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文化网 沂蒙精神网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WAP手机版)
首页 > 沂蒙文化 > 民俗文化

沂蒙传统节日文化赏析

作者:陈继源 王 艳  来源: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查看:3617

沂蒙传统节日文化赏析

——兼论沂蒙传统节日文化的现实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简介了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六月六、中秋节等沂蒙传统节日,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赏析,论述了弘扬沂蒙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传统节日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沂蒙传统节日文化则是沂蒙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善良、勇敢、质朴的沂蒙人民不仅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节日文化则是民俗文化中最华彩的篇章,那是因为许多民间习俗,在节日文化中显现出来。沂蒙传统节日文化是沂蒙人民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它蕴含着沂蒙人民的崇高道德风尚,凝聚着沂蒙人民独特的聪明才智,表现了沂蒙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今天,我们研究沂蒙传统节日文化,对于弘扬沂蒙精神,实现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增长,提升公民的精神文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沂蒙传统节日文化进行赏析,进而探究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     沂蒙节日文化赏析

    沂蒙传统节日同民族传统节日一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沂蒙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其主要节日进行简要赏析。

    春节,即年,是流传最久、范围最广、氛围最浓、人民最重视、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仪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进入农历腊月,年味渐浓,初五吃合豆,初八腊八节,十七十八生豆芽,二十三、四祭灶,人们围绕过年做准备。其中腊八吃腊八粥,既有节日形式又有饮食文化内涵,现代科学证明,冬季的五谷杂粮稀粥,对冬季养生,健康过冬有着重要意义。祭灶即辞灶,这天灶君爷要上天去述职,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及这个家庭的情况。人们在这一天的晚饭后,请出灶君圣像(潍坊等地的木刻印刷画)挂在锅灶旁,摆上酒水、果供、灶糖,点燃蜡烛,有的地方用高粱秸秆扎成马做为灶君的交通工具,送灶君去西天。口诵:“灶君老爷上西天,多说好话多美言,吃饱喝足喂好马,快去快来好过年,带来吉祥带来福,日子一年好一年”。年除灶君对联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横批“一家之主”。灶糖作用有二,一是灶王爷吃糖嘴甜汇报时说得好听;二是灶糖中有大麦芽成分,有粘性,黏住灶君的嘴,不让他乱说。辞灶打开了过年的序幕,从此鞭炮声不时传来,人们便理发洗衣,粉墙扫屋,挖粪垫圈,均为辞旧迎新之意,意味着除去一年的烦恼和晦气,迎来新一年的好运福气。接下来走亲戚访朋友,赶集办年货,其中鸡鱼寓意为“年年大吉,岁岁有余”,做豆腐为“兜福”,生豆芽蒸发团(发糕)为发财发展之意。然后族人一起到墓地祭祖上坟。除夕前一夜睡前要在院内点燃一堆火,把那夜过往的“瘟雁”烧死,来年不受瘟疫之苦。年除这一天最忙,欢天喜地贴对联、门神、挂门钱子,帖福字、年画、灶君财神圣像,插竹枝、摆天地供桌、准备年夜饭。年夜饭是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因而也就最丰盛、最热闹,全家欢欢乐乐,围成一桌,长幼有序,团团圆圆,皆大欢喜。饭后小孩们提灯笼在大街上玩,此风俗已被电脑电视取代而消失。大人们则把大门和所有房门前横放木棍,拦住妖魔鬼怪,曰:“拦门棍”,但一夜不关大小门,好让祖先回家过年。门两旁挂上香炉,天地桌上有菜肴、水果、酒水,准备敬天用的水饺,也叫包子。水饺的馅子大多是素菜,也包一些红糖馅意为甜蜜,水饺中有一个包麦麸意为福到了,有一个包钱币意为发财。年除子时的祭天地也叫“发纸”,把过年推向高潮。全家老少聚在一起,端上水饺点燃香,烧纸、跪拜、磕头,祭天地和各路神灵,感谢过去一年天地神灵庇护,祈求新一年保佑全家幸福安康,放鞭炮祝贺新岁,继而全家吃水饺守岁至天明,俗语“大年五更吃包子——没外人”。大年五更还有许多禁忌,如:光说吉利好听的话,不往院里泼水,否则会泼到灶君的脸上,大人不呼喊小孩的乳名,只喊狗儿猫儿的,防止邪魔鬼祟盗去信息,小孩有灾,吃水饺咬到硬币不能声张,为默声发大财。此夜人们蒸煮桃枝用水洗脸避邪,用桃枝刻成木人、刀、剑、棒槌小孩佩戴避邪。天明既大年初一,这一天大街小巷热闹非凡,街坊邻居,互相祝贺,互相拜年,请安问好,特别客气。大街小巷欢声笑语,处处祥和喜庆,平日的小矛盾、小摩擦,此刻荡然无存,而是一团和气。这一天,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小孩发压岁钱。这一天,有的地方民间文艺团体演出传统节目,如:舞狮子、跑旱船、走高跷、扭秧歌、唱地方戏曲等,表现了沂蒙山人民热情奔放、勤劳朴实、开朗健康、热爱生活的特征。

    春节是民间最具魅力、最神圣的重大节日,是人们的一种期盼和向往,是一种亲情的内心涌动,无论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外谋生的平民,还是客居异地经商、做官的名流,往往不远万里赶回家过年。

    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灯节,是和春节不可分割的节日延续。十五过去了,春节就过完了,撤天地桌子不再每天烧香。十五这天,除了烧香、烧纸、祭天地之外,还要吃汤圆(汤丸子),象征着举家团圆吉祥如意。晚上用胡萝卜、地瓜、萝卜做成各式各样的花灯(称作金灯、银灯、萝卜(罗帛)灯),摆在天地桌上,照得院落通明,家人各执一盏,把房间院内各角落普照一遍。十五的灯照眼睛,一年不生眼疾,灯光所到,不生毒虫、蛇蝎、蚰蜒,小孩照眼会心明眼亮,聪明伶俐。此时也忘不了祖先和各路神灵,要到墓地送灯,同时,河沟、地塘、碾磨,大门、灶君、桥梁等处均有灯盏。孩子们则到田野里放花,把点燃的火把(用过的刷帚头上面有油渍)反复扔到天空,远远望去,像天花乱坠,又像隐约闪烁的星星,十分好看(如今烟花取代)。更小的孩子在街上放“滴滴金”。这是一个热闹的夜晚,也是一个灯火辉煌的夜晚。

    土地神的生日是农历二月二日。这天人们带着炒熟的花生大豆到土地庙敬神,祈求土地神保佑今年农作物丰收。大豆是炒死的害虫、蝎子,花生是炒死的蝼蛄,糖豆、花生则表示过上了甜日子。农人们一大早用草木灰在打谷场、大街、院内,从小到大围成梯形圆圈,大圆一层层套着小圆,名曰:“仓囤”,圆心画“十”字放五谷,压上石头,象征五谷丰登、仓满囤流,民间有俗语:“二月二的仓囤自己围”,喻指人缘好坏。二月二还是青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这一天属龙的不压碾,否则压了龙头。青龙节后,风雨渐繁,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农事繁忙。

    清明节,其习俗主要是祭祖和踏青。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即吃冷食,这天不动烟火,以纪念被烧死的春秋时的义士介子推。第二天清明节,族人到祖墓林上,添土上坟,悼念先人,给祖先修缮房屋。青年男女到野外春游,放风筝,即踏青。为纪念介子推,家家户户房门屋檐上插柳松枝,连小狗的脖子上也戴上柳枝圈,老年人持柳松枝在房内院内各处抽打,口诵:“今天是个清明节,蝎子蚰蜒听我说,只许你爬墙头,不许你把人蜇。”此俗历久不衰。

    端午节,也叫五月端午。两种习俗:一是家家户户门窗上插艾蒿,小孩子手足系五色线,耳朵上夹艾枝艾叶,用艾叶、白芷、藿香等缝制香荷包,戴在胸前,意在驱除蛇蝎、蜈蚣、蚰蜒、壁虎之毒。二是吃粽子,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同时粽子清爽可口,夏日食之给人祛暑凉爽之感,故曰:“吃了端午粽,一年不生病.”

六月六,农历的六月六日也称半年节。这一天用新麦子面馒头、西瓜、鲜桃、敬天祭祖。传说某年间沂蒙大地连续大旱,东海李龙王怜人间之苦,擅自行雨、普降甘霖,天帝闻之大怒,令黑龙江之龙王来东海擒拿李龙王。李龙王托梦于沂蒙乡人,称将在六月六日与黑龙大战于东海。那时海浪若呈黑色,即黑龙胜,让乡人向海中投放石灰块;若呈白浪,则李龙王胜,让乡人向海中投放馒头。于是,沂蒙乡人肩挑车载、石灰和馒头,在六月六日这天一大早就守望大海。一会儿只见白浪翻滚,人们纷纷向海中抛去白馒头,从此六月六吃馒头习俗沿袭至今。现费县薛庄镇与胡阳镇交界处,有一条弯曲河沟,传说是李龙王行雨时,龙尾巴抽打所致,故称龙王沟,沟旁村庄曰龙王沟村(之后改为永旺村)。

七月十五,也称鬼节,祭祖上坟。

中秋节,是传统的重大节日之一。节前亲友互赠月饼,圆圆的月饼象征团团圆圆,十五的月亮也是圆的,所以自古以来,人们欢度中秋,意在合家团圆,尽享家庭和睦之乐。节日这天,全家团聚,菜肴丰富,饭后玉兔升起,一家人坐于院中,摆月饼酒水,面对明月,品

尝菜肴,称为“赏月”。

重阳节,1988年起,国家定重阳节为老年节,因“九”在数字之中最大,“九九”同音“久久,有长久长寿含意,又值金秋收获季节,寓意深远,于是人们在这一天给长者添置新衣,准备酒席,给长者祝寿,一些文人墨客相约登高,游观赏景,作赋吟诗。

‘以上节日民俗是沂蒙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沂蒙民俗文化的精髓和概括,千百年来绵延不断,历久弥新。这种节日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自然根源。一是源于人们的美好愿望、理想和追求。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沂蒙人民在物质需求、生活秩序、健康安全、精神欲望,完全没有保障的状态下,他们把幸福美满、理想愿望、安定和谐,寄托在祖先和神灵身上,从而使节日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载体。节日文化则体现人们寻求庇护、保佑、恩赐,进而感恩戴德的强烈愿望寄托着人们强烈的精神需求,同时反映出沂蒙民风淳朴和沂蒙人火热的情怀,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二是源于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由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六月六、中秋节、重阳节组成的节日体系,以时令的推进和自然变化规律为依托,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依赖自然,以自然为本的价值取向,把摆脱自然灾害、饥饿困苦、病疫匪患、战争离乱的困境寄托于大自然,并以物喻人,进而引发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怀,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万物平等的自然本原思想,也是中国古老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沂蒙人中的体现。

综上所述,沂蒙传说节日文化可谓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是沂蒙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研究探讨沂蒙传统节日文化,对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弘扬沂蒙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沂蒙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节日文化的传入 致使多文化并存,出现了东西文化融合的形式,传统节日文化也受到一定的冲击,有些青年人对自己的传统节日缺乏必要的认识,甚至把传统节日忘了,任其发展下去,便会失去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自信和自尊,乃至失去其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沂蒙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沂蒙传统节日文化的作用

()营造祥和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家人及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和和乐乐,团团圆圆,这种辞旧迎新,祝福欢庆,充满了亲情、祥和喜庆的氛围,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完成了从人与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邻里的和睦相处,到社会的和谐、安定团结的逻辑进程,因此,喜庆祥和是节日文化的主题。

(二)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沂蒙精神。清明节、端午节,从对已故祖先长辈的祭奠活动,到对历史上中华民族英烈、革命先辈的祭奠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比如对爱国诗人屈原,义士介子推的纪念,组织青年团员,中小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堂,给革命烈士扫墓、敬献花圈,悼念那些在民族战争,解放战争、和平年代,为国家、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英烈,追忆其先进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学习先人和英烈艰苦创业,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为人民为民族勇于献身的高尚品格和革命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发扬革命传统,弘扬沂蒙精神,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为建设美丽沂蒙贡献力量。

(三)传承中华美德,提升文明指数。春节的祭祖,给长者磕头拜年,长者发压岁钱,清明端午的祭奠仪式,重阳节的祝寿活动,集中体现了沂蒙节日文化中尊亲敬贤、敬祖敬老、慎终追远的传统和伦理观念,这种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关心下一代之举是社会文明的体现,这种寓教于礼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把美好伦理道德,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对今天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公民文明指数有着重要作用。

(四)热爱蒙山沂水,感受自然之美。人们在风清景明的节日祭祖扫墓之时走向田野山岗,在春暖花开百鸟争鸣的季节,春游踏青,在金风送爽,硕果累累的金秋登高望远,从而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胸怀,感受了蒙山沂水的自然之美,接受了和风阳光的抚摸,聆听了山泉河水的歌唱,使人们陶醉在大自然的馈赠之中,更激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蒙山沂水的赞美之情。这种亲近自然,走入自然怀抱之举,对正在成长进步的青年学生和少年儿童,无疑是一种营养大餐,既陶冶情操,又健壮了体质。

沂蒙大地,人杰地灵,节日文化,辉煌灿烂,愿发扬光大,弘扬文明,传承千秋,惠及子孙。

费县教师进修学校(273400)陈继源

       临沂大学图书馆(276005    艳)

上一篇:浅谈撕纸“沂蒙老农”
下一篇:沂蒙山区生产贸易习俗刍议
联系我们|服务|关于我们|网站地图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