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文化网 沂蒙精神网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WAP手机版)
首页 > 沂蒙文化 > 历史文化

临沂近代著名商号

作者:汤 欣  来源:  查看:6360

临沂自古就有重视商业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临沂境内就有众多方国出现,标志着经济文化的发达。自元开始,临沂成为联系京师与八闽、江浙、两淮的必经之路。清末民初,临沂城内商贸繁荣,大批苏、徽、晋、豫等地商贾纷至沓来,在临沂城或周边县城、集镇,设商号、建会馆。临沂城内有京货、广货、杂货、铁货、酒店、酱园、鞋帽等店铺120余家,钱庄百余家。其中杂货业的“德和祥” “蒋仁泰”和医药业的“义顺恒”都是临沂著名的老店。

一、“德和祥”杂货店

解放前,费县城最大的商号“德和祥”,老板商玉杰是临沂营房街人,原以草木灰熬咸为生。民国八年(1919),他到费县城里经商,先做小本生意,后来与费县梁山头杨克勤、西王庄高建中和王家宅子高志中等4人合资,开设“万升恒”杂货铺,商玉杰为经理,其余3人为股东。商玉杰为人圆滑,处事灵活,善于经营,又很会走上层,找靠山,生产逐渐兴旺起来。此店铺雇工16人,经营商品达300多种,有糕点、酱菜、调味品、水产品、百杂货等,还为临沂元记公司代销白咸、煤油、火柴、香烟、蜡烛、水泥等洋货。后又出票子1万元,分壹吊、贰吊、伍吊等多种面额,成为县城最大的店铺。

商玉杰发迹,成了大土匪刘黑七、李堂刚猎取的对象。民国十四年(192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刘黑七派匪徒抢劫“万升恒”,匪徒为了摸清底细,一天5次进店买蜡烛,引起了商玉杰的警觉,他在做好准备的同时,并报告了县警备队。是日夜11点,4名匪徒闯入店中,占据楼上,正在抢劫,县警备队迅速包围了店铺,开枪击中楼下的煤油桶,引起大火,外应的匪徒闻声而逃,楼上的匪徒仓皇跳楼,3人逃跑,1人摔伤被擒。大火烧毁了二层营业楼,因商玉杰早有准备,损失并不大。次日,商玉杰找到县长刘西光,趁机大报损失。商玉杰与刘西光交往甚密,经常送钱送物,刘西光对商玉杰自然言听计从。刘西光为保自己的财源,布告四方,“万升恒”所欠外债一笔勾销,发行的票子一律作废,外面欠“万升恒”的债,必须如数偿还,县府派人帮助催债。商玉杰因祸得福,补足损失还净获大洋

5000多元。他重建了二层营业楼,将20间草房全部翻盖成瓦房,又买地300多亩,新买了处宅院。遂后,他又逐步挤掉其他3位股东,改写号为“德和祥”,独资经营。当时费县城较大沂县庄的店铺还有义源号、聚盐号、德庆祥、枪寿堂、鸿生永等,商玉杰依势仗财,又打又拉,为了控制费县市场,千方百计把主要竞争对手挤垮。如刘同山(绰号刘拐子),出票子5000元洋),经济实力较大,是商玉杰的主要竞争对手,商玉杰便唆使人到四乡散布谣言,说刘拐子的店铺不行了,要倒号了。店传十,十传百,民众信以为真,又有人带头起哄,争先恐后找刘同山兑换现洋,很快把刘同山挤垮了。商玉杰又趁机扩大市场,买卖更加兴隆,名声大振,抬高了自己的商业信誉。“德和祥”可凭堂票直接从临沂、青岛、济南、潍坊、天津、徐州、上海等地进货,不用带现洋。终日门庭若市,月营业额大洋3000元以上,年营业额逾3.6万元,获利8000余元。至1937年,商玉杰成了费县城实力最雄厚的富商大贾。

“七七”事变后,日军先后侵占临沂、费县。商玉杰为了躲避战火,将资本转移到乡下经营。当时,除了日、伪军之外,还有刘黑七、王洪九、邵子厚、李以锦等土匪、地主武装和国民党杂牌军等,经常打着各种名号敲诈勒索,难以应付。因战乱、匪祸、交通阻隔等原因,经营每况愈下,后来又搬回县城,因战争频繁,也难以正常营业。与“七七”事变前相比,一落千丈。

二、“蒋仁泰”杂货店

“蒋仁泰”杂货店是临沂著名老店。相传,蒋家的先人,原是由山西省洪洞县喜鹊窝村迁来沂州的。从蒋家迁来后的一世祖至五世祖蒋嘉善,长期以经营豆腐生意维持家计。到清朝光绪年间,蒋家六世祖蒋永存,得其金兰盟友张某资助,始改营杂货店生意。当时店址在临沂城内南门大街仁泰巷首,共有门面5间,后院1处。

“仁泰号”的取名,系取“仁、义、礼、智、信”五常中的首字,并以“国泰民安”中的“泰”字辅之。

“仁泰号”以经营纸张、糖茶为主,大宗批发零售。后来发展到拥有分店十几处,其中有杂货店3处,酒店2处,布庄1处,钱庄1处,还有与英商合营的亚细亚煤油成记公司等。此外,“仁泰号”还在上海、南京、镇江、海州等商埠设有货栈,负责货物收发、储运。分店及货栈的管理、经营,均由蒋氏家族的成员受命负责。各分店资金,统一由“仁泰号”总店拨给,也可由分店集资。鼎盛时,总资金约有百万(可折兑银元)之数。到民国八年,蒋氏家族共有成员近百人,世称九世同居、五世同堂之家。全家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往来,均由蒋永存之二弟蒋永贵管理。

由于蒋家生意兴隆,资金雄厚,所以,在当时临沂城乡商界和社会上,颇著声望,家族成员蒋鸿庠、蒋幼泉等,均曾在民初担任过临沂商会会长。另一名成员蒋树榛,曾任南关围主,主持地方治安事务。

据传蒋家热衷于慈善事业,曾多次为当时临沂城里的老瞑堂、养子院、救灾会、进德会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临沂分会等捐款、捐物。

北伐开始以后,由于战争频仍,社会动乱,交通阻梗,经济凋敝,蒋家也随之走向下坡路。商店相继倒闭,族人析居,至“七七”事变后,更形分崩离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蒋氏家族的后人,先后在临沂城里办起多处个体“蒋仁泰”百货摊、点、门头,其家族成员、个体商业者马桂真踊跃为发展当地儿童教育事业捐款,并被选为第六、七届原县级临沂市政协常委。

三、“义顺恒”药店

“义顺恒”药店坐落在郯城城里正大街中段,坐西朝东(现药材公司零售门市部),临路门面5间,北头2间为银房,南侧3间营业,向里前后两进天井,连同客屋、库房等共有房屋26间,占地1亩许。

这个店开办于1901年。那时候,东家霍含聚在马头开有聚元隆中药店,生意很好,利润较多。后来又派人在涝沟开当铺,可能是因房子的纠纷,与涝沟窦家到城里打官司。窦家系当地豪门,城里有亲朋,住宿吃饭不大花钱,所以不怕官司拖得多久。而霍家是异地他乡,打官司经常来城里,吃住在旅馆饭店,花了很多钱。在这期间,霍含聚听说城里有一小药店想卖掉,为了能在城里有个落脚的地方,于是就买下了这座药店,起名义顺恒”,派其侄霍其恕主持,开门营业。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兴隆,次年就扩大了店址,增添了人员,药物品种增多,到七七”事变时,已颇具规模,一般的贵重稀有药材,在“义顺恒”都可买到

“七七”事变前是“义顺恒”的鼎盛时期。当时,它拥有资金银洋万余元,经营药物上千种,员工十七八人,是方圆几十里内比较大的一家中药店。它既搞零售,也兼营批发,经营方式十分灵活,对于一些颇具名声的老主顾,还有一定数量的赊大。它每天天亮开门,到晚上9点多才关门休息,一天到晚顾客进出不绝。逢集这天生意加倍,至少收入大洋百元左右。

“义顺恒”这个药店,平时不清资、不盘点,每年年终结算,三年一算帐。零售利润在30-40%,批发利润在20%左右。一般情况进来1斤药(16),卖出12两就够本,剩余4两是利润。成品药12()1打,卖出10()就够本,剩余2()是利润。这个店每年的利润,除员工支用外,所余部份又投放在店里,扩大资本,因而它的资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生意也就越做越大

 “义顺恒”药店的员工,几乎没有外地人,除炊事员鲍成文外都是霍的老家——河北省武安县八特镇人。当时有副掌柜的李廷兰,帐房先生房耀文,店员温中和、霍家铭、霍礼斋、韩宗奇、申荣光、黄金瑶、霍振川、张庆德。霍家栋是东家子弟,在店里充当一般店员。徒工有武银丑、霍家镛、张时玉、赵顺义、霍家奎等,而黄金瑶、霍振川、张庆德等是具有店员身份的切药工。

 “义顺恒”药店员工的年薪,是根据进店年限长短和业务技术水平的高低确定的。学徒工最苦,没有薪俸,只管吃、住,穿衣、铺盖行李都是自己的。从天一亮开门,到晚上9点关门,不得有半点懈怠,一般的脏活、累活都是他们干。一旦熬成店员,工作就比较专一有序了,但也得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晚上关门后同样还得坚持一个小时的自学,学习专业知识、用包扎纸练毛笔字、打算盘等。他们的年薪,店员温中和最高,拿到大洋50元,店员韩××年薪仅20元,帐房先生房耀文45元。

 “义顺恒”对店员的生活安排是这样的:全年每天都是两顿饭,早饭馒头,4个菜;晚饭主食花样较多,也是4个菜;每逢初一、十五改善生活,可以喝酒吃肉。为了全日不停营业,他们十七八个人分两班吃饭,每班八九人,围在一个大圆桌上,盛饭、拿饭都是学徒工的。店员洗澡、剃头店里包着,连洗衣服的肥皂也是店里供给。店员平时不能回家,每两年可回家一趟,住3个月,来回发给路费30元。满两年不回家的,30元路费支给个人。家有红白喜丧事,可以请假,准假回家的也发给路费。

“义顺恒”的经营范围主要是苏北鲁南一带,东到山左口、石门、李渊、泉源头;南到归昌、重兴、尚庄、高峰头;北到大埠、马站;西面较近,到大圩沟一带,因为接近马头,有些生意“聚元隆”做了。“义顺恒”进药,大部分从上海、天津、郑州等地,这样全国各地所产的药材都能采购到。当然地产药材也收购,不过数量有限,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行了,不过多的收购,也不向外地转手批发。当地产的药材主要收购半夏、薄荷、蝉蜕、香附、桃仁、杏仁等。这里附带介绍一下郯城的香附。郯香附素享盛名,历史上曾销往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济南各大商埠。郯香附粒大色正,质地坚实,香气浓郁,药物性能好,其特征是块茎横切面呈菊花状。“义顺恒”自己也加工些膏丹丸散,像玉红膏、蟾酥丸、六味地黄丸等等,但在销售价格上却要低于外地进的。

“七七”事变后,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的发展,西药逐渐进入郯城,“义顺恒”也渐渐地经销一些西药,这较单一的中药经营又扩大了范围,随之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义顺恒”从开办以来,除1938年农历323日本鬼子侵古郯城停业一个月外,从未歇业或停办过。1955年,药店并入县医院,全体员工也由雇佣人员转为国家职工。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古临沂驿站风采录
下一篇:祝丘古城留下的珍稀记忆
联系我们|服务|关于我们|网站地图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