党爱军虽千险而无反顾的生动诠释。总之,中国共产党是沂蒙精神的引领者、主导者、推动者和缔造者。沂蒙精神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然而,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的解读与挖掘还显得非常薄弱。

(二)从新的基点和挑战去理解与把握沂蒙精神的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说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因为沂蒙精神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沂蒙精神彰显了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前途,其结构中心是“政党与群众”,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在于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看待、对待和建立与处理党群、干群、军民关系的光辉典范,是党群血肉相连、军民鱼水相依这一生死与共关系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这就是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一以贯之地尊重和依靠人民群众,并注意源源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193911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共产党必须进一步依靠群众,必须深入群众工作。”眼睛雪亮的人民群众是权力的授予者和监督者。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如何执政、能不能长久执政?其答案,理所当然地把握在人民手中。正像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所言:“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这一点,早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

沂蒙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一个最核心的方面,就是那种水乳交融、鱼水深情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这是沂蒙精神的思想之宗、实践之道、发展之源。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他把党群关系的融洽与否,从“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建成、建成后能否巩固的高度予以认识和论述,可谓触目惊心、振聋发聩。为了进一步阐发“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这个平实而又深刻的道理,他苦口婆心地解释道:“打个比喻,人民就像水一样,各级领导者,就像游水的一样,你不要离开水,你要顺那个水,不要逆那个水。不要骂群众,群众是不能骂的呀!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学生群众、民主党派的多数成员,知识分子的多数,你不能骂他们,不能跟群众对立,总要跟群众一道。”在这段话中,毛泽东三次提到不能“骂”群众,要“顺水”而不“逆水”、“离水”,足见他对人民群众的高度尊重和深厚感情。所以有人说,毛泽东给了中国两个尊严:一是民族的尊严;二是民众的尊严。

沂蒙精神历久弥新、永葆活力的真谛是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19424月至7月,受毛泽东和党中央委派,刘少奇化名“胡服”由苏北到沂蒙抗日根据地检查指导工作,对当时根据地根本扭转危难局面并转折性地走向新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期间,他特别作了《关于群众运动问题》的专题报告。他严肃指出:“群众是共产党的母亲,党是群众的儿子。”[ ]这个饱含深情的比喻,从本质上为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正确理解、处理和建立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确定了不容置疑的基调。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我们成功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党的根基在群众、血脉在群众、力量也在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党如果脱离了群众,就会像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大力神安泰因脱离了大地母亲而失去了力量源泉一样,必然死亡。所以,我们党从登上政治舞台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将党群、干群关系比之为鱼和水、喻之为血和肉、视之为种子和大地、定之为学生和先生。因此,刘少奇尖锐指出:“脱离群众是共产党员最危险、最严重、最应该受到责罚的事情。无论哪一个党员,也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应当十分注意做群众工作。如果忘记了这一条,他虽还在党籍,而实质已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了。”刘少奇在沂蒙抗日根据地对群众路线特别是党群关系的创造性解析、阐发与践行,高屋建瓴、发人深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催生了沂蒙精神,充盈和丰蕴了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

关于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的关系,笔者认为,沂蒙精神中贯穿着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中蕴涵着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既是群众路线的实践结晶和鲜活教材,又是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动力,其中饱含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强力量。正是有了党的群众路线,才有了沂蒙人民的爱党爱军和无私奉献,才有了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比如,在我党的群众工作做得比较薄弱的1941年,日军“大扫荡”时,鲁中沂南县479个村,能坚持工作的只有43个村、占9%,与敌人妥协的有197个村、占41%,其他村政权也大多动摇,甚至出现了把抗日工作人员和抗日资财拱手献给日伪军的现象,致使根据地面积日渐缩小,被分割成零星的小块,有的地方成了“东西一线连,南北一枪穿”。而在我党的群众工作做得卓有成效的1942年,日军“大扫荡”时,同样还是在鲁中沂南县,479个村中不能坚持工作的村政权只有24个、仅占5%,而叛变投敌的现象则完全绝迹。到1943年,组织起来的觉悟群众达到近200万人。

回想当年的战争岁月,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够坚定不移地拥护共产党、支持共产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八路军能够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需求着想,关心群众,扶持群众,维护群众利益,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催生了以爱党爱军、无私奉献为价值取向的沂蒙精神。所以,我们认为,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要建立密切而稳定的党政军民关系,就要尊重群众、联系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而不是游离于群众之外,更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赢得群众,大业复兴。有人说,群众工作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起家之基、立家之本、治家之道和发家之宝,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这是有道理的。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当是一个火种、一盏明灯、一座桥梁,既要温暖群众、又要照亮群众,还要引导群众。否则,势必会像刘少奇同志当年所谆谆告诫和严厉警示的那样:“如果长期如此,不加以改进,就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我看我们就要灭亡!”

我们说,弘扬沂蒙精神,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的迫切现实要求。实践证明,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大家知道,物理学上有一个“杠杆原理”,又称“杠杆平衡条件”。做好群众工作,也要注意巧妙运用杠杆原理,因为支点越靠近人民群众,领导干部的作用力——领导力和执行力就会越大,就越能最大力度地撬动群众,从而卓有成效地做好新形势下错综复杂的群众工作,自觉地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而脱离了群众,我们的工作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效果不堪设想。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在今天,作为民众之魂的沂蒙精神时刻提醒我们:尊重群众、爱护群众,全心全意地依靠和服务群众,既是我党的一种优良传统,也是我党的一项政治使命,更是每一位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言:“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

(三)从新的高度和视野去审视与挖掘沂蒙精神的本色

这里的“本色”,是指沂蒙精神与其他红色精神共同的平台意义与教育价值。习总书记2013年视察临沂时明确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那么,既然沂蒙精神与上述红色精神已经处于同一个高度的平台,成了中共党史上共有的精神家园中灼灼生辉的一员,我们就应该认真研究沂蒙精神与诸红色精神之间的相同之点或相通之处,追寻他们在中共党史上一脉相承的同宗、同根、同源、同魂。

过去,在沂蒙精神的解读和宣传上,我们多是在“异”上下功夫,而从“同”或“通”上探讨不足。尽管其他红色精神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党的领袖们的顶层设计和思想境界,沂蒙精神则从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基层人民群众朴素的革命精神和斗争实践。但是,经过血火岁月的锤炼而锻铸出来的沂蒙精神,既是历史的累积和沉淀,又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更新和丰富,其中也包含了战争年代刘少奇、罗荣桓、陈毅、徐向前等高层领导人在沂蒙抗日根据地的理论探索和工作实践,同时融入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对沂蒙根据地建设与发展的多次指示和战略思想。据统计,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给山东战略区党、政、军领导人发的电报就有100余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除为山东题词、指示和批示30余条外,还多次到山东视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据有档案记载,从1952年到1970年,包括下车和停车约当地领导调查了解情况在内,毛泽东先后25次到山东。仅1959 年至1962年四年间,他就11次来山东。他的视察讲话精神和多次书面批示,无疑也进一步强化和升华了沂蒙精神。就此而言,沂蒙精神与其他红色精神从本源上说也是同出一脉、谱系相承,都是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信念的伟大精神力量。所以,沂蒙精神也与诸红色精神一样,丰富地蕴涵着中共高层领导人的光辉思想和伟大实践。如果说井冈山精神是中国红色精神的源头,那末,之后相继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都应该是早期井冈山精神的延续、丰厚和拓展。特别是沂蒙精神存续时空的久远和广阔,更是赋予了他与时俱进、常讲常新的时代秉性和超强活力。由当年沂蒙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实践不难看出,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拥有同一个渊源、精髓或曰“道”,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之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就此而言,虽然沂蒙精神孕育和诞生于沂蒙革命老区,但它并不仅仅属于临沂地区;虽然沂蒙精神产生和发展于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但它并不仅仅代表硝烟弥漫的过去;虽然沂蒙精神是属于沂蒙老区人民和山东英雄儿女的,但它更是属于神州大地的。它是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中国革命精神的展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革命传统和优良工作作风的反映,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与精髓。

由此可见,源远流长的沂蒙精神绝不是一种只适应于革命战争年代的、自我封闭孤立发展的、单纯地方性区域性的精神文化形态,而是与时俱进的。从根本上说,沂蒙精神是一种流动的、进取的、拓展的、深远的精神文化形态,是一种承载新世纪新使命的时代精神的主流文化,是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旗帜和灯塔,是一种永不歇息的红色传承,伴随着历史的行进和社会的文明而日臻充实和完善。我们认为,与其他在发展上相对具有时段性和稳定性的红色精神相比,沂蒙精神的发展具有持续性、开放性、拓展性的时代特征。它没有定格,它没有止步,它没有封闭,而是与时俱进、开拓发展,烛照干部群众奋然前行。它既是一种实然的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也是一种应然的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是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导向意义和育人价值,理应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并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践行的精神暖流和珍贵读本,葆其“本色”更加熠熠生辉!

(四)从新的广度和深度去强化与细化沂蒙精神的本份?

这里的“本份”,是指对沂蒙精神的深入研究与大力弘扬,切实发挥沂蒙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的巨大教育作用。任何得以传世的精神,无疑都是历史基因与时代脉动完美结合的产物,都需要从其“生命源头”与“核心价值点”上探寻其“撬动历史”的独特“支点”,都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沂蒙精神是一种革命精神图腾和文化软实力象征。沂蒙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教育的生动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强调,对沂蒙精神,“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说,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作为“红色地带”的主导红色文化和主体红色文化,作为植根于沂蒙红色热土的中国革命精神,如何才能“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亟待我们深度研究,做好结合文章。

古人云:欲取其中,必求其上;欲取其上,必求上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以“求上上”的高远追求,打破地域区划观念和宣传视域概念方面的局限,切实站在与其他红色精神同样的高度和全国范围的广度上,高瞻远瞩,求真务实,全面地准确地理解与把握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本质内涵、教育价值和文化根脉。要综合运用哲学、历史学、党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档案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范式、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多学科贯通和学术化转型,深入探讨和有效实施沂蒙精神应用研究的可行性路径,真正使沂蒙精神在理论研究和现实指导上既“顶天”又“立地”,使人们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得到强烈的精神震撼,获取深刻的精神启迪。

研究与弘扬沂蒙精神没有休止符。要创新性地从多视角多层面多领域对沂蒙精神展开全方位的深度研究:不仅要研究沂蒙精神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也要研究沂蒙精神具有现实教育功能的“重要启示作用”;不仅要研究沂蒙精神中党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一本质内涵,还要研究沂蒙精神开拓创新、忠公体国的时代特征、社会效应和价值取向;不仅要研究沂蒙精神的理论探索、内蕴挖掘和境界提升,还要研究沂蒙精神弘扬的模式、载体和途径;不仅要研究富有时代特色的弘扬沂蒙精神的先进典型,还要研究具有艺术魅力的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景点和红色文艺精品的开发与拓展;不仅要研究如何使沂蒙精神在党政干部中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也要研究如何使沂蒙精神进农村、进社区、进行业、进网络,还要研究如何使沂蒙精神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真正让沂蒙精神渗透和融入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之中,并在其中感知、触摸、领悟、践行其精髓,蔚成社会新风。对沂蒙精神的研究和弘扬要把握好向、时、度、效,并努力做到大众化、常态化、艺术化、现代化,真正唱响新时代的沂蒙精神之歌,让沂蒙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伟大的沂蒙精神,正是这种“初心和使命”的映照与象征。今天,发扬光大沂蒙精神,既是历史对新时代的昭示,也是新时代对历史的呼唤,对于我们增强以党群、干群、军民关系为本质内涵的沂蒙精神的深刻认知,更好地从党的鲜活历史中汲取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把研究和弘扬沂蒙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提高干部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发展齐鲁红色文化,与加快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开创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等紧密结合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寻根问本,补钙加油,把对沂蒙精神的认知和弘扬跨越到一个新高度、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上一篇:孟良崮下齐战“疫”
下一篇:沂蒙歌曲:沂蒙山小调(彭丽媛版)
联系我们|服务|关于我们|网站地图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