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文化网 沂蒙精神网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WAP手机版)
首页 > 沂蒙文化 > 红色革命文化

沂蒙精神与近现代爱国主义

作者:王纪明  来源: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查看:3357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和山东党政军共同铸造的革命精神,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展升华的革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沂蒙精神的灵魂——爱党爱军,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目标追求,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体现了近现代爱国主义精神,是抗战以来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一、爱国主义的社会历史形态

爱国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祖国”的一种支持的态度和热爱的情感。列宁曾把爱国主义解释为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1]爱国主义主要包含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和亲近感。爱国主义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出现的,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毛泽东曾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有我们的爱国主义。”[2]按照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爱国主义大致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个阶段。

(一)奴隶制社会的爱国主义

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形态,因而爱国主义发端于奴隶制社会,是人类爱国史上最早的具有历史形态的爱国主义。在奴隶制社会,由于奴隶主对奴隶具有完全的人身隶属关系,因此奴隶社会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是与奴隶制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比较单一的表现为国民对郡主的绝对服从,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和疆域,国民必须奋不顾身甚至为国捐躯。奴隶制社会的爱国主义其实质是维护和发展奴隶制国家利益,表现为关心、维护和发展占极少数的奴隶主阶级利益。奴隶制国家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只能是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的爱国主义他们用神话传说的形式塑造国民共同信奉的神灵和英雄,而国王则是神灵的使者或现实的英雄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曾造福于民族和社稷,被塑造成中华民族的祖神,也是后世帝王的楷模。由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具有不可克服的自私性和野蛮性,因此,奴隶制社会的爱国主义相对而言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不彻底性。

(二)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

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封建制的形成、稳固和发展,爱国主义便充实进与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内容。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是继奴隶制爱国主义后在人类爱国史上出现的第二种爱国主义历史形态它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之上,同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反映和代表封建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与奴隶制国家相比,封建国家由于作为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爱国主义作为调节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关系的系统,表现的更加完善。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是“家国同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爱国主义的对象仍然是统治阶级的家天下,要求国民无限忠诚于地主阶级的国家政权,把“爱国”与“忠君”紧密联系在一起,爱国必须忠君,忠君就是爱国。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突出的表现为“忠君爱国”。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有时也表现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要求反对暴政等。此外,封建国家的人民也冲破了血缘组织的局限,不再满足于对宗国和城邦的范围的捍卫,而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领土国家不断进行着保卫和征战,对国家的外延认知有所扩大。由此,中国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忠君主、护国抗敌、忧国忧民、自强不息等。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倡导爱国主义的手段也不断丰富。他们不仅仅依靠神话传说来劝导人们忠君爱国,他们还建立了一套教化人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爱国主义理论封建制爱国主义虽然比奴隶制爱国主义更为先进更为广泛,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社会的时代局限。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爱国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的爱国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稳固而形成的资本主义爱国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反映资产阶级国家利益并占主导地位的爱国主义,也是人类爱国史上的第三种爱国主义历史形态资本主义爱国主义比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具有更大的进步性,它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它既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国家主义”,也强调突出个人利益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利益在爱国主义活动中的合理性。但总体上讲,资本主义爱国主义实质上是让人们热爱资本主义国家主权和维护资产阶级的集团利益。中国在封建制崩溃后,并未真正建立起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掠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因此,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既不是封建主义的爱国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的爱国主义,它主要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救亡图存,维新图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在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凝聚和激励下,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心系祖国的安危,维护祖国的独立与尊严,反对腐朽政府的卖国求荣,抗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给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爱国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人民苦难深重的局面,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广大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并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集中地反映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适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要求的爱国主义,成为人类爱国史上最进步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同其他历史形态的爱国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其本质内容是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对外主要表现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尊严,维护世界和平;对内主要表现为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维护民族的团结和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抗战以来爱国主义的发展

自抗日战争爆发至今,就爱国主义的内涵变化而言,大致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爱国主义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侵占我国东北,揭开了日本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开始了全面的侵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随即上升为主要矛盾。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时期便开始感受到的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机已经达到最严重的程度。中国人民切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深重苦难,同时也深刻体验到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国家独立的重要性,并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情感,促进了近现代爱国主义的形成。正如晏阳初所指出的:“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动了我们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3]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对祖国大地的肆意践踏,面对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推动下,建立起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党派捐弃前嫌,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爱国主义真正具有了全民族的性质,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日救亡、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仅从当时流行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等,就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和热爱、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流露出中国人民强烈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军队、各族人民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个抗击日本侵略的特殊时期,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御日本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就成为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

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饱受多年战争创伤的全国各族人民迫切希望和平、民主和建设新的国家,爱国主义情感便由抗日救亡、一致对外转向了国内和平。然而,得到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府企图垄断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在全国重建其一党独裁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发展壮大,在抗战胜利后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迫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强烈呼声,蒋介石表面上摆出一副和平姿态,三次发电报给毛泽东,邀请他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但背地里却在加紧内战的准备。为了推动和平建国,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总方针,确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毛泽东亲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提出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19451010,国共两党终于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迫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压力,蒋介石表示同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和人民的某些民主权利,但拒不承认中共解放区的政权和解放区的军队,这就为国共合作破裂埋下了伏笔。1946110,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这些协议得到了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的欢迎拥护,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和舆论的普遍赞扬。然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并没有遵守任何协议,而是加紧内战准备。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则因此得到更多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最终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民族矛盾,而是渴望和平的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渴望和平、反对内战成为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形势下,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成为反对内战和独裁,维护和平统一,推动建立人民当家作主、各方面广泛参与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爱国主义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政权的历史重任。建国之初,在久经战争创伤、千疮百孔、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消灭了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使深受剥削压迫的中国农民获得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同时开展了对国有工矿交通企业的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新民主主义建设。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1958年的“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违背了客观规律,使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很快进行了纠正。1966年开始持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尽管经受了严重挫折,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没有改变,党和政府依然具有团结人民共度难关的巨大凝聚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文化、医疗和科技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维护国家的尊严和独立,争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抵制右倾特别是“左”倾错误思潮等。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爱国主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立足于中国已经解决温饱、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确定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主题,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主义文化更加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爱国主义必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4]改革开放以来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尊严和世界和平,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同时,把热爱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紧密结合起来,把热爱祖国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联系起来,把爱国主义感情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去。

三、爱党爱军是抗战以来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形成的群体意识。作为沂蒙精神灵魂的爱党爱军,充分体现了与近现代爱国主义的有机统一,是抗战以来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从抵御日寇侵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耳闻目睹并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真正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的党和军队,是真正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党和军队,因而把朴实的爱国之情升华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无比热爱。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面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率先吹响了抗日的号角,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呼吁各党派和军队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大力倡导并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在致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中指出:“我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前程。”[5]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形成。之后,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成为反抗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抗战同民主、爱国结合在一起。在边区,规定“凡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党派、男女、信仰和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6] 沂蒙山区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辟的全国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沂蒙人民饱受日寇残酷的反复“扫荡”,也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为了民族利益、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捍卫了民族尊严、国家独立和人民利益。沂蒙人民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无比爱戴之情,并积极拥军支前,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道抵抗日寇的侵略。这种淳朴、真挚的爱党爱军之情,是在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最深层、最集中的表现,也是传统爱国主义的升华,展现出沂蒙人民崇高、进步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因为在最艰苦卓绝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并为此不畏强暴,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才使沂蒙人民真正认识了党的性质和人民军队的本色,由此而产生的爱戴情感也就最纯洁、最真诚、最坚定、最持久。正所谓“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在解放战争时期,得到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企图在中国建立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政府。尽管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国共合作、反对内战、和平建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无法阻止国民党反动派内战的步伐,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沂蒙山区是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因而成为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区域。由于沂蒙人民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就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日以及抗战胜利后企图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政府有清醒的认识,从抗日战争的艰苦斗争中深刻认识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因而在解放战争中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爱党爱军的情感更加炽热和浓烈。在3年的解放战争中,沂蒙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拥军支前,与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打败国民党的猖狂进攻,为人民的解放,为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并肩作战,谱写了一曲曲解放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新篇章。这种爱党爱军的真挚情感,是沂蒙人民爱国主义情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进一步升华。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致力于国家强盛、社会安定、人民富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建国初期,党领导人民在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广大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极大的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奋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经受过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巨大转变,中国人民在国际上真正实现了扬眉吐气,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人民军队不仅日夜守卫着祖国的边疆,捍卫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着世界和平,而且是建设祖国、抢险救灾的重要力量。哪里有重大险情,哪里有重大灾害,哪里就会最先看到人民子弟兵的身影。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这些巨大自然灾害袭来的时候,人民军队总是冲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第一线,为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发挥了突击队和主力军的重要作用,更加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无比爱戴。因此,爱党爱军是更高层面的爱国主义,比一般意义的爱国主义更为真诚、更为崇高、更为坚定。目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巨大进步、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军队的英雄本色,沂蒙人民更加坚定了爱党爱军的信念。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在临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改革进取,把真挚的爱党爱军之情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自己勤劳和智慧谱写了临沂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临沂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1995年,临沂市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5.5亿元,成为山东乃至全国中型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沂蒙人民从自身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中,从临沂市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中,从祖国的不断繁荣昌盛中,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人民军队的强大,因而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之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充分体现出沂蒙人民爱国主义的新高度、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国人民的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人民解放军建军84年的历史,是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祖国的强盛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力地证明了我们党完全能够肩负起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充分证明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正是源自于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致力于国家繁荣昌盛的党;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是捍卫民族独立、尊严和保家卫国的军队。沂蒙人民爱党爱军也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最集中、最本质的表现,是一种更加高尚、更加坚定、更值得崇尚的爱国主义。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沂蒙文化研究院)

 

上一篇:沂蒙抗日根据地整风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下一篇:沂蒙精神与红色楹联文化
联系我们|服务|关于我们|网站地图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