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文化网 沂蒙精神网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WAP手机版)
首页 > 沂蒙精神 > 理论研究

从“钢铁十姊妹”论沂蒙精神

作者:武善爱  来源:  查看:3058

 

2013年,费县民政局创建抗大碑林,要把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刻碑,问我什么是沂蒙精神。当时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深,便四处搜寻、查找,总感觉模糊,不甚理解。2016年,我参加编写《费县巾帼志》,采访了费县妇女界各个时期的模范人物、英烈事迹,接触到了费县50年代末水利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女子英雄群体——“钢铁十姐妹”,亲耳聆听了她们的先进事迹,亲眼看到了她们因劳作而佝偻的躯体,因寒冷冰冻而变形的手和脚。我为之震撼,为之动容,为之敬佩!并理解了什么是沂蒙精神及沂蒙精神的深刻含义。

一、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的硬骨头精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改造山河、整山治水,大搞水利建设运动中,费县妇女发挥了半边天作用,功劳十分突出。费县有大、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73座,座座离不开妇女的贡献。1958年大跃进,兴办公共食堂,全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半边天脱离三台(锅台、磨台、碾台)参加生产建设,治山治水、绿化蒙山、改河造地、兴修水利。水库淸基有女民兵、回填奠基有女子打夯队,运输推土小车队出现女子千斤大王,涌现出花木兰队”“穆桂英队”“刘胡兰队”“钢铁十姊妹等妇女无数模范团队。

她们与钢铁结缘“钢铁十姊妹”这个先进群体,最早是胡阳公社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组建的女子突击队。

19589月,费县成立大炼钢铁指挥部,按军事编制,将全县男女青壮年组成18个营,每营下设3个连,在探沂薛家村、南石沟义和庄,胡阳的小吉山,建立了钢铁基地,开始大炼钢铁。新生事物的出现,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各条战线涌现出许多男女先进人物。在大炼钢铁的工地上,活跃着一支能干敢拼的娘子军,她们日后成为生产建设的模范标兵、钢铁战士。

1959年春,水利建设“大跃进”,组建费县水利师,修水库、建塘坝、打机井掀起高潮。时任胡阳公社党委书记李洪刚,组建胡阳公社水利基建团,由于表现突出,称为“胡阳常胜团”后从中抽调10名女青年组建“铁姑娘突击队”。她们大都20岁左右、个个身强力壮,吃苦能干。她们是:

周成美(队长)、袁春莲、王作兰、黄殿秀、陈宝平、杨兴兰、王秀芝、李德莲、任相英、孙百兰等。随后递补王广兰、柴纪英、侯振兰等3人,使这个团队始终保持在10人以上。

她们跟随县水利大军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费县5座大中型水库建设和跋山水库修建,被称为“铁打钢铸的姑娘队”。她们屡创功勋,保持团队荣誉,在水利战史功劳簿上留下光荣的名字。后来,有各路记者采访她们的先进事迹,登报宣传,后把团队正式命名“钢铁十姊妹”19602月被全国妇联命名为“费县钢铁十姊妹”。当时流传的口号:“水利基建师,胡阳常胜团,钢铁十姐妹,个个是模范”。

许家崖水库显身手  1959年春节刚过,正月初五,许家崖水库全面施工,十姊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修建水库,队长周成美刚结婚,就带着新婚被褥,和丈夫一起来到工地。从破冰清基到大坝建成,样样重活累活她们都跑到头里,到处活跃着她们的身影。

七月,阳光灼人,大坝合拢进入紧张关头。胡阳“千斤营110辆小车担负起了推土任务.大坝当时已经筑到30米高,坡路长240米,随着工程的进行,陡崖越来越高,拉车的一松劲,车就会立刻倒回去。坚强的十姊妹喊着号子,一起加劲,三个人就把千斤小车从坝底拉到坝顶,随着地滑,困难不断在增加,但她们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一边劳动一边唱“不怕累、不怕苦、早日修成大水库,万民共同来享福”,她们持续坚持,直到大坝合拢,她们多次受到水利建设指挥部的表扬和奖励。袁春莲由于连续拉车、天热,昏倒在地,醒来继续干。期间,姊妹团里有两人火线入党。

实干巧干打飞夯 许家崖水库竣工后,胡阳基建团遵照水利师的指示,开始南征北战,十姊妹载誉随军出征,转战梁邱人民公社稻港水库,她们接受了打夯的任务,开始不会扶夯,七扭八歪,打的不稳,质量不高。困难吓不住十姊妹,她们勤学苦练,终于学会了打夯技术,学会了飞夯过顶,跳起来接夯下送等办法,工效大大提高,在全工地打夯队展开的三十天竞赛中,她们有28天夺得红旗,荣获长胜队光荣称号。

二、英勇顽强、公而忘私的英雄气概

天寒地冻挖水渠  稻港水库胜利竣工后,大军奔赴石岚水库,十姊妹集体写决心书,完不成石岚水库决不回家。来到石岚水库后,胡阳长胜团接受了挖顺水渠的任务。十一月,天空飘着雪花,寒风呼呼的吹。库底水深过膝,水面结冰,要踏破冰凌在水里挖沙挖碎石。党委书记李洪刚说“早上太冷,妇女就不要下水了,男同志下吧。”看着结了冰的水面,有的男同志也犹豫了。她们不服气说:“一样的人,男的能下,女的为什么不能下!”队长周成美、副队长王广兰说:“比起上甘岭,这点困难算什么!”她们拿起酒瓶,“咕嘟、咕嘟”每人喝了几口酒,挽起裤脚,跳进冰冷的水里。她们的英勇行为感染了所有人,连续奋战三昼夜,顺水渠的任务完成了。她们中有人受冷停了月经,造成后来终身不孕。

忍饥挨饿不叫苦  随后,她们又参加了修建夹埠岭(夹脖岭)水库。当时农业欠收,粮食短缺,就用糠菜代替,把老白菜帮、地瓜叶剁碎、掺上地瓜面作窝头、菜汤,她们说,喝了一肚子菜汤,推一趟车子,撒一泡尿,肚子就瘪了、饿了。为了垫饥,有时把麦秸、花生皮、豆秸磨碎,掺上地瓜面做成饼子,或烤成饼干,吃多了会便秘,就这样,也还要分着吃。但她们仍然干劲冲天,不叫苦不喊累,加油干,很多人造成胃病。

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修水库时,她们有的长期战斗在工地上不回家,有的来来回回、三过家门而不入。当时,侯振兰是姊妹中年龄最小的,才17岁,而且是独生子女。平时,父母非常娇惯,她长得个子高,也报名去参加修水库。父亲在另一个水库干活,经常抽空去看她,每次去,她就批评,不让他们来。有一次,在打完了梁邱水库到石岚水库转移的途中,路过家门口,母亲早早的去大路上等着见她一面。母亲看到她手上的老茧和晒黑的脸,心疼的哭了,要让她回家歇歇。她说:“我不能回家,水库打不完,我是不回家的。你不用担心,没事,我身体好着呢!跟大伙一起,我很高兴。”她母亲流着泪回家了。

长途跋涉支援跋山水库  由于她们的成绩突出,技术过硬,沂水县修跋山水库时遇到了困难,调集费县的民工去帮助,同时让钢铁十姐妹一同出征。他们打着红旗,敲着锣鼓,有的推着小车,抗着工具。从费县步行300华里的路程,用了不到两天就到达目的地。钢铁十姊妹主要负责打夯,她们教会了跋山水库的打夯队,怎样过顶,一个人如何扶两把夯,跳起来接夯等技术,大大提高了效率,收到地区领导的表扬。

她们的事迹受到舆论界的关注,《临沂大众》1960115日第四版刊载了中共费县县委办公室通讯组文章《擒龙伏虎的十姐妹》,报道了她们在水库施工中,悬崖拉车、创新打夯、冷水捞沙清基和支援跋山水库建设的模范事迹。

19602月,由山东省妇联评选推荐,全国妇联授予该团队“费县钢铁十姊妹”光荣称号。同时受奖的还有朱田崔家沟燕学莲的银花姑娘队和先进个人王桂兰。

三、永不言悔、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艰难的寻找路  时光荏苒,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钢铁十姊妹这些当年的铁姑娘,已经都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有的甚至已经过世。她们现在哪里?模范今何在?一开始我们在全县范围寻找,后来缩小范围,几经周折,终于在胡阳镇找到她们。我们又走街串巷,一个个寻找、座谈。为了取得更多丰富的材料,我们又去了省妇联,市档案馆查阅。一个个活生生的英模出现在面前,一份份资料呈现在案上。为了这忘却的纪念,县妇联决定召开一个慰问会。

为了这忘却的纪念  2017217日,费县巾帼志编纂委员会和胡阳镇党委在胡阳镇大院,召开了钢铁十姊妹座谈会。50多年了,曾经朝夕相处的姐妹们,今日喜相聚,有的是分别后第一次见面,有的是带病前来,有的是家人同行。不禁相拥一起,嘘寒问暖,激动的泪流满面。她们13人中已有2人病故,有3人在60年代迁移东北,其余人都在农村务农。由于当年劳损过度,冷水刺激,大多患病,腰腿变形,其中袁春莲和王广兰患不育症。

会上,她们回忆了当年的劳动场景:她们至今无怨无悔。我问她们:“你们那时候出力流汗,落下一身残疾,也没有什么待遇,你们现在后悔吗?”她们说:不后悔,我们打好了水库,下边的村里的地都交浇上了水,我们村里还种上了水稻,这都是打水库的好处。再说,那时候大家都很拼命卖出力的,不光我们这几个人,还有很多的模范先进人物,负伤的很多,还死了几个人呢。

袁春莲说:“我也不后悔,我现在抱养的这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对我都很孝敬。”王光兰也如是说,她家抱养的两个孩子对她也很孝敬,孩子们对她们当年的壮举都很敬佩。谈到待遇问题,他们说,我们现在生活很好了,吃的好,住的好,就很满足了。再说,我们那时候几万人,给谁待遇呢?国家也照顾不过来呀。

陈宝平佝偻着腰说:“唉!要是给我几个钱,买贴膏药治治腰疼就好了。”要求是那么微小。她们这一代人,最清楚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是几代人为祖国建设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而得来的。她们这种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在座的所有人。

沂蒙精神解读  到此,我明白了什么是沂蒙精神!她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中形成的特殊品格;是根植于沂蒙儿女心中的家国情怀;是无私奉献、永不言悔的高尚情操;是勇往直前永不服输的英雄气概!它的这种精神,体现在革命母亲的炕头上;支前民工的推车上;沂蒙儿女战天斗地的双手上。它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及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同样发扬光大,不忘使命,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费县民政局)

上一篇:临沂人民的革命道德传承
下一篇:从沂蒙精神的源流、内涵、弘扬看党的初心和使命
联系我们|服务|关于我们|网站地图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