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文化网 沂蒙精神网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WAP手机版)
首页 > 沂蒙品牌 > 沂蒙名镇

马头古镇

作者:未知  来源:  查看:5552

历经沧桑,流淌依旧。沂河由北向南蜿蜒数百里,在郯城县马头镇驻地北急转弯,向西约2公里又折向南45里流经邳州徐塘口入运河。多少年了,它川流不息,日闻牛哞,夜听鸡鸣。就是这个90度的的急转弯,使座落在沂河南岸的马头镇藏龙卧虎,人杰地灵,成为堆金聚银的风水宝地,沂河岸边一颗耀眼的明珠。 

  马头镇东连县城,北濒沂河,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域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万亩。辖58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7.8万人。农业基础稳固,工业商贸繁荣,文化底蕴丰富,社会秩序良好。1995年荣获“首届中国乡镇企业投资环境300佳”称号,1997年被淮海经济区命名为“淮海名镇”,连续5年被临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民营经济明星乡镇”,1999年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镇。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4358万元,财政收入12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361元,马头镇历史悠久,位置优越。相传在唐代就已初具规模。郯(城)微(山)公路横穿东西,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南北(马头留有出入口),205、310国道环绕东、南,距连云港、临沂机场均为5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马头素为郯城县重要集镇,清代以前水路交通均较方便,因此处原有商船停泊,宿住车马较多,故得名码头。后人为书写方便,简化为马头。马头镇位于县境西部,沂河南岸,郯(城)微(山)公路、京沪高速公路纵贯镇境。镇政府驻地马头,距县城9公里。全镇总面积87平方公里,辖58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共7.9万人,为郯城县境内回民的主要聚居地,200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镇。马头镇是古代水路和旱路交通的交汇点,地理位置优越、商品贸易极为发达,相传唐代已初具规模。这里吸引了回族人到马头定居经商,使马头镇成为该县回民历史比较悠久、人口比较集中、伊斯兰教和回民风俗影响较大的文明古镇。镇内回民以文、马、陈、吴姓居多,另有李、白、金、王、杨等诸姓。据谱牒碑文记载及老年人回忆,这些回民多数由外地迁徙而来。如文氏即于康熙年间由济宁迁来,哈氏回民于清朝初年由上海松江府迁来。从历史上看,中国回族大都从“丝绸之路”为生计或联姻迁入迁出,因此,该镇回民与济宁、青州、淄博、沂水等地回民都有着渊源关系。

马头镇回民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在一个地方定居后,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便建造宗教活动的场所——清真寺。马头清真寺坐落于马头镇东南方,始建于明朝永乐三年。整座建筑群体,布局合乎教理,规模雄伟壮观,装饰古朴典雅,幽静肃穆,颇具中国宫殿建筑的传统风格和伊斯兰教的特色,寺院占地总面积13亩,建筑面积870平方米。清真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损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宗教工作,从1983年到2000年7月,各级政府先后拨款11万元,用于清真寺的翻修、扩建以及道路硬化,使这座寺院更为庄重、优雅。马头清真寺教堂被列为郯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头镇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代的马头也是名人辈出。刘之言,鲁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马头镇和平街人,汉族,男,出生于市民家庭。1923年夏,他考入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入校后,阅读了马列著作和大量的进步书刊,接受了革命的思想。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一师支部委员。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他与庄龙甲以“一师”名义联合济南各校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1928年3月,回乡后的刘之言受于霭辰之聘到马头镇求是小学任教,他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阶级教育。1929年秋,求是小学改为县立第三小学,不久,刘之言组织师生进行罢课斗争,到县教育局请愿,要求增加学校经费和教师工资,迫使郯城县当局答应了他们的条件。同年10月,刘之言在“三小”创建了中共支部并任书记,刘谐和为副书记,孙镇国为委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临、郯、费、峄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支部,后被称为鲁南第一支部。支部建立后,刘之言便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发展党的组织。1932年5月,刘之言与正在郯城县西南部进行秘密工作的中共徐海蚌特委特派员唐东华接通了关系,并在其帮助下组建了中共郯城县委,刘之言任书记。不久,县委根据特委指示,决定举行以四哨为中心的郯马暴动。在准备过程中因走露消息而中止。随后,刘之言转移到农村继续进行暴动的准备工作。1933年,暴动队伍300多人汇集到苍山附近的大圩子村,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郭云舫为司令,刘之言为政委。接着,暴动队伍陆续占领了苍山附近的几个村庄,镇压了恶霸地主刘三等人,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7月8日,暴动队伍连续击溃了前来攻击的地主武装。9日,被国民党81师唐邦植旅包围。刘之言率部与敌英勇搏斗,因寡不敌众,不幸被俘。不久,在卞庄英勇就义。

武术运动在郯城县历史悠久,而马头镇在鲁南苏北一带素有“武术之乡”之称。流传的武术拳械颇多,尤以刀、枪、剑、棍、七节鞭、太极拳、长拳、少林拳、大洪拳、小洪拳、猴拳等套路最盛,至今习者众。最早流传的武术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黑龙潭边“由吾仙洞”尚存的武术石刻壁画即可为证。

1929年,沂南县大成庄清真寺阿訇肖曦芝在马头清真寺开坛授徒。学成者有周朝增、马宗德等人。1930年,郯城县开设国术馆,同时全县各大集镇也先后建立武术馆,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武术人才。抗日战争开始,马头部分爱国武术青年参加了抗日武装,有的成为战斗英雄,有的为国捐躯,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3年,郯城县马头镇周朝增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民族形式体育观摩大会”,并表演了“刀里加鞭”,气势威武,受到赞誉。1956年,周朝增在马头镇组建第一支武术队。该队1957~1959年三次参加了山东省武术比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1960年,在临沂专区举行的春季运动会上,周朝增获得男子武术全能第一名。1979年1月,周朝增自筹资金,创办马头镇少儿业余武术学校,免费教练武术。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县掀起武术运动热潮。1982年5月,周朝增在马头镇文化大院办起太极拳辅导站,练习者300多人。郯城县少儿武术队竞技水平一直名列临沂市前茅,历年代表市参加省级比赛。1984年4月,在山东省业余体校比赛中,获得男子儿童组第二名、女子儿童组第二名,创建国后临沂地区在全省武术比赛最好成绩。1984~1999年,郯城县武术运动员在国际武术比赛中获个人单项金牌1枚,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个人单项金牌4枚、银牌1枚、第四名1个、第五名1个;在山东省武术比赛中,共获个人单项金牌52枚、银牌25枚、铜牌24枚、第四名17个、第五名22个、第六名19个。

马头武术人才辈出。左娟(女,马头人,回族)在1984年全国业余武术比赛中获得拳术第一名,棍术第四名。1997年10月在全国第八届运动会武术比赛中获刀、棍全能冠军,同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武术锦标赛上又获刀术冠军。武坛新秀李富华(马头人,回族),6岁时跟随周朝增学艺,精通查拳、散打、摔跤、太极等功夫。1983年参加山东省“希望杯”武术比赛获基本功第二名;1985年再次参加全区武术比赛,共夺得三金三银,并获全能第一名;1991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武术比赛中获地趟刀第二名、鹰拳第五名。他于1994年创办了马头武校。在1996年莱阳市举办的首届中国孙膑拳武术比赛中,马头武校派员参加并勇夺“武当杯”和5个单项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河北省沧州市举办的第二界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上,由马头武校派出的5名运动员全部获得了荣誉。

 郯马调。因集中流行于鲁南地区临沂市郯城、马头一带而得名的郯马五大调,又称“郯马调”,也称“淮调”、“五大调”。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歌曲演唱形式,其旋律娓婉圆韵,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多以叙事的形式,讴歌自然风光和人际情谊,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和欢迎,被当地人誉为“咱老百姓的雅歌细曲”。

    郯马五大调这一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其中有些歌调名称如《满江红》、《淮调》、《大寄生草》等曲牌远在元、明两代就有。根据郯马五大调的曲谱来看,它既有南方声情多而词情少的唱段,同时又有节奏非常急促、词情多而声情少的唱段。郯马五大调是一种处于南北交界过渡的地方,兼具阴柔、阳刚之美的,独特的演唱形式。郯马五大调活跃在郯城,遍及整个鲁东南,甚至传播到鲁北广饶、日照、连云港和济宁等地。集中流行于郯城县的郯城镇、马头镇,尤以马头镇的和平街、胜利街、民主街、南园街、西爱国等村街传唱的人最多。

关于郯马五大调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明朝时从云南、贵州方面传来的;有人说是在明清时期从江苏的扬州、灌县一带传入的。郯城县高峰头镇清末逸士、老道人王宗贤生前曾撰文云:“大凡腔调,昆、乱、皮、簧、梆、柳、小曲,皆有发源之地。淮调之歌,源出于淮安府,移植北方。……已二百余载。”但据马头镇胜利街当年曾演唱过郯马五大调的民间歌手李长义介绍,郯马五大调系从济宁等地引进,由郯城、马头一带民间艺人进行综合加工而成。还有人说它是由元曲演变而来的。从五大调胡题材、曲调、演唱形式分析,和清代流行于扬州的“扬州小唱”(扬州清曲)十分相似。五大调的源头应是由元曲中的小令、散套演变而成的明清小曲,它所包含的《满江红》、《寄生草》等曲牌在明清时期的许多民歌民谣专著如《白雪遗音》、《曲律》中都能找到印迹。

 郯马五大调的形成,与马头镇为直通运河的水路码头有关。郯马五大调传入郯城的主要途径是水路交通和商贸活动。郯城县马头镇坐落在沂河岸边,明清时代是一个商业重镇,商贾众多,店铺林立,借助沂河水运经邳州入京杭大运河,北可通京津、南可达江浙,与江浙一带的商贸十分密切。据专家推断,是众多的客商把扬州、苏浙一代的民歌带到了马头,并与当地风俗文化相结合,受当地音韵的影响,形成独具特点的郯马五大调。当时,郯马五大调得到一些老人的认可,他们纷纷组织青年学唱、演唱五大调,并自发成立了玩友社、乐合班、同乐会等班社;当地的商家和士绅也很喜欢五大调,他们认为五大调比较高雅,有堂会、各种庆典的时候也请郯马调艺人去演出;当地的一些文人学士更是对五大调十分关注,好多人为五大调填上了新的歌词,这些歌词内容反映了当地的风俗民情、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就这样,郯马五大调在马头一带得以发展,兴盛起来。

郯马五大调不同于一般民歌,这曲儿十分高雅,歌声婉转曲折、起伏跌宕,时而运用拖腔,时而一唱三叹,让听者很快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郯马五大调的演唱形式有坐唱和群唱两种,坐唱流行于郯城等地,演唱者一人或二人,伴奏以三弦为主,其他乐器如二胡、柳琴等可有可无,可增可减,演唱与伴奏者围桌而坐,其演唱形式类似一般曲艺。群唱时数人至十数人不等,围拢一起或横排为两行,部分演唱者手持乐器,除了吹管乐器之外,边演唱边伴奏,吹、拉、弹、打并重。尤其敲击酒盅、碟子、碗等,不仅音响清脆动听,而且姿势优美,形式活泼,别具—格,颇有饭后茶余自娱自乐的兴致。参加演唱的多是渔民和农民。郯马五大调的伴奏乐器有:吹管乐笛子、箫、笙等;弦索乐二胡、四胡、三弦、琵琶、月琴等;敲击方面有酒盅、碟子、碗、钱琴、皮鼓、竹板、撒拉机、霸王鞭、碰铃、小镲等。使用的乐器不一定齐全,根据条件可增可减。

 郯马五大调的题材内容较广泛,有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有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还有以文学名著为题材的,但最突出的还是表现生离怨别、思郎盼夫的。它的歌词典雅秀丽,刻画细腻,词藻考究。郯马五大调包括《淮调》、《大调》、《玲玲调》、《满江红》和《大寄生草》等五个曲牌。据说除《玲玲调》外,其余四个曲牌均由江淮地区传入。这五个曲牌中又包容了“五景”、“五盼”、“七多”、“七赞”、“八恨”等曲目。“五景”即春景、夏景、秋景、冬景、总景等;“五盼”即盼佳期、盼才郎、盼冤家、盼情书、四盼;“七多”即送多情、想多情、遇多情、盼多情、会多情、思多情、梦多情。“七赞”即孔明赞、孟德赞、三国英雄赞、楚霸王赞、耕读渔樵赞、春光赞、肉头赞。(肉头,郯城方言,指富有而吝啬的人家)。“八恨”即恨别离、恨当初、恨冤家、恨薄情、恨爹娘、恨家人、恨薄命、烟花恨。在当时,郯马五大调很受人们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艺术馆曾多次派专家来郯城镇、马头镇搜集整理“郯马五大调”。《满江红·四盼》于1957年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表演会演,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了音,向全国人民播放,还选入1957年出版的《优秀歌曲选集》,在全国发行。现保存下来的郯马五大调共有180首,已整理出版的作品有《耕读渔樵》、《遇多情》、《大观园》、《轻轻来到葡萄架》、《华容道》、《情人已去无其奈》、《天各一方》、《四盼》、《金乌西坠》、《葡萄架》、《坠落烟花》、《梧桐叶落金风送》、《一匹绸》、《减芳容》、《水斗》。

在蕴含旋律和唱腔信息的同时,郯马五大调也蕴含着大量的文学方面的信息。将元散曲里面的小令和套数的创作格式,跟今天的郯马五大调对比之后可以发现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元曲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和《郯马五大调》淮调中的《耕读渔樵》“春光好,春光明媚艳阳天,游春人携琴带酒过前川,但只见桃红梨白开色艳,满荒郊百草排芽色色鲜,一行行绿柳垂金线,野鸟叫破杏花天。”相对比可以看到用韵的格式是完全一样,用韵很密集,句句压韵,一韵到底。它保存的不只是旋律和唱腔方面的信息,还保存了歌词方面的信息,保存了六七百年前歌词的创作词格式。郯马五大调对研究古代元曲的乐谱、唱腔及歌词创作格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郯马五大调历史很悠久,它的源头由于时间的延续,历史的发展,元曲的乐谱渐渐与歌词发生了剥离,乐谱和唱腔大部分遗失,只留下了歌词。尤其是解放前长期的战乱和灾荒,解放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演唱者日趋减少,曲牌曲目也已失传很多。据马头镇老艺人李长胜、张怀春等回忆,郯马五大调最多时有190多首曲目,这些曲目每一首都不相同,实际上是大曲牌下的二级曲牌,现在已挖掘整理了180首,还有很多曲目有待挖掘。马头镇原有许多职业和业余的演唱团体,演唱和伴奏骨干达200多人,能唱五大调的爱好者比比皆是。但现在还健在的也只有8个人,其中最小的65岁,大的已达80多岁了。近年来,在流行歌曲的冲击下,郯马五大调已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2006年12月3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在民间音乐类中,郯城县申报的“郯马五大调”和日照市的“满江红”被合并为“鲁南五大调”,跻身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郯马五大调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颜真卿故里: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
下一篇:江北第一古镇、华夏第一酒都--兰陵镇
联系我们|服务|关于我们|网站地图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